在流媒体更快看到院线新片,真的是好事吗?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03:31 3

摘要:近日,爱奇艺发布了一项院线电影分账合作新政策,明确规定这一政策适用于“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的院线新片,即院线新片可以以会员付费分账的模式在线上首播。

安妮特、野蔷薇 |文

近日,爱奇艺发布了一项院线电影分账合作新政策,明确规定这一政策适用于“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的院线新片,即院线新片可以以会员付费分账的模式在线上首播

长期以来,影院放映和流媒体上线之间存在着相对固定的窗口期安排,而爱奇艺此举可能打破原有的影院-流媒体窗口秩序,对电影发行格局带来冲击。

一般来说,院线电影下映后,仅可通过视频网站版权采购的商业模式变现新媒体版权,与流媒体平台采用分账模式合作是网络电影会采取的策略。

此次爱奇艺正式开放院线新片分账合作通道,或将极大影响院线电影与流媒体合作的方向。

新片极速“转网”

或破坏创作生态

早在2020年前后,爱奇艺布局线上的“超级影院”,首批电影包括顾晓刚长片首作《春江水暖》,于2020年8月以PVOD(高端点播)的形式上线爱奇艺,以24元(会员半价)的价格供用户点播。在特定的时期的这一举措,让这部原本小众的艺术片得以和观众见面,成为国内院线电影转网发行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春江水暖》

在此之前,爱奇艺已尝试将《肥龙过江》《春潮》等新片以PVOD模式线上首播, 2020年还出现了《囧妈》直接线上免费首播的案例。

《囧妈》

海外流媒体也推行过以线上发行为主的模式,且是沿用流媒为主,院线为辅的逻辑。网飞、亚马逊、苹果等流媒体平台在出品电影时,仅在少数影院做象征性放映以符合部分冲奖影片的奖项报名资格,有种将网络电影包装成为院线电影的意思。

如在2019年11月1日,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传记犯罪电影《爱尔兰人》先在北美小范围影院上映,11月27日即登上网飞平台,既确保影片有资格竞争奥斯卡,也吃尽了在流媒上线的红利。

《爱尔兰人》

不过,同样是流媒体的线上发行模式,对比来看,海外模式与爱奇艺的分账模式又有不同。后者还是试图制造院线票房和线上点击双轨并重地为影片创造收益的模式,多少会存在“诱惑”和鼓励院线新片缩短窗口期的嫌疑。

爱奇艺推出院线分账新政的初衷之一,或许是为中小制作的电影提供更多曝光和变现渠道,让再冷门的影片也有了留存于公众视野并持续获得收益的可能。

事实上,平台主导的发行模式也可能让院线的话语权被削弱。若未来大量影片主要寄望于线上分账盈利,影院将逐渐沦为辅助渠道,中小影片更难进入院线排片。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头部影片挤兑资源的现象,院线只愿意投入资源放映有爆款潜力的大片,形成马太效应,反而不利于电影生态的均衡发展。

未来上游可能会针对线上受众开发出更多的电影项目,内容生产的这一走向对传统电影艺术和影院体验意味着什么,还有待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变革伴随阵痛,平台与院线如何在新格局下重新定位,将直接关系到电影创作生态的健康持续。

平台迅速分流观众

挤压腰尾部电影生存空间

鼓励缩短窗口期的政策的出现,对于电影生态潜在的负面影响尚露冰山一角。观众之所以享受在影院观影的体验,是因为无论视效还是音效,银幕都能最大程度地呈电影的美感。

长期以来,电影作品之所以能与品质感、高级审美等关键词勾连在一起,是因为院线电影制作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

2.35:1的画面比例就是为了能在带来呈现更广阔、更令人沉浸的视野,服化道的每个细节都被百倍放大在观众眼前,优秀的电影演员也一直以来比活跃在其他载体的演员更容易受到专业认可。

分辨率高,画面细节丰富,都建立在院线电影从台前到幕后,从剧本打磨到后期制作,细致到灯光、构图、色彩等方面都要符合专门的制式标准,才能辅助影片提供给观众更好的视听语言。

在专业设备加持下,院线电影通常采用24帧/秒的帧率拍摄,在一些特殊场景或影片类型中甚至如48帧/秒或60帧/秒的帧率拍摄,以2K或4K的分辨率确保给观众带来流畅自然的视觉体验。后期也会采用多声道录音处理让观众享受到沉浸式的音效。

不难想象,小屏幕或个人家庭影院,会对这些呈现产生多大程度的磨损和稀释,强调剧情的类型影片或许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播放清单里,而如同费里尼、塔可夫斯基等擅长光影艺术的大师的出现更遥遥无期。

这不止是影迷情绪,也是对大众观影选择和对创作者生存环境的担忧。

中国目前没有关于窗口期的法律规定或行业公约,不少国产片在影院下映后1到3个月内就登陆网络平台,窗口期主要由片方和平台自行协商决定,且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戴假发的人》2024年11月16日上映,11月23日便登陆爱奇艺网播,窗口期短到只有1周。

《戴假发的人》

‌爱奇艺此次将窗口期明确限定为不超过90天,相当于公开缩短并标准化了院线与流媒体间的时间差,大幅加快了新片线上流转速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窗口期压缩,直接挑战了传统院线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影片提早上线会挤压影院的长尾票房。许多中小体量影片在上映第三周开始排片骤减,后续票房本就有限。若观众知道一个半月后即可在家观影,可能更加不愿为末尾场次走进影院,进一步缩短影片在院线的生命周期。特别是以往依靠口碑发酵实现票房逆袭的影片,更可能因观众“等等党”的心理,而丧失本就脆弱的票房后劲。

另一方面,窗口期的缩短削弱了影院对片方的议价能力,过去院线手中握有影片独家放映权,可以通过延长放映来充分释放票房潜力。但在90天上线的新规下,类似延长放映的收益将大打折扣。如果选择参与爱奇艺分账,片方必须在90天内上线网络,影院也就无法独占影片更长时间。长远看,院线或许会减少排映那些打算提早上线的影片,以免为他人做嫁衣。这种潜在博弈令影院体系受到挑战。

当然,有分析指出该政策对头部大片影响不大:卖座商业大片仍以院线收益为先,不会急于上线流媒体,分账模式主要吸引的是中小影片或院线反响不佳的片子。即便如此,整体院线放映格局被打乱,其影响不可仅看当下。

在院线排片资源有限和观众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艺术电影和特定的类型影片其实很难取得商业成功。不过,分线发行给了它们在影院公映的机会。

意大利本土票房冠军《还有明天》,日本新锐导演三宅唱的新作《黎明的一切》也通过分线发行与观众见面,小成本佳作《老枪》也因分线发行的方式得以登上大银幕。

《还有明天》

如果流媒体平台鼓励影片更早转投线上,常常只能在“院线一日游”的影片是否还会选择院线发行?观众还能在影院看到多元化的内容吗?

当影院苦心经营差异化内容以重拾观众,而流媒体平台迅速介入分流观众时,双方在窗口期上的博弈将更加凸显。

这也正是许多人所担心的:爱奇艺新政看似为中小影片开辟新路,却可能与当前全行业合力推动影院复苏的趋势相违背。

影院大规模减少

影响线下经济发展

如今电影行业正竭力生产优质电影,优化发行模式,以吸引更多观众回归电影院。流媒体超前介入发行可能会导致盗版传播泛滥。

影片以高清形式上线网络后,很快就可能出现盗版资源。免费的盗版资源或重新横行,国内影视行业多年来努力维护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面临威胁。

对独立影片来说,这种冲击更为致命,本就不大的目标观众群,可能因为提前看到盗版而流失殆尽。

对于片方而言,快速上线固然扩大了受众覆盖,但由此滋生的盗版传播却可能让辛苦建立的付费模式功亏一篑。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需要在窗口期问题上审慎权衡、寻求共识的原因之一。

Netflix当初尝试将《无境之兽》进行影院同步网络上映时,曾遭到北美四大院线的联合抵制。其原因不言自明,纵观整个行业生态链,流媒体的发行方式将重创影院。截至5月,全国影院数量达到了12880家,银幕数量为79080块。今年影城数量罕见出现负增长,闭店影院数超过新开影院数。

电影院少一家两家有什么所谓?这又会对观众造成什么影响?事实上,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次进入影院,没有足够的总票房支撑,对整个电影行业都会造成冲击。

《哪吒之魔童闹海》

截至发稿,2025年年度票房暂报266.78亿(含服务费)。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共同撑起春节档后,大盘已经持续低迷一段时间了。

“中国的票房红线是480亿,如果达不到这条票房红线,中国70%影院是要关门的。”某位一线从业者分析当前电影行业现象时谈到,“如果终端没有了,大家可能就没有地方看电影,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也不会再建立在黑暗的放映厅中。”

当影院空间被不断压缩,我们正在悄然失去的不止是票房,不止是人与影像之间那份曾经共同建构的观看仪式与情感联结,还有影院周边的配套消费场所如商场、餐饮、其他游乐设施等等。在线下娱乐消费的场景中,影院承担了重要的功能,藉由热门电影的上映不断带来客流,带动周边配套商场的消费。当影院减少或消失,整个线下消费场景都面临改写。

流媒体和院线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面,国际上已有好莱坞制片厂通过与影院共享线上收益、承诺基本独占期等方式,尝试实现窗口期协同,中国电影行业同样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电影发行游戏规则重写,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整个行业的繁荣共生。期待平台与院线共同守护我们所理解的“电影”本身,它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沉浸的体验、一种共同的场所,一个仍值得走进黑暗中去感受的艺术形式。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