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吴柳芳的名字被推上了热搜。她的经历被全网讨论,最开始的声音很刺耳。有人说她高调,有人觉得她炫耀,甚至有人看她的成功不顺眼。可仅仅一个周末,舆论反转了。
01
这几天,吴柳芳的名字被推上了热搜。她的经历被全网讨论,最开始的声音很刺耳。有人说她高调,有人觉得她炫耀,甚至有人看她的成功不顺眼。可仅仅一个周末,舆论反转了。
所有人突然开始心疼她,夸她努力,说她是普通人逆袭的榜样。为什么?因为她的事被揭开了,所有人都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曾经因为受伤结束职业生涯,没了赖以生存的体操后;做老师,工资3500,还被拖欠;转型做自媒体,处处碰壁,被说“冠军ca边”。她过得辛苦,挣扎,却一声不吭。
不是成功学,这是她的真实的生活。而她的生活和大多数人一样,辛苦,不易,但还在咬牙撑着。这舆论第一次反转背后,是因为这层“身份代入理论”。
她的账号解封后,短短一两天,涨粉300多万,而如今再反转,过去的10几小时,被限流了。被限流前,粉丝数是631万,被限流后到现在,粉丝数是631.2万。还是印证了那句话,努力生活的人,架不住上层人物的小动作。
02
吴柳芳的故事之所以反转,不是因为她成功了,而是因为她不成功。
从“冠军擦边”的嘲讽,到被扒出过往经历后的理解与支持,她的转变并不在于外界突然认可了她的世界冠军成绩,而在于她的经历深深刺中了普通人的心。
她不是“站在云端的幸运儿”,她曾因伤离开职业赛场,做老师月薪3500块,还被拖欠工资,说好的“编制”,连世界冠军的“编制”都被顶包。后来转型做自媒体,为了生活,也是一路坎坷,无人问津,挣扎着寻找方向。
这样的生活,太普通了。
普通到每一个拼命生活的人,都能从她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早出晚归的打工人,被老板拖欠工资的工薪族,努力转型却屡屡受挫的职场人。她的经历就是普通人的日常,而这种“普通”成了她最大的力量。
当人们看着她,想到的不是“世界冠军”,而是“她拿过世界冠军,还过得和我们一样辛苦”。这种代入感,让舆论迅速从指责转为理解和共情。她让大家看见了那个咬牙坚持却无处倾诉的自己,也因此被大众接受。
03
从“冠军擦边”的争议到被万人同情,是因为她的每一段经历都在告诉别人,她从未选择躺平。受伤后,她没有放弃,而是做了老师;被拖欠工资,她没有抱怨,而是继续努力生活;转型自媒体失败,她没有退缩,而是重新开始。这种拼命的状态,和大多数普通人太像了。
我们并不一定想看到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我们更愿意支持那些像吴柳芳一样,为生活拼尽全力却依然在挣扎的人。她的努力,就像是无数普通人试图突破生活困境的缩影。
吴柳芳的反转,这让我想起当年某知名咖啡品牌的公关事件。当咖啡师被指责服务态度差时,公司没有立刻辩解,而是一段记录工作环境的视频被曝光:这些咖啡师每天要制作超过500杯咖啡,工资不到5000元,还要面对严格的绩效考核。
这些画面真实到让人不忍直视。疲惫、麻木的神情让所有指责变得无力。那些原本站在消费者立场批评的声音,瞬间被另一种情绪取代:这些人只是打工人,和我们一样,为了生存疲于奔命。
没有为员工辩解,也没有控诉消费者,而是用员工的真实状态讲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改变了舆论方向。
04
代入感的前提,是主人公必须真实可信。吴柳芳的反转,源于她的努力生活足够真实。她的每一步,都在证明一个普通人如何用拼命换来今天的机会。
想起某知名大厂的一场裁员风波。一位高管在全员大会上坦言:“规则很公平,企业的调整并非针对个人。”这句话一度让员工感到愤怒,大家都觉得“公平”是高层的一厢情愿。
直到那位高管公开了自己的生活记录:两年内加班超过300天,长时间工作导致健康问题。他说:“我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我只是为了守住公司和大家一起拼命。”
这段话,让员工对他的态度有所改观。他的努力和疲惫,打破了身份之间的距离感,让员工相信,公平并非口号,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结果。
不过,因为这个事情有些其他女运动员的评论区都被猥琐男占领了说学学她啥的。。。实在让我反胃。
来源:福州郑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