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晓松这名字,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他的故事却能让人感慨万千。他是著名演员白杨和导演蒋君超的儿子,生在上海,长在艺术家庭,本该有个光鲜亮丽的人生。
蒋晓松这名字,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他的故事却能让人感慨万千。他是著名演员白杨和导演蒋君超的儿子,生在上海,长在艺术家庭,本该有个光鲜亮丽的人生。
可特殊年代一来,命运把他推到了安徽农村,八年插队生活让他吃尽苦头,连找对象都被乡下姑娘嫌弃。后来,他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去了日本留学,还娶了个日本教授的女儿当老婆。更厉害的是,他一手打造了博鳌亚洲论坛,被人称为“博鳌之父”。
1951年11月蒋晓松出生在上海,那时候他家住在华山路一栋挺气派的小楼里。他妈白杨是中国电影圈的大腕,拍过《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经典片子,名气响当当。他爸蒋君超也不简单,是个有名的导演和演员,家里老有点艺术气息。
蒋晓松小时候跟妹妹蒋晓真一块儿长大,日子过得挺滋润。家里有留声机放音乐,白杨没事就跟剧组朋友聊剧本,蒋君超还带他去片场看拍戏,小蒋晓松从小就对电影这行感兴趣。
白杨和蒋君超的婚姻有点复杂。白杨之前结过两次婚,先是跟戏剧家马彦祥,后来跟导演张骏祥,都没走到最后。蒋君超也有过一段婚姻,前妻白璐是个演员,1947年在电梯事故里去世了,留下两个女儿。
1950年,白杨跟蒋君超结了婚,把这个家凑到了一起。白杨对蒋君超的两个女儿挺好,家里关系还算和睦。1954年蒋晓真出生后,家里更热闹了。
蒋晓松小时候不缺吃喝,父母挣得多,他在学校里穿得也体面,课余就爱翻他爸的电影杂志。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66年特殊年代来了,家里翻了天。
白杨被秘密关起来,蒋君超因为海外关系被隔离,15岁的蒋晓松和12岁的妹妹一下子没了依靠。他骑着自行车满上海跑,想打听妈在哪,可没人敢多说。1969年蒋君超回来时,满头白发,走路都颤颤巍巍,蒋晓松看着心酸得不行。
1969年,蒋晓松跟妹妹被下放到安徽农村插队,分到了不同的地方。他被分到来安县一个小村子,住的是泥墙草顶的破房子。刚去那会儿,他才18岁,城里来的细皮嫩肉,扛锄头下地干活,手上很快就磨出血泡。
夏天太阳毒,汗水流得衣服都湿透了;冬天冷风从屋顶缝里钻进来,睡土炕都睡不暖和。他得学着插秧、割稻、挑担子,肩膀经常被压得红肿。每天累得跟啥似的,晚上还睡不好,想家想得厉害。
那时候通信也不方便,蒋晓松只能靠爸妈偶尔寄来的信撑着。信里讲讲家里的事,可白杨的下落一直没消息。他在农村一待就是八年,从少年熬成了青年,皮肤晒得黑乎乎的,眼神也比以前硬朗了。
粮食不够吃,他就省着点,把攒下的米留到过年带回上海。1973年,他背着20斤大米挤火车回家,看到蒋君超瘦得不成样子,眼泪差点掉下来。
特殊年代不光是身体上的苦,心里的煎熬更重。蒋晓松家成分不好,村里人对他多少有点防备。他干活再卖力,也总觉得自己跟别人隔着点什么。
那几年,他看着一起来的知青一个个回城,有的当了工人,有的考了大学,可他因为家庭背景,一直没机会,只能咬牙待在农村。
1973年以后,好多知青都走了,可蒋晓松还得留着。他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家里的事还没“清白”,回城的手续批不下来。他就继续在田里干活,推车、种地,日子一天天熬着。
村里人看他老实能干,也有人开始对他好点,可那种孤单劲儿始终散不掉。他那时候20多岁了,按理说该成家了,可婚姻的事却成了大难题。
到了1975年,蒋晓松24岁,在村里算大龄青年了。村里有些热心人开始给他张罗对象,可每次都碰壁。那时候农村讲究成分,蒋晓松家里的事还没平反,村里人一提他家背景就犯嘀咕。有人觉得他老实能干,想撮合,可一打听他爸妈的情况,就没人敢往前走了。
有一次,生产队长的女儿对他有点意思,媒人带着蒋晓松去见。可队长一听他家情况,直接摆手,说怕影响自己儿子招工,事儿就黄了。
还有一回,有人介绍个农家女孩,蒋晓松满心期待地去了,结果女孩爸妈嫌他城里来的,干活不顶用,也没成。几次下来,蒋晓松心里挺不是滋味,可也没办法,只能认命。
1976年10月,特殊年代结束了,知青大规模回城,可蒋晓松因为手续问题还得再等。他在村里多待了半年,继续干活,直到1977年5月,爸妈托人把他弄回了上海。那时候他26岁,农村八年没白过,人变得结实了,可婚姻这事儿却一点进展都没有。
回上海后,蒋晓松被分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教部工作,管教学仪器,日子总算安稳了点。他每天擦机器、整理胶片,工作不算累,可心里总惦记着电影。
1980年,29岁的他下定决心去日本留学,爸妈拿出攒下的钱,送他上了飞机。他到了东京,拜了纪录片大师牛山纯一当老师,开始学拍片子。
1982年,他读到黄宗英写的《小木屋》,讲的是女科学家徐凤翔的事,特别打动他。他决定把这故事拍成纪录片。
1983年,他拉了个国际团队,有中国、美国、日本的人,一起去西藏拍。雪山上条件苦,他背着设备爬山,差点因为高原反应没命。片子拍完后拿了国际奖,蒋晓松的名字开始在圈里传开。
那几年他在日本忙事业,个人生活却没啥动静。1985年他34岁,还是单身,爸妈在上海急得不行,托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在国外,相亲也搞不成。
直到1986年,一个日本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向山德子。她比他小7岁,爸是早稻田大学的教授,会说中文,人挺有气质。两人聊得投机,慢慢走到了一起。
蒋晓松跟向山德子的感情,是他人生一个大转折。1986年,美国加州大学请他去讲课,他问向山德子咋办,她支持他去,说他的梦想最重要。他在美国待了几年,1989年38岁时回日本,跟向山德子结了婚。婚礼很简单,两人感情却挺稳。
婚后,向山德子一直支持他工作。1991年,他们的女儿由依出生,家里多了个小生命。蒋晓松那时候事业也忙,他跟日本NHK合作,拍了纪录片《中国》和《故宫》。这两部片子在国内火了,在日本也掀起一股“中国热”,他算是中日交流圈里有点名气的人了。
1992年,蒋晓松去海南玩,到了琼海的博鳌镇。那地方偏僻但风景好,他觉得有搞头。同年,他开了晓奥房地产公司,投了5000万港币,开始开发博鳌。1996年,白杨去世,公司又赶上经济低谷,蒋晓松日子不好过。向山德子拿出自己的钱帮他,公司才撑下来。
1997年,他在博鳌建了个高尔夫球场,请了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等人来玩,顺便提了办博鳌亚洲论坛的想法。2001年,论坛正式成立,26个国家的代表都来了,博鳌一下成了国际舞台。蒋晓松被叫“博鳌之父”,这称号一点不夸张。
博鳌火了后,蒋晓松的名气更大了。他当过全国政协委员,还在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干过事儿。2020年,他因为对中日关系的贡献,拿了日本天皇给的“旭日中绶章”,是第一个得这荣誉的旅日中国人。那年他女儿由依也从英国学成回来,在东京找了份银行的工作,挺有出息。
现在蒋晓松74岁了,大部分时间住在日本,偶尔回国看看。他这一辈子,从上海到安徽,再到日本、海南,跨了半个世纪,也跨了好几个国家。农村那八年没压垮他,反而让他更硬朗,后来在国际上混得风生水起,家庭也挺圆满。
来源:粤城旧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