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号下午三点半某电影院后台监控拍到诡异画面:《转念花开》的场次表明明标着"已售罄"可放映厅里空着的座位比春运火车厢还多!这事儿被网友截图疯传评论区直接炸了锅——"又来这套?当我们是韭菜田吗?""上次瘦100斤,这次准备割几个亿?"热搜前三瞬间被屠榜贾玲团
5月14号下午三点半
某电影院后台监控拍到诡异画面:
《转念花开》的场次表明明标着"已售罄"
可放映厅里空着的座位比春运火车厢还多!
这事儿被网友截图疯传
评论区直接炸了锅——
"又来这套?当我们是韭菜田吗?"
"上次瘦100斤,这次准备割几个亿?"
热搜前三瞬间被屠榜
贾玲团队紧急关闭微博评论区
可吃瓜群众早就扒出了更多猛料...
【1】从"喜剧女王"到"票房锦鲤"
谁还记得十年前的贾玲什么样?
2015年《欢乐喜剧人》里那个顶着双丸子头
能把观众笑到打鸣的胖丫头
在《百变大咖秀》模仿阿宝时
连后槽牙都在用力搞笑
那时候她上综艺敢生吃辣椒
为了节目效果能现场吞芥末
全网都在刷"这姑娘太拼了"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春节档
《你好,李焕英》横空出世
多少人攥着纸巾冲进电影院
出来时哭得隐形眼镜都移位
54.13亿票房的奇迹背后
藏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真相——
这片子成本才8000万
投资回报率高达67倍!
从此影视圈多了个新词:
"玲式营销法"
【2】《热辣滚烫》的"瘦身经济学"
去年春节档更魔幻
贾玲消失大半年后突然甩出王炸
全网铺天盖地都是"贾玲暴瘦100斤"
热搜词条从大年初一挂到元宵节
抖音每分钟能刷到3条相关短视频
连广场舞大妈都知道:
"看这电影等于见证医学奇迹!"
可等观众真掏了钱才发现
68元的电影票里
50元是给"减肥纪录片"买单
有豆瓣网友神评论:
"这哪是翻拍《百元之恋》
分明是《千元之票》"
更绝的是院线排片潜规则
黄金场次全给《热辣滚烫》
其他电影被迫当"幽灵场"陪跑
最后票房统计出来32亿
可民间都在传"至少10亿是锁场"
【3】《转念花开》踩中三大雷区
现在轮到新片《转念花开》了
片方宣传海报刚发出来
眼尖的网友就发现不对劲:
1. 杨紫海报站位比贾玲靠前
2. 预告片里全是旧梗拼接
3. 通稿清一色吹"女性觉醒"
最致命的是某影院经理爆料:
"这片子要搞饥饿营销
每个场次只开放前两排座位"
结果被网友扒出更骚的操作——
预售票房85%来自"幽灵账号"
剩下15%是粉丝团购后低价转卖
豆瓣评分还没开画
短评区已经刷满一星:
"上次是减肥励志
这次是心灵鸡汤
下次是不是要拍《绝地重生》?"
"建议改名叫《转手割菜》"
"贾玲团队当观众都是傻子?"
【4】观众为什么不买账了?
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
随便刷十条有八条在骂:
"能不能来点真东西?"
"宣传费比制作费还高"
"杨紫接这戏图啥啊?"
有影视UP主做了深度解析:
现在的观众早不是十年前小白
经历过《上海堡垒》的流量诈骗
见识过《逐梦演艺圈》的PPT电影
现在看片前先查三项指标:
1. 有没有买热搜套餐
2. 是不是翻拍冷门片
3. 通稿有没有写"致敬经典"
更扎心的是对比数据:
《李焕英》二刷率18%
《热辣滚烫》暴跌到3.7%
《转念花开》预售退票率
已经冲到惊悚的42%!
【5】电影圈集体沉默的背后
有意思的是这次抵制风波
半个影视圈都在装聋作哑
只有过气导演王晶发了条微博:
"某些人把电影当快消品
迟早要被市场反噬"
结果两小时就秒删
其实业内早有人算过账:
贾玲团队开创了"三板斧"模式
1. 情怀绑架(亲情/励志)
2. 视觉奇观(减肥/逆袭)
3. 数据造假(锁场/包场)
这套打法在港圈叫"七日鲜"
在好莱坞叫"爆米花电影"
可要是所有导演都这么玩
中国电影真要变"中国票圈"了
【结尾灵魂拷问】
现在打开购票软件
《转念花开》下挂着刺眼的提示:
"超10万人标记想看"
可点进去全是空白账号
这魔幻场景让人想起《让子弹飞》名场面——
"钱收了,戏也演了
可老百姓的钱包和眼睛
总有一个要遭殃!"
所以问题来了:
当我们抵制烂片时
到底在守护什么?
是钱包里的血汗钱?
还是心底那点对好电影的期待?
又或者只是单纯不想当
资本游戏里的数字奴隶?
来源:活泼梦想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