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辱华言论,刻意抹黑中国的柴静,移居到国外后大变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6 13:18 2

摘要:可没想到,当她前途越来越好时,她居然在自己的纪录片里,抹黑祖国,成为人人厌弃的“伪公知”,最后只能移居国外。

文|伊力

编辑| 伊力

她曾是央视记者,出生于书香世家,被称为“天才少女”,靠着自己的勇敢深受观众喜爱。

可没想到,当她前途越来越好时,她居然在自己的纪录片里,抹黑祖国,成为人人厌弃的“伪公知”,最后只能移居国外。

她为何会这样做?现在的她怎么样了?

柴静有着执教的母亲与从医的父亲。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来陪伴柴静。

在这种情况下,柴静的父母也没有耽误对她的教育。良好的家境养成了柴静温婉大方的性格。

四岁上学,十六岁读大学,柴静因此被誉为“天才少女”。但是毕业后的柴静却选择了与父母安排不一致的一条路。

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加上当新闻主持的志向,柴静选择到中国传媒大学深造,之后在湖南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柴静通过不懈地努力成功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了《东方时空》节目的主持人,从此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刚刚开始的柴静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习,锻炼体力。用最笨拙的办法,整理记录同行的提问,一个采访准备一百多个问题,自己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2003年,为了让人们对非典有清晰的认知,需要愿意深入第一线的记者来为大家报道具体情况。

深入一线意味着要直面危险,而柴静勇于前往一线,将真实情况进行报道,成为了第一个深入一线报告的记者。

她冒着危险传播出的资料大大减小了民众的恐慌,由此获得了大家的喜爱,收获一大批坚实粉丝,奠定了群众基础。

2008年,汶川地震一经爆发,震惊全国。柴静在这次灾情中,深入灾情重地,实时记录救援情况,传播人间大爱,同时以新闻记者身份反映救援问题、监督救援工作进行,为其进一步积累名气。

2012年,柴静编写的《看见》出版。《看见》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都记录下来,在这本书中,柴静从理性角度,客观真实的分析事件,得到了无数读者的一致好评。

短短几年,柴静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敢于深入险地,为大众传播第一手资料,被称为“传媒界的最美天使”。

柴静在此时既有强大的专业能力,还有观众的喜爱,她的未来一片光明。但最后柴静却消失在公众视野,被公众所厌弃。

为什么柴静会被群众厌弃呢?明明前途一片光明,是什么原因导致柴静消失在观众眼中呢?

2000年,欧美国家提出要限制碳排放量来保护环境。然而,以西方宣传的标准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自然而然的将中国放在了不合格的列表,由此社会议论四起。

柴静在《面对面》中就碳排放问题采访丁仲礼院士。

采访期间,丁院士以中国的历史、发展权的角度来为中国争取利益,他认为应该碳排放量应该以人为单位进行减排而不是以国家为单位。

柴静则认为发达国家在这个制定规则上面有充分话语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迫接受。

丁院士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就这件事情讲的头头是道,而柴静却始终坚持西方国家的标准为正确的。

柴静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排放量多,理应为减少排放做出贡献,被丁院士“中国人是不是人,中国人有没有发展权?”问的无言以对。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但在整个采访中,柴静身为主持人,应当处于第三方角度。

身为记者,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报道,但柴静却始终站在采访人的对立面,不听取科学的解释,反复质疑采访者的观点,她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有失记者的客观性呢?

2013年,《看见》节目停播,同年,柴静离开了央视,坐飞机赶往美国待产,成为当时赴美生产大军的一员。

因为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享有美国国籍,一瞬间,崇洋媚外的标签把柴静淹没,柴静对于这些却没有回应,之后淡出大众视野。

2015年,柴静带着耗资百万创作的《穹顶之下》回归。柴静辞在去央视主持的工作,消失两年多之后,自费百万置办了有关雾霾的调查节目《穹顶之下》。

她在节目中强调雾霾带来的危险,呼吁大家不要只注重工业生产,也要保护环境,同时对中国的工业生产进行批判。

在纪录片中,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描述雾霾对自己的影响,也曾言孩子由于出生在大雾霾天气之下,由此患有良性肿瘤,同时通过对六岁孩子有没有见过蓝天的采访来说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不见蓝天,说明雾霾对身体的危害。

雾霾此时正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而柴静凭借着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穹顶之下》上映没多久就有观众察觉出了不对。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里的数据被恶意夸大了,夸大了中国雾霾情况。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中数据提出质疑。

与《穹顶之下》中提出空气污染和雾霾对人体伤害很大,呼吁大家减少碳排放相反的是,有人拍到柴静自己驾驶着大排量汽车。

柴静身为一位呼告诫大家减少碳排放来保护环境的环保人士,她自己却在污染环境?

无独有偶,有人爆料,柴静有着很大的烟瘾,而她在怀孕期间就查出孩子得了肿瘤,是因为她在怀孕期间抽烟,抽烟导致孩子在未出生时就患上肿瘤,与雾霾天气关系不大。

在纪录片中,采访孩子时,询问孩子有没有见过蓝天也备受网友争议。在问题的前提条件,地区方位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怎么能确定看不见蓝天是受雾霾影响呢?

例如黄土高原,长期黄沙漫天,孩子确实很少看见蓝天,但这与雾霾并没有关系。

频繁爆料,使得《穹顶之下》很快被下架,而柴静刚刚有所上升的口碑再次下滑,其形象严重受损。

越来越多的人指出《穹顶之下》存在的数据造假的问题,同时再加上对柴静到美国产子就为给孩子美国绿卡的猜测,更让大众批判柴静的“假爱国”。

面对这一系列的批判与猜测,柴静并没有进行回应,反而移居到了西班牙,成为“外国人”。

柴静的国外生活

十年来,中国环境治理成果逐步显现。塔克拉玛干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使得沙漠变得绿意盎然。北京逐渐出现了蓝天白云,黄土高原风沙治理取得成效。

这些变化对当年柴静的发言更像是无声的回应,中国的环境越来越好。欧美部分国家却在逐步下调环境要求。

柴静当初所谓的西方国家的规则标准好,现如今西方国家自己却也无法遵守。

柴静自移居之后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近期的照片与当年的意气风发相比,好像失去了精气神,发际线也后移了很多,整个人浮现出了明显的老态。

从上进青年到知名主持,柴静确实很优秀。她在敢于深入险境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大众传播真实情况,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敢于在救灾前线传播人间大爱,同步救援工作。

柴静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公共精神,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受公众尊敬。

在对丁院士有关碳排放采访中,柴静有失客观公正,更偏向于西方,即使在丁院士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依旧坚持西方的观点,她的立场逐步让人怀疑。

在《穹顶之下》中夸大其词,数据造假,用美国失实的数据和赞助来批判中国的发展与环境治理,柴静被骂“假爱国”“伪公知”无可厚非。

柴静她身为记者敢于冒险,冲锋在前,实事求是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获取大家的信任。同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柴静靠着大家的信任开始抹黑自己的国家,在清晰的事实面前依旧错误的引导大家的思想,宣传爱护环境自己却带头污染环境,用错误的依据强行施加。

柴静的所作所为一步步地消耗观众对她的信任,消磨大家的喜爱,被观众所厌恶,最后沦落到国外定居。

央视出过不少优秀的主持人,例如白岩松,撒贝宁等,他们和柴静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有着不俗的成绩。

在面对事件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论如何,他们从来没有借此抨击自己的国家,始终坚持作为记者职责,从第三者的角度,客观的描述,他们希望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

而柴静身为记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却夹带观点,引导观众的思想,利用了观众的信任,那么观众也会逐渐离她而去,她曾经的辉煌靠观众的辉煌也终将消散。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2024-09-08《看不少人贴柴静最近的照片,其实她长得并不难看,不过最近些年,过得不好……》

中国日报网 2015-03-01《柴静雾霾纪录片引各方争议,这是目前最全面的汇总》

新华网2015年03月01日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感谢柴静拍摄雾霾纪录片》

来源:伊力瞎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