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全民热追的年度现象后,春风得意的主出品方光线在动画和游戏领域都规划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蓝图。但与此同时,公司在《哪吒2》后主控出品的首部真人电影《独一无二》,虽然还未正式公映,却似乎已经难逃票房失利的结局。
(文/阿拉纽特)《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全民热追的年度现象后,春风得意的主出品方光线在动画和游戏领域都规划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蓝图。但与此同时,公司在《哪吒2》后主控出品的首部真人电影《独一无二》,虽然还未正式公映,却似乎已经难逃票房失利的结局。
改档不改命,票房失利成定局
今年3月20日,由王沐(《温柔壳》)执导,张婧仪、陈明昊、蒋勤勤、辛云来主演的残障题材家庭成长电影《独一无二》提前一个多月定档五一。但当影片在临近公映日预售仍然表现不佳,在五一档八部主要真人电影中垫底时,撤档似乎势在必行。
4月29日,《独一无二》在首映礼上宣布改档5月17日公映。
过去两年,临近上映甚至已上映电影改档重映并不罕见,但除《我们一起摇太阳》二次上映凭借较好口碑收获尚可票房(2024年春节档公映票房不过亿,清明档二次公映票房超1.8亿,最终总票房2.74亿)外,其他所有改档电影的二次公映票房,都不理想。
目前《独一无二》5月17日(本周六)公映当日的预售票房仅有20多万,第三方媒体预测的最终总票房不超过2000万。既然在有节假日人流加成,且整体阵容积弱、竞争算不上有多激烈的今年五一档都只能落后,那改档也只是困兽犹斗的无谓挣扎,并不能真的帮《独一无二》改命。
然而,即使由于改档而面临“输不起”“扰乱市场规则”的网络嘲讽,即使改档消息是在主创悉数在场的北京首映礼上宣布,有些丢盔卸甲、仓皇遁走的尴尬与狼狈,即使票房也大概率将失利——但这一切场外因素,都不代表《独一无二》本身是糟糕的电影。
对于这部虽有缺憾,但改编花了心思、演员呈现在水准之上、有足够多的点能触动观众、也在国产院线片语境中难得反映了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作品,我们最终想表达的,更多还是惋惜。
《独一无二》翻拍自法国比利时合拍的经典家庭电影《贝利叶一家》(2014)。作为《贝利叶一家》的第三个版本,《独一无二》难免被置于与前作的比较框架中。
法国原版《贝利叶一家》是流畅隽永、有笑有泪的生活流喜剧,美版翻拍作《健听女孩》则削减了法版中田园牧歌的明媚乐观,且以聋人演员饰演聋人角色,为原故事平添了几分弱势群体的苦痛。
但无论这两个版本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的情境、故事和角色,都还是围绕着健听女儿受困于照顾父母和兄弟的家庭责任,但又渴望外出追求音乐梦想的两难而展开。
而在这份成长故事中,追梦理想和现实桎梏的甜苦交织,对家人的爱恨杂糅,以及最终父母放手支持的爱,都细腻感人地切中了不同文化观众的情感软肋,这正是《贝利叶一家》故事普世的部分。
如何在本土化的语境中,用落地的情境和角色还原法美版本的情感力量?《独一无二》交出的答卷,不止于及格线。
《独一无二》的故事发生在武汉,一个标志性的中国市井小门面——鱼杂铺中,讲述了健全女孩喻延(张婧仪 饰)如何在父亲(陈明昊 饰)、母亲(蒋勤勤 饰)和哥哥(辛云来 饰)皆为聋哑人的家庭中成长。喻延游走在两个世界间,已习惯于扮演家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家人的爱与依赖缠绕着她,但为音乐梦想离家求学的愿望,也日渐滋长……
和美版一样,《独一无二》对法版的改动幅度并不大,基本没有漏下复刻原版中的全部经典元素。
情节上,影片包含了喻延入选合唱团-被老师鼓励报考音乐学院-和家人产生冲突-和解的全过程,而大汇演、父亲触碰女儿声带“感受音乐”、最终告别等名场面也悉数复刻或本土化还原。
而在主题上,没有落下原版对亲情、成长、梦想、责任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形式上,角色间时而剑拔弩张、时而谐趣不断的手语交流,几位非聋人演员的呈现也很出色……
但如果仅是踩点做到了以上这些复刻、还原,《独一无二》也就只能说是一次四平八稳、亦步亦趋的忠实翻拍,而大刀阔斧加入一整条关于父亲和叔叔(章宇 饰)争家产的关键支线,才是将影片的本土程度和痛感,完全推向新高度的加分改编。
拥有健全听力的叔叔喻志成,作为和哥哥争房产的愤怒失意男人,反叛性地加入喻延一家的纷扰之中,一方面在戏剧动力上构成了喻延的镜像,成为了喻延被聋人家庭需要乃至”亏欠“的一种可能结局,外化了喻延在“逃离责任”和“守护家人”之间的剧烈心理冲突,增强了主角的内在精神张力。
另一方面,叔叔作为一个外来的对抗性角色和喻家发生冲突,又事实上充当了喻延一家“黏合剂”的角色,从而让喻延能在法庭上能够激烈陈词,她坚定“站家里人”的血肉亲情,也因此变得更加爆裂、感人。
更何况,又有哪种情节,能比“争家产”这件事,更能体现中式家庭里爱恨纠缠、责任和收获不对等的永久诅咒呢?
总体上,在家庭的部分,《独一无二》还是塑造了一个烟火气缭绕,且真切还原中国家庭亲子、兄弟/兄妹情感模式的可信空间。因此,发生在此间的中式家庭情感纠缠,无论是亲子间对于彼此更为沉重的责任,还是围绕着“争家产”展开、由于“偏爱”而产生的血肉冲突,都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东西方家庭观差异所导致的情感烈度差异外,《独一无二》的改编亮点,还在于从某些独有的细节入手,丰满了聋人和“健听女孩”所面临的社会困境。
在法版当中,聋人家庭所面对的困境还只是邻里、同学的零星嘲笑和看低;美版当中,聋人父母面对渔业监管时无口难辨的困境就凸显了出来。
而在《独一无二》之中,这方面的突出更进一步,有了母亲被鱼杂铺客户质疑乱收钱、父亲在医院被误解为窥视狂等更多展现聋人受困的段落。对于观众而言,这种打碎牙只能往肚里咽的委屈,显然更加刺痛、更能引发共情。
除此之外,影片甚至设计了喻延开始上学时,因缺少和外人交流而发音奇怪的情节。很显然,如果没有对聋人家庭的真实调研,是断不可能写出这样法版和美版中并没有出现的用心细节的。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做到了比《贝利叶一家》和《健听女孩》更加“疼痛”,听人女儿对家庭和家人的爱恨纠缠,被捆绑的窒息和对挣脱的渴望,聋人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对比两个西方版本中相对容易松动的家庭和社会枷锁,在本土化的语境中,《独一无二》中疼痛的烈度更强,而这已经足够让本片成为一部水准之上的翻拍作品了。
拍到这一步,电影将原版故事本土化得真切感人的程度,呼吁社会关爱聋人群体的社会意义,才算合格。这也是我们认为《独一无二》值得被褒奖、鼓励的理由。
当然,《独一无二》的弱点也应当指出,有在真实性和“接地气”方面的问题,也有在感染力方面的缺憾。
首先是在校园生活和喻延追梦的“非家庭部分”,影片似乎和国人所熟悉的高中生形象、日常以及升学模式偏差很大。
暂且将张婧仪(1999年生)和陈昊森(1996年生)超龄饰演17岁高中生的形象偏差放在一旁,就基本情节而言,片中喻延距高考仅一年时还能零基础转艺考赛道,且时刻能有帮家里干活、跟老师一对一学音乐的余裕时间,这些设定基本就是法版和美版情节的简单转译,距离中国语境中的“写实”,是差距很远的。
如果再把片中喻延和童明生合跳东湖的悬浮(移植自美版情节)、哥哥喻周和心仪女孩(欧阳娜娜 饰)间过分偶像剧化的互动纳入考虑,可见《独一无二》在总体还算写实的基底上,显然还掺入了光线老本行——一些校园偶像爱情片的类型基因,显得没那么接地气,也就不奇怪了。
而这些“悬浮”的成分,无论是相比两部前作,还算对于影片的现实关怀而言,都是一种略显造作的削弱;甚至在路人印象中,《独一无二》的宣传物料,更多传递的也是和过往光线一众烂俗青春电影相似的类型气质,这对于影片的卖相,也是一种损害。
《独一无二》的第二点不足,是限于演员本身的天资,原本法版和美版中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歌唱戏份,到了中国版这里,感染力和可信度都差了一大截,不可谓不是一大缺憾。
在法版和美版当中,饰演女主角的分别是《法国好声音》参赛歌手、后成为法国流行乐偶像的露安,以及出演音乐剧、作曲经历丰富的英国演员艾米莉亚·琼斯。
和前两位对比,张婧仪虽在文戏表演方面可圈可点,但五音不全是硬伤。电影虽考虑到这一点,将喻延的报考目标从演唱系改成作曲系,但由于“唱歌”这件事在法美两版中的传情分量太重,难以在改编中彻底抛弃,喻延还是必须多次开口唱歌。这样一来,一旦张婧仪开唱,不仅并不悦耳,而且后期修音的人工感,也削弱了影片的现实质感。
不过说到底,在校园和音乐戏份方面的缺憾,可能也只是《独一无二》在改编过程中的无奈:实际中高中生活昼伏夜出的高压学习状态,如果不修改,就无法沿用法版和美版中“帮衬家里”的基本设定,就算不一定写实,也只能权衡利弊,稍微“悬浮”一点了。
这样的改编也不限于单一方面。比如由于国产电影不鼓励展现中学生恋爱的禁忌,法美版中戏份吃重的男同学角色转而成为陪衬,《独一无二》中的朦胧情愫也就不免显得别扭。
又比如前两版无论是姐弟/兄妹之间的互损互呛,还是父母间中年不减的热烈激情,都给各自的影片增加了一些成人化、俚俗化的有趣笑点,但在《独一无二》之中,限于隐形的尺度限制,这样的表达显然要更克制、“得体”一些。
但说了这么多不足,当然也要看到,在所有可能的改编中,《独一无二》无论是以翻拍片,还是中式家庭成长电影的标准衡量,已经做到了有诚意、有灵魂。
至于票房预期不利,可能有原作故事在国内的认知度不足,可能有由于翻拍本身带来的新鲜感耗尽,可能有阵容号召力的平庸,可能有宣发导向的不清晰,但恐怕更关键的是题材劣势。
主角本身经历的困境放在残疾人题材里不够浓烈,作为青春电影又不以路人受众最喜闻乐见的恋爱戏份为中心,影片夹在苦情社会问题剧和少女青春追梦故事之间,哪一方面的卖点都不够鲜明,路人完全提不起兴趣入场,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对于王沐导演而言,此前他就曾交出过同样聚焦边缘人群体、但叫好不叫座的《温柔壳》,一连两部电影,虽有品质基准和社会意义,但都无法打破票房失败的负反馈循环,导演生涯又被蒙上一层阴影。
希望无论是导演还是宣发,都能在复盘过程中吸取教训,未来能更精准地对齐市场需求——或者退一步,至少得突出一个能抓住观众情绪的核心看点,也就不至于落得《独一无二》这样的窘境。
来源:搜狐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