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名单显示,他业务一的成绩是89分,报考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戏剧策划。
这是不当霸总,改当学霸了?
最近上海戏剧学院公布的博士复试名单上,47岁的黄晓明赫然在列。
根据名单显示,他业务一的成绩是89分,报考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戏剧策划。
而公示名单中的“同等学历加试”几个字引发热议。
什么是同等学力加试呢?
同等学力加试是针对未获得本科学位但具备相应学术能力的考生,在研究生复试阶段进行的额外考试。
相应的,如果是申博那就是未通过传统硕士阶段学习,但具备与硕士相当学术水平的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特殊路径。
也就是说,黄晓明可能没有读硕士,而是直接用这种方式申请读博。
但恰恰是这一点,惹得网友纷纷质疑:
“为什么不继续选择母校北电,要去上戏,难道是因为上戏门槛低?”
“大明星平时赚钱都忙不过来,有那么多时间学习和研究吗?”
更有网友扒出黄教主之前“单指缓慢敲击键盘”的片段说,连打字都很困难,怎么完成学术论文?
有人还结合博士论文需数万字的现实要求,夸张调侃其“十年都写不完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一同进入复试的还有39岁的演员金世佳,他报考方向为“表导演创作”,业务一成绩94.34分。
但有意思的是,大家仿佛对他的入选没有什么争议,反而夸他有学术范儿,符合人设。
为什么黄教主“主动进步”却引发群嘲,进而激起众怒呢?
恐怕就是因为教育公平被践踏的事层出不穷吧。
前有不知知网翟某临,后有建筑获奖江一燕,中间还有个高考舞弊仝 卓。
想当初四字流量考编也差点因为小镇做题家事件人设崩塌。
可以说,演艺圈因学术翻车的典型例子就没停过,“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更不在少数。
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问黄教主读博图什么,更多人劝黄晓明不要步了翟某 临的后尘。
毕竟来自北电明星班的他,一出道就主演《大汉天子》,演艺之路顺风顺水。
如今更是要名气有名气,要资源有资源。
这位手握金鸡奖、华表奖的 “霸总专业户”,为什么突然跨界以博士生身份杀回公众视野?
又为什么大家无法理解黄教主?
不是酸,而是术业有专攻。
作为演员,如果不好好拍戏,反倒靠各种经不起推敲的人设给自己“贴金”,那就不要怪群众质疑了。
虽然现在学术圈的“乱”快赶上娱乐圈了,但娱乐圈的人还是要慎入学术圈。
种种教训都在告诫这些208万,明星还是不要“硬碰”学术。
更何况,在中国当博士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硬凹"学霸人设”、标榜“博士学历”会是什么下场,翟某临已经以身示范告诉大家了。
正如网友对知名导演论文抄袭事件的锐评:“拍得了历史的厚重,却扛不起一张查重报告的重量”。
这样的‘假进步’比真上进更可怕。
当然了,这只是复试名单,最终黄教主能不能成为黄博士,还需要通过加试和专业课笔试。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人物的每一次提笔、每一句发言都被置于放大镜下。
你会发现真正有学识的人会慢慢被认识,被尊敬。而作假的人也终将被发现。
我们不否认黄教主对自己的演艺事业是有着高标准严要求。
我们也期望演艺圈“绝望的文盲”、“九漏鱼”们能真的努力补齐“文化短板”。
但现实可不是综艺,没有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对于演员来说,核心竞争力仍是演技和作品。
毕竟,观众或许会忘记你拿过什么学位,但永远记得你演过什么角色。
市场或许会淘汰华而不实的包装,但永远为真正的成长留白。
你可以在镜头前扮演博士,但骗不了知网;你可以在红毯上凹学霸人设,但骗不了时间。
最后,有必要提醒那些只为贴金而追求“人设”的演艺圈人,学术尊严容不得半点亵渎,公众人物更应承担起道德示范的责任。
来源:墨问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