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IP新玩法,陈梦吉故事可以这样讲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5 18:59 3

摘要:江门是近代华侨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侨都”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在当代传承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目前,江门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江门是近代华侨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侨都”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在当代传承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目前,江门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29项,这其中,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项目就是“陈梦吉故事”。

据相关书籍记载,陈梦吉生于明朝嘉靖或万历年间,在民间享有“扭计师爷”、“扭计王”的美誉,又被称为岭南版阿凡提,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一颗惩恶扬善的赤诚之心,用一个个奇思妙想的计谋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受民众的爱戴与敬仰。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愈发鲜活,成为连接江门历史与当代文化的坚固桥梁。

为了保护这口头文学的遗产,当地决定将“陈梦吉故事”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新会区文化馆副馆长梁庚明介绍了当时申遗的初衷:

“首先,要保护文化记忆。因为陈梦吉是新会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以岭南机智人物的形象广泛流传,反映了民间对智慧、幽默和反抗精神的推崇。新会作为他的故乡申请非遗,旨在系统性地保护这一口头文学遗产,避免其因现代文化冲击而流失。

还有一点就是突显地域文化特色,陈梦吉故事与“方世玉”“伦文叙”等并称广东民间智慧人物代表,具有鲜明的地方语言风格(如粤语俚语)和社会风俗写照。非遗申报可强化新会作为广府文化重要发祥地的身份认同。

还有就是促进活态传承,随着老一辈故事讲述者减少,口头传承面临断代风险,非遗认证能推动故事进校园、社区展演等,激发年轻一代兴趣。这就是申请非遗项目的初衷。”

为了让“陈梦吉故事”成功入选非遗名录,江门新会区付出了诸多努力。早在2000年代初期,新会非遗办便联合文化馆、地方学者,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调查。他们走街串巷、访贤问俗,广泛收集陈梦吉的口头传说、戏曲剧本、民间手抄本等珍贵资料,精心梳理历史脉络和传播路径。随后,依托五邑大学、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专业机构进行学术论证,充分证实其符合非遗标准。梁庚明介绍说:“一直到2010年前后,将陈梦吉的文本、影像资料、包括传承人讲述视频,传承谱系等,提交至江门市非遗中心,后逐级推荐至省级非遗名录。到2012年的时候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是民间文学。”

梁庚明提到的“陈梦吉故事”传承人目前已历经两代,第一代传承人陈荣巨已离世,时至今日,重担落在第二代传承人曹志华的肩上。他说,自己能够成为“陈梦吉故事”的非遗传承人,是源于血脉里的缘分:“对于陈梦吉的印象,最初是从小时候的收音机来的。那时候用广府话讲述那些充满市井智慧的情节,不仅让人感觉搞笑,更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会城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的引荐,认识了传承人陈荣巨先生,得到巨叔指导学习,慢慢学习‘陈梦吉故事’的内容和讲古技巧,并且开始面向学生,面向群众,讲述陈梦吉故事。在2022年,我正式成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梦吉故事”江门新会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志华

文化传承仅仅靠政府推动和传承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宋旭民教授长期从事侨乡文化,特别是五邑非遗文化的研究,对于“陈梦吉故事”的传承,他认为不仅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包括媒体、学校、研究机构合力传承。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宋旭民教授

曹志华认为,传承的关键,在于从“讲故事”升维至“用故事”——让民间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岭南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他作为传承人,一直不遗余力地以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宣传“陈梦吉故事”,在多个网络平台开设帐号并推广他拍摄的短视频,让每个点赞都成为非遗活化的数字火种,让陈梦吉不仅是一个传说,而是成为岭南人刻在DNA里的生存哲学。

在曹志华的不懈努力下,“陈梦吉故事”已经在德兴小学、河南小学、景堂图书馆等多个地方开展了故事讲堂,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他的学生梁承志和陈柏君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与“陈梦吉故事”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新会会城城郊小学四年级学生梁承志最初是通过老人家讲述、电视、书本以及参加文化馆的非遗研学活动了解陈梦吉故事的,而志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他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陈梦吉有好多古灵精怪的‘计仔’,有‘扭计师爷’的美名,我中意听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多学习他的种大智慧。”

曹志华的另一个学生,江门新会实验小学三年级的陈柏君同学则更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像故事里的陈梦吉一样,做一个有智慧有谋略,有同情心又有正义感的人。我还想把‘陈梦吉故事’画成有趣的漫画,或者在学校里和好朋友角色扮演小短剧,吸引更多同学,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

“陈梦吉故事”的价值,不仅限于民间文学,还是文艺创作与产业创新的灵感源泉。新会本土文艺工作者曾将陈梦吉故事改编为粤剧《鬼才陈梦吉》、广播剧等,近年更尝试短视频、动漫等年轻化表达。如新会文化馆联合高校创作的《陈梦吉新传》动画短片,以现代职场为背景重构经典桥段,让传统故事焕发新意和活力,为地方文艺创作提供“老IP新讲法”的范本。

江门新会区文化馆副馆长梁庚明为我们介绍了文化馆推广“陈梦吉故事”的系列思路:“通过整理口传故事,和修复相关的遗迹,举办讲古比赛的方式使这个IP成为地方文化身份的鲜明符号,增强本地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就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新会有‘陈皮之乡’‘启超故里’等文化名片,将陈梦吉故事融入旅游线路设计,例如在古兜山景区或陈皮村设置故事场景体验区,开发相关文化互动剧目,既丰富了文旅业态,又以故事为载体传播新会方言与民俗,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非遗文化的传承,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它没有终点,只有永恒的起点。传承广府文化,传承“陈梦吉故事”,我们当仁不让。广东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著名品牌栏目《大吉利车队》节目的两位成员蒙博士和包书清来到江门新会书院,与非遗传承人曹志华以及他的学生陈柏君、梁承志一起演绎陈梦吉故事《有数得计减税赋》。

这种跨行业的合作与互动的新尝试,不仅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也通过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矩阵的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陈梦吉故事的魅力。

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是文化基因的持续进化,我们每一代人都在为其注入新的表达。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成为创新的源泉,让历史成为未来的对话者。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陈梦吉故事”等非遗项目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它跨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文化传承永远“在路上”——从过去走来,向未来奔去,永不停歇!

不辞长作岭南人

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

第四季

来源:广东交通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