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影视讲座中王国平导演【精准定义海派文化成炸裂爆棚】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5 19:05 2

摘要: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由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长宁区图书馆、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联合主办的第94期海浪花讲坛,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海派导演王国平主讲《海派影视的腔调、格调、情调、影调》。

文/游有由

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由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长宁区图书馆、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联合主办的第94期海浪花讲坛,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海派导演王国平主讲《海派影视的腔调、格调、情调、影调》。

上午10点,这场别开生面、令人期待的讲座在上图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正式开始。原本是一场普通常规的讲座,未料却产生了爆棚的轰动效应,王国平的精彩演讲使这次讲座获得了意外的巨大的成功,将海浪花讲坛也推向了高潮。

牛气冲天的王国平导演每每出场就是高潮。

主办方最早预估可能只有几十人参加的文化讲座,一下子来了几百号人,因为一般上午讲座的入座率没有下午高,当天上午9点起,从上海四面八方一大早赶来的听众,齐聚一堂,座无虚席,这是少见的空前盛况。也许是上海本土导演王国平的超强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亲和力,也许是上海人更关注自己本土的海派文化、海派影视。

主办方规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时间,因为王导讲得内容太丰盛,没完没了,听众更是欲罢不能,所以王导只能破例延长半小时,直至12点午餐时间,也无人早退,几百人饿着肚子听到王导最后演讲结束。

王导在正式开讲前半小时,在结束后又持续了半小时无法离场,因为王导被许多热心热情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要求签名的听众排起了长龙,可谓人气爆棚,热闹非凡,由此可见王导的强大气场和超旺人气。

王导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第一个为海派文化和海派影视的许多概念,作出了独一无二的精准定义,获得了满堂喝彩,其振聋发聩的新解读、新释义及名词解释,犹如在黄浦江泛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余波未消,其轰动性的影响力更如在东海和太平洋上的狂飚掀起千重浪,且一浪高过一浪。谢海泉、穆云艳、严国基、陈建生等听众自动自发制作的美篇或短视频点击率成千上万,节节攀升。这次讲座,在上海滩产生了口口相传的持续发酵,如与王导素不相识的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副教授黄向辉就向上海电视台原党委书记、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金闽珠询问道:“昨天王国平导演的讲座,我有事没去听,都说讲得很好!金部长应该认识他”

现场听众徐芬说:“这个讲座让更多人知道上海不仅有陈逸飞,更有王国平!”

同济大学著名教授、国务院第一批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大陆林语堂研究第一人、《海派文化》报名誉主编施建伟老师对王国平的讲座作出了非常有创意和非常有趣的评价:“王国平全身都散发出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奶香味,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带着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特有的奶香味,如果闻不出这种奶香味,这就不是王囯平的作品,如有假货定当包退包换。请允许我幽默一下:如果在他的作品里,你没有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上海味道,那么这肯定是赝品!因为他的作品所拥有的一个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里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奶香味。独此一家、并无分号的‘上海味道’!”

施教授作为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听众领军者,他又发表高论说:“我很早就说过,王国平是海派文化的引领者,海派影视的扛鼎者,海派美学的开拓者、实践家、理论家,是视觉艺术的传播家,他又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梦想家,他还是追梦人群中的领跑者、第一人。今天我又听了他的演讲,他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那么,为何一次普通的讲座会迅速蹿红并持续发酵且一飞冲天出圈成为爆款?

经我们认真研究发现,其成功原因共有以下几点:

一,王国平导演在讲座中首开先河、开宗明义地对海派文化和海派影视作出了最精准最细致的定义,由此一鸣惊人地震动了现场听众。因为以往对海派文化的解释都是泛泛而谈,很笼统、很粗略的,一般都说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冲撞的结果,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结晶。但王国平经过40多年研究,很早就对海派文化作出了最到位的名词解释:“海派文化其实是中国江南文化的灵秀纤巧与主要是法国文化的浪漫优雅的一拍即合和高度融合,它是中西二大类文化中最精美最精致的二种分支文化的交融汇合,再加上英国的绅士贵族文化、美国的大众流行文化组合而成,还有白俄文化、犹太文化也有点影响,这就是海派文化的混合特质,由此,并形成了海派精神,即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又崇尚品位品质,追求卓越,更追求格调情调,浪漫时尚。”

王导还将自己绘制的海派文化的树根、树杆、树枝、果实图作了详尽的解释,可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虽然海派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租界的产物,但同样也有租界的城市,如天津、武汉、青岛等为何没有产生海派文化?而曾被英国殖民的中国香港、被葡萄牙殖民的中国澳门和被英国殖民的印度、被法国殖民的越南,为何它们都没有产生海派文化呢?王导在演讲中都作了令人信服的详细分析。

接着王导又对海派影视作出了他自己的定义:“凡是聚焦上海人、塑造上海人、以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为元素、以展现上海人的生活为主题、以拍摄上海的城市为空间的任何故事片、电视剧、纪录片、形象片、MV、短视频、微电影、微短剧等都统称为海派影视,这是广义上的海派影视。狭义上的海派影视是指由上海本土导演创作摄制的具有鲜明海派风格、代表海派精神、以传播弘扬海派文化为目的的一切影视片。”

尤其令人茅塞顿开的是王导创新地提出了海派影视中的上海有三个上海的新概念,即:历史中的上海,现实中的上海,艺术中的上海。由此将曾对电视剧《繁花》争议的谜团破解了,因为许多人是用“历史中的上海”来对照“艺术中的上海”,那末就可能对王家卫拍的《繁花》产生误解,这就是概念差异的问题所在。

二,王国平导演在讲座中对上海人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许多普遍现象和称谓,遂破天荒地率先作出了最犀利的释义和最深刻的解读,令现场听众恍然大悟。如王导对上海人天天挂在嘴上的腔调、格调、情调及海派影视中的影调,作出了他自己独创的名词解释:“腔调是专指上海人做人、做事的作派、风格,也特指上海大亨高人一等的派头和胜人一筹的豪气;格调专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生活品味之高低;情调专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有品质生活、有品位生活的浪漫追求和有闲享受;影调专指影视片中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手机等拍摄的明暗对白,色彩组合、光线强弱所造成的画面的基调、氛围的视觉效果。”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王导对上海人经常说的咪道即味道,作出了他首创的名词解释:

“海派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还滋生出了一种独特的上海味(上海话读咪)道,上海味道有表层味道和深层味道。

表层味道即罗宋汤、排骨年糕、腌笃鲜、南翔小笼等都是上海本帮菜和上海西菜及上海点心和小吃等独有味道。

深层味道是指上海人的作派作风和气质气息及腔调情调和灵魂精神等。上海味道是上海人在长期生活、相互交往、待人接物、共处谋事中所形成的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原则、为人之道、社会风俗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约定俗成,是耳濡目染的长期熏陶,是渗透到上海人骨髓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流淌在上海人血液中的一种精神特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息息相通和心领神会,是鉴定和分辨上海人的一种标准和试金石,更是上海人的标签。”

三,王国平导演在讲座中,第一个非常接地气地、十分精准地捕捉到了上海人的幽默精神和幽默语言的天赋及才能,同时还深刻剖析了上海女人的魅力所在,令现场观众完全折服并佩服王导超常的洞察力和总结能力。如王导在上海滩第一个提出了上海人独有的幽默天份,他说:“上海人天生就具有五大幽默元素,那就是‘搓、唱、钝、嘲、嫖’,这五中幽默语言的表达方法是海派文化所滋生并独有的,它体现了上海人的小聪明和大智慧。所以,在上海人语境中就形成了一种高层次的‘点而不破,意味深长’和‘含而不露,回味无穷’的幽默美学。”

王导还将上海女人的魅力总结为:嗲、糯、作。他还第一个提出了“上海女人不作男人不爱”的新观点,可PK“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流行语。他还分析上海女人的“作”就是“三无”,但决不是“三无产品”,“三无”是“作”的三种表现形式,就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王导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分析,令全场观众心领神会,哑然失笑。

另外,王导还生龙活现地讲解了上海老爷叔、老师傅、老法师、老克勒的细微差别,令人茅塞顿开。王导还用他对海派文化的精准认知,特别提出了《繁花》中游本昌扮演角色的“老爷叔”称呼,应用“老法师”,才更恰当,更精准。

四,王国平导演在讲座中,用真诚的态度、真心的告白、真实的故事与现场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没有丝毫虚情假意,也没有盛气凌人,更没有高高在上,他完全是打开老虎窗说亮话,因而与现场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共情。

王国平在开场白讲到他既不是大学教授、理论研究者、作家、评论家,那他作为一个导演为什么要跨界研究海派文化呢?

王导说出了三个关键点:第一是他与生俱来的直觉,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是喝着黄浦江水(甚至还捉过螃蜞),听着外滩东方红钟声、吃着大饼油条长大的,因此,他才对海派文化有一种天生的、天然的直觉,他看海派文化的许多问题就能看得深,看得透;第二是他突如其来的灵感,灵感不会凭空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王导说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考到一定程度,就瓜熟蒂落,灵感就是长期思考后各种思想观念碰撞闪耀出的智慧火花,所以,王导的许多惊人之语,其实是厚积薄发;第三是他召之即来的拍摄,王导从1985年起成为上海电视台导演之后,就几乎每周都在拍摄,不论是台里的本职拍摄工作,还是受邀与外单位合作的拍摄任务,或是自主开拓创新的拍摄项目。40年来,王导共拍摄了4000余部微影视作品,曾获中外大奖400多项,这其中就有许多海派文化的作品,他每拍一部作品,就要对海派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学习研究,由此,积累了许多海派文化的历史知识。

王导还实事求是地谈到了他对好莱坞电影的评价和他为什么没有获奥斯卡奖的原因。

王导认为好莱坞电影是全人类电影艺术的最高标杆,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是娱乐性和市场性的完全契合。电影是产品,是工业化的产物,它必须要有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及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它既不是纯艺术品,也不是艺术家个人的行为,拍电影与画家画画、诗人写诗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又是商品,它是市场化的产物,它要让观众购票消费,观众看电影是购买消费行为。所以我们拍电影要对观众负责,对市场负责,对投资负责,要按照大众的审美规则去拍摄,而不能随心所欲地仅仅片面一味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心中的所谓艺术负责。

王导说他从小到大,虽然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拿一个奥斯卡小金人,但因为大学毕业,他们这一届没有上影厂的分配名额,所以就只能进上海电视台当导演。当年电影和电视是两种技术,也是二个领域,更是二个系统,作为电视导演的王国平根本没可能去拍电影故事片,所以他也没有必要去拍电影故事片,当然也就没可能、没机会、没作品去参加任何国际电影节。但王导却是一个拥有电影灵魂的电视导演,所以,他就降维打击用电影美学,电影逻辑,电影语言,电影手法来拍摄电视片,那末他必然就技高一筹地一鸣惊人,处女作即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

王导说获不获奥斯卡奖已无所谓了,正像理论批评家谢海泉说的那样,王导的电视作品已超越了所有的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的评判标准和范畴,他已开创和发明了许多微影视样式,如MV、卡拉OK录像片、短视频、微电影、微短剧、快闪等,王导在中国影视史上的开创性贡献已大大超越了任何一个国际电影节或电视节获大奖的作品,获奖只是好中选优,并有许多偶然因素和特殊原因,但王导却是从无到有,绝无仅有,他既是第一,更是唯一。

那末,王导为何会成为一名导演呢?他与电影、电视有何渊源呢?王导也推心置地腹娓娓道来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他详细认真地总结出了三大原因:

第一是他从小就对绘画、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痴迷酷爱,他小学开始就学过素描、写生、水彩、水粉、国画、书法等,他刻过花样,刻过图章,刻过灯笼,装过日光灯,装过半导体收音机,装过照片放大机,装过幻灯机,尤其神奇的是他在7、8岁时,就将玻璃糖纸做成幻灯片,在家里办起小小电影院,放映他的土制幻灯片小电影,其导演天赋初见端倪。

第二,因为有特殊渠道,王国平说他从小到大一直有机会看内部电影,在全国人民都在看八个样板戏的特殊年代,这个经历无疑是给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欧美电影的美学基因,所以,他才会奉好莱坞电影为佳皋,他说有一次他曾夸张地带领中学全班同学浩浩荡荡去看内部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校园事件。由于在读小学、中学、大学时不间断的经常看内部电影,那长期的养眼熏陶,也就自然而然地炼就了他胜人一筹的审美能力。

第三,王导在高中时,曾先后参加过两个班的业余学习,由此又炼就了他一身的童子功,为他日后成为导演打下了扎实的创作和理论基础。一是他在16岁时就参加了上影导演、后任北影厂厂长宋崇主办的电影编导班的学习,任课老师都是上影厂各部门的专家;二是他考上了上海市青年宫文学创作评论班,任课老师都是复旦教授。所以,有群友在元开玩笑地说:“王国平少年时就读完了文学博士课程,还读了大学电影学院的课程,这个经历是罕见的,王国平早早练好了童子功。”

王导还介绍了他从小就有写作天赋,在小学、中学、大学时,他都是全班作文的拔尖生,每次作文课,他的作文都被作为范文在全班、全年级、全校朗读。有时他还为班级几个差生代笔写作文,闹出了全班前几名最佳作文其实都出自王国平一人之手的笑话。王国平初中时就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微型小说,还获过年度“好作品”奖,曾荣获上海市中学生作为竞赛二等奖。大学时,王国平成为全校唯一一名一年级就破例提交校庆论文的大学生,大四还没毕业,他自行投稿的毕业论文就破天荒地全文发表,又成为全校唯一发表毕业论文的毕业生。

五,王导在讲座中,还将上海人常说的“上只角,下只角”敏感话题,及上海人常将外地人叫作“乡下人”的口头禅,第一次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王导也是第一位将世俗话题及市民认知进行理论总结的专家,其对海派文化研究之透之深,令人脑洞大开,醍醐灌顶。现场观众完全被王导超凡的智慧和洞察一切的观察力、洞穿一切的穿透力、洞悉一切的领悟力所折服和佩服。

王导认为,不论“上只角,下只角”,还是“上海人,乡下人”,其实并非是狗眼看人低,也不是简单的地域歧视,更不是表面上上海人对外地人的鄙视。实质上,这种现象其实是反映了两种文明的代差,就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代差,同时也是代表了两种文明的落差,即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落差。所以,外地人也不必对上海人这么纠结和反感,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因为从理论上讲,这并没有人格上的轻视和蔑视,而只是一种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的自然反应,因为开拖拉机的现代新农民肯定会看不上用老黄牛耕地的传统老农民,这就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别之所在。

同理,周立波曾在海派清口中嘲笑“北方人吃大蒜,上海人喝咖啡”,也引起了北方人的群起而攻之,其实这就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区别之所在,任意或恶意夸大就容易产生上海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误解。如果从健康角度和食品学而言,吃大蒜喝和咖啡并无高低之分,两者各有功效,大蒜能杀菌消毒,咖啡能提神醒脑,两者毫无优劣之分。只是吃大蒜和喝咖啡各自代表了两种文明现象,如同农村人扭秧歌、城里人跳交谊舞一样。有别于乡村、小镇上的茶馆店,咖啡馆的产生就是城市文明的产物,上海如今已一跃而为全世界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也说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达及繁华程度之高。

城市文明形成了城市人特有的人际关系和做人原则,如讲信誉,守规矩,重契约,不越界。乡村文明的人际关系则是以宗族和姻亲为纽带的,讲七大姑八大姨,讲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帮我帮大家帮。城市人各顾各的,勿搭界的,即使亲戚之间也少有来往的,邻居之间更是互不打扰、互不相识的,除非疫情期间的特殊封闭状态,大家才破例有所改变。

王导说他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曾拍摄过五集政论片《城市人》,其创作时间早于余秋雨发表在《文学报》上轰动一时的大作《上海人》,王导提早了近30年就将城市文明研究透了。

魔都上海是全中国唯一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集于一身的超级大都市。说到工业文明,王导认为,上海当然是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城市,是中国最早迈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的发展,上海同时又是全中国第一唯一具有城市文明特质的城市。江南制造局开启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大幕,上海开埠后,代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煤气公司、发电厂、自来水厂、电报电话通讯公司、救火会、小汽车、公交车、有轨电厂、菜场、银行、报业、医院、大学等都纷纷最早在上海捷足先登,由此诞生了海派文化。

六,王导的讲座还体现了他少见的理论高度,他拨云见雾的睿智,他真知灼见的思想。他在40年的拍片实践中,创立提出了“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填补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空白,令人耳目一新。导演一般注重拍片实践,擅长实际操作,象王导这样既有4000多部微影视作品的丰硕成果,,还能从实践中总结升华成电影美学理论,这在中国影视界乃至世界影视界的导演群中都绝对是凤毛麟角的,今年年底他的《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和《电影票房,谁主沉浮》两本电影理论学术专著即将正式出版。

王导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和碎片化时间的微时代,我开创的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特别注重追求和讲究审美的格调、叙事的腔调、画面的影调、细节的情调。我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海派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以重放光彩,并使海派文化通过广为传播的一系列微影视作品进一步发扬光大。

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构成了我电影美学的三大内核和要素,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既泾滑分明,又交织渗透,共同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看似毫不相干的这三种思想理念和艺术形式,却在我的魔杖指挥下,神奇地合三为一。这种由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和龙飞凤舞、异想天开所产生的结晶,裂变后瞬间升华成一种新的美学‘物种’,其能量是巨大无比、不可估量的,其魅力,更是无穷无尽、所向披靡的。

我主张的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需要特别腔调的‘美学’是其精神内涵,即我创作的是否是老概念意义上的故事片,或是否是用电影摄影机拍摄的电影,这些已不太重要,或不必计较,因为它们都是形式和技术上的表象。其实,说穿了,凡是运用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所创作和摄制的任何电影或电视片,它们的本质内涵都是一致的,其美学精神和视觉语言也是一致的。所以说,我已完全实现了技术和形式及表象层面上的彻底超越,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影像表达思维和故事表述系统,这就是‘超’和‘新’,这就是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的真谛。

也就是说,我在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下所拍摄的一切电影、电视、MV、形象片、音乐片、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短剧等任何形态和媒介的影像艺术,统统都可以归纳进超现实理想主义新海派电影美学范畴。再强调一下,这是美学的范畴,而不是表面分类和传统概念上电影和电视的范畴。”

王导的理论体系震惊了现场观众,更征服了无数网民,一次讲座,能听到从未听到过和读到过及看到过的新理论,这对现场观众而言是超值的享受和最惊喜的收获,这也是王导这次讲座出圈爆红的原因之一吧。

王国平导演在讲座时,还充分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口才和即兴演讲的能力,两个小时的讲座,他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笑话迭出,诙谐幽默,插科打诨,金句连连,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一会儿风趣自嘲,自吹自擂;一会儿一针见血,辛辣讽刺。有人夸他的讲座就是一个人的脱口秀,还有人说他的脱口秀胜过周立波,还有人说他的讲座就是一个人在唱独脚戏,噱头噱脑,雷人搞笑。

许多现场观众都说不虚此行,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回味无穷,都说讲座时间太短了,而没来现场听讲座的许多市民和网民,都表示出了极大遗憾,而回看过讲座录像的网民,更是点赞多多,毫无保留地将最高最好最佳的溢美之词奉献给王导。

上海有王国平,是我们上海人的骄傲和荣幸。

来源:上海幽砰20200930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