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上争着试戏,宿舍里聊着理想,青春的热情让他整个人都发着光。
他在荧幕上儒雅如玉,演技扎实,是观众心中的老戏骨。
也在朗诵会上诉说着故事中的人物。
就在最近《声影》第十季的舞台上,
他朗诵着赵一曼的故事。
然而谁能想到,这位光鲜的表演艺术家,
曾经背负了12年独自抚养智力障碍儿子的重担?
不向命运低头的他,后来终于苦尽甘来,和初恋重逢,婚姻幸福。
王诗槐站在片场,灯光洒在他略显沧桑的脸上,
导演一声“开机”,他瞬间化身角色,眼神里满是故事。
那是80年代,他凭一部数学家传记片《华罗庚》红遍大江南北,
儒雅的气质和扎实的演技,让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观众喜欢他,剧组追捧他,片约接踵而至。
可谁也不知道,镜头外的他,
正面对人生最沉重的考验——儿子因一场高烧成了智力障碍,
家庭的裂痕一天天扩大。
他在片场演绎别人的人生,回到家却要面对自己的苦难。
在荧幕上他温文尔雅,终于知道他的这气质是从何而来的,
他的原生家庭是书香门第,
在1957年,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出生的。
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古诗词和小说,
他小时候就爱钻进书堆里,读得津津有味。
父母给他取名“诗槐”,希望他像槐树一样挺拔,又有诗意的灵魂。
少年时的他,1米78的身高在同龄人中格外显眼,
配上书卷气,总是人群的焦点。
他对文艺的热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心里。
等到高考恢复后,他抓住了这次机会,
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
这次他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那年,安徽招生名额只有5个,5万多人竞争,
他凭着扎实的文化课和对表演的热爱,硬是挤了进去。
在上戏的日子,他和60个年龄各异的同学一起追梦,
课堂上争着试戏,宿舍里聊着理想,青春的热情让他整个人都发着光。
大学二年级,他遇到了比自己大三岁的张晓明。
她气质优雅且才华横溢,站于人群之中宛如一幅画。
王诗槐被她吸引,课余时间总围着她转。
有一回,在冬日的夜晚,她不慎忘带围巾。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厚厚的棉袄披到她身上。
那一刻,爱情的火苗在两人心里烧了起来。
他们的恋爱简单又热烈,哪怕毕业后被分配到不同城市,
他也从不抱怨距离。
每次想她了,他就步行到镇上的电话亭,攥着几毛钱打一通电话。
1984年,他们终成眷属,举办了一场简约的婚礼。
婚后,儿子王海平的出生,让这个小家庭充满了笑声。
他的事业也渐渐好了起来。
80年代初,他主演的《华罗庚》让他一夜成名,
顺利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而后,他接连参演了数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
从而成为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实力派”演员。
那时候正值他事业的上升期,意外却发生了。
儿子王海平三岁时,一场高烧没及时治疗,
引发肺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智力障碍和癫痫。
医生的话,让他不敢置信,谁也没想到一场病最后会演变成这样。
当时的医疗情况还是有限,孩子的治疗几乎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那时候的张晓明辞去工作,几乎全职照顾儿子,
而王诗槐却因为拍戏常年在外。
杭州的剧组、上海的片场,他忙得像个陀螺,
以为自己能撑起事业和家庭。
可他没料到,这份忙碌让儿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也让夫妻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生活的重压像潮水,慢慢吞噬了他们的婚姻。
张晓明整夜整夜睡不着,精神几近崩溃。
王诗槐结束了一天的拍戏工作,疲惫地回到家中,
迎接他的却唯有沉默。
两人都想救儿子,可怎么救,谁也不知道。
那时候他们的争吵、冷战,渐渐成了家里的常态,
婚姻的裂痕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终于,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在1995年的时候,
他们离婚了,这也许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儿子王海平后来更名为王奕丁,跟着父亲。
那一刻,王诗槐觉得自己像被掏空了,
可看着儿子懵懂的眼神,他知道,自己必须撑下去。
离婚后的日子,宛如一场永无尽头的马拉松。
王诗槐带上儿子,搬进了一间很简陋的出租屋。
白天,他在片场拍戏,晚上,他抱着儿子跑医院。
那个年代,智力障碍的孩子几乎被社会遗忘,
治疗的路像是条死胡同。
他尝试过偏方,也寻求过专家的帮助,
甚至听闻改名可转运,便给儿子改了名。
可病情还是反反复复,癫痫发作时,儿子咬着牙,
脸憋得通红,他只能紧紧抱着,心疼得像被刀割。
为了医药费,他接了更多戏,哪怕是小角色也不挑。
片场成了他短暂的喘息之地,
演戏时,他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的沉重。
可一回到家,账单、药瓶、儿子的眼神,
又把他拉回无边的黑暗。
那些日子,他每天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儿子半夜发病,他得守在床边;
医院的走廊,他来回跑了无数趟。
朋友劝他把儿子送去机构,他摇摇头,
说:“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自己管。”
为了省钱,他学会了做饭,学会了给儿子按摩缓解病情。
生活的压力像一块大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对外人诉说过苦。
偶尔在片场休息,他会盯着远处发呆,
脑子里全是儿子小时候的笑脸。
他知道,放弃不是选项。
1996年,他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丝亮色。
在安徽的一个车站,他偶遇了中学时的初恋王筠。
少年时的他们曾互相喜欢,
但因为王筠父母的反对,感情无疾而终。
多年后重逢,王诗槐已是满身疲惫的单亲父亲,
头发里夹杂了白丝。
王筠凝视着他,眸中依旧盈满当年那般的温柔。
他们聊了没几句,
他就坦白了自己的处境——儿子的病,生活的难。
她静静地听完,说她愿意试着走进他的世界,
哪怕只是帮他分担一点。
2000年,他们的感情慢慢升温,
2004年,两人步入了婚姻。
王筠的出现,宛如一束光,倾洒进王诗槐的生活。
她不仅接纳了他的儿子王奕丁,
还用心照顾他,教他简单的日常技能。
1998年,他们又迎来了女儿王伊佳,
小女孩的笑声让家里又多了生气。
王诗槐一边照顾儿女,一边赡养年迈的父母,
生活的担子还是重,但他不再是孤军奋战。
有了王筠,他终于能喘口气,也有了更多精力回归演艺圈。
2002年后,他接连出演了几部电视剧,事业渐渐回暖。
观众又在荧屏上看到了那个儒雅的王诗槐,
演技更深沉了,像是把自己的故事都融进了角色。
与此同时,前妻张晓明也在自己的路上重新出发。
离婚后,她卸下照顾儿子的重担,慢慢找回生活的节奏。
她重返演艺圈,后来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授。
偶尔,她会去看望王奕丁,带着点愧疚,也带着对王诗槐的感激。
她知道,是他独自撑起了儿子的天空。
二人虽已离异,却皆选择尊重对方的生活。
如今,67岁的王诗槐,依然活跃在荧屏上。
2023年,他在新剧《爱愈》中饰演一个沉稳的主任,
眼神里藏着岁月的重量,观众看了直呼过瘾。
娱乐圈的浮躁从没沾染他,
他不炒作,不接烂广告,只用作品说话。
家中,有王筠相伴。女儿王伊佳伶俐活泼,惹人喜爱;
儿子王奕丁在长期的悉心照料下,病情也稳定了许多。
父母安享晚年,日子终于有了安稳的模样。
他不仅爱表演,也喜欢朗诵,就在今年母亲节的那天,
《声影》的第十季舞台上,他和众多表演艺术家朗诵,
纪念赵一曼这个伟大的母亲,给儿子树立了好的榜样。
虽然67岁的他,已有好多白发,然而他的精神状态依然良好。
纵观王诗槐的人生,仿若一部未经彩排的戏。
他在片场演绎过无数角色,可最难演的,是生活里的自己。
从书香少年到老戏骨,从幸福的丈夫到独自撑起一个家的父亲,
他用坚持和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今,他站在镜头前,依然儒雅,依然从容。
荧屏上的他,像在对观众诉说:
生活再难,也总有希望在前面等着。
信息来源:
1、第一代琼瑶男主,照顾智障儿子十余年,二婚娶初恋苦尽甘来.婚姻与家庭杂志
2、十年前一起拍电影《邹碧华》,如今他们在《声影》诵读经典致敬母亲:上观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