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好几位朋友问我,怎么看爱奇艺刚刚公布的院线新片分账合作模式。我也正好有话要说,就简单聊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业内的朋友们还望多纠正。(本文配图,采用正在院线上映的大片海报)
这两天,好几位朋友问我,怎么看爱奇艺刚刚公布的院线新片分账合作模式。我也正好有话要说,就简单聊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业内的朋友们还望多纠正。(本文配图,采用正在院线上映的大片海报)
这个模式,具体是什么呢?已经有正规的新闻媒体对这个模式进行了报道,我们直接引用即可:
5月13日,爱奇艺宣布面向院线新片开放分账合作模式,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的院线新片,可以选择以分账模式上线爱奇艺播出。按用户会员观看时长获得收益,而不再仅依赖平台采购版权这一“买断式”方式完成线上变现。
根据新规则,若影片独家上线爱奇艺,其分账金额将按会员有效观看时长阶梯和分层价格结算:低于200万小时,分账单价为1元/小时;200万至600万小时阶梯为2元/小时;超过600万小时,超过部分则享受3元/小时的最高分账单价。非独播影片,则统一按1元/小时计算,线上分账周期为180天。
关于这个模式的新闻报道,应该不难理解。更为简单一点讲就是,以前,爱奇艺是买断一些电影的版权,一锤子买卖,先谈钱,谈拢了,再上线,播出好坏,跟片方没关系。现在,爱奇艺搞了这个分账模式,就是先不谈钱了,爱奇艺给片方多少,要根据片方作品的播放量来,播得少,给得少,播得多,给得多。
这是个什么模式啊?这不就是这些年的网络电影模式嘛。现在,各大视频平台方面,对于网络电影,就是这种分账模式,作品播出的时长多,就分账多,反之,就少。当年,院线电影不搞这种模式,是因为很多院线大片是有话语权的。一部院线大片,给哪个视频平台,哪个平台真的可以瞬间带来上千万的观看用户啊。这也是院线大片卖给视频平台之后,敢要大价钱的底气。
在各大视频平台刚刚兴起的时候,它们没少花大价钱购买院线电影的网络版权。视频平台一开始烧钱,其实就是在这些电影和电视剧的版权上花销大了。现在,像爱奇艺等平台,缩减开支,所以,搞出了分账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其实是把院线电影降级为了网络电影。而且,是平台方面转嫁了风险,直接让各大电影自己承接播出压力了。平台这边,旱涝保收。
以往的情况之下,一部电影被视频平台买断了版权之后,播出好坏,和电影片方没有关系。所以,宣传营销这部电影的事情,是平台方自己做了。而且,平台方有多少用户,形成多少观看,那是它自己的事情,跟片方没关系。现在,搞版权分销这一套,其实是想让各部电影平台上线之后,依旧自己搞营销,而且是给平台方面引流。
这个模式,对于院线电影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以往,版权买断的时候,风险是预估的,版权方和平台方在预估了各种风险和数据之后,达成一个版权费用的数值,继而,形成了买卖关系。买卖关系完成之后,这个产品放在平台上播出,播多少,那是平台自己的事情。这就叫买定离手。
爱奇艺现在搞的这一套,很类似开发商说,我要盖房子了,水泥厂你先给我拉水泥来,我提供的是盖房子的平台,等房子卖出去之后,按照卖出去的效果数据来给你结算水泥钱。您房子要是不好卖了,是不是用了人家的水泥,就不需要结算多少钱了呢。爱奇艺的这套分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把房地产的风险转嫁给了水泥厂,最终谁零风险赚钱,谁巨额风险还可能亏钱,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您放心,院线电影的制片方们都不傻。换言之,干电影的,都是人精。爱奇艺搞的这套院线电影分账模式,不会有多少大公司跟它们玩儿的。大影视公司都知道,风险要转移,而不是往自己身上揽。而且,国内就那么一些大公司,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既然您不买版权,那我们一起不卖好了。
一些小公司,可能有几部院线电影,但它们本身就不成气候,就是分账去了,也播不出多少时长的。而这些播出风险,被转嫁给了这些小公司,小公司倒闭的更快。这是概率学上的必然。
所以,爱奇艺这个分账模式,对于院线电影们是非常不友好的,各大影视公司,上套儿的可能性很小。爱奇艺很可能面对找不来愿意分账的院线电影的问题。院线电影转视频平台上线,依旧是自带很大流量的,爱奇艺这么搞,有些节衣缩食的意思了。优酷和腾讯视频,应该不会跟牌。很多院线电影,大不了去优酷,去腾讯视频,不去爱奇艺。(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