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光影接力!腾冲这对父子串起乡村电影记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15:22 3

摘要:连日来,每当夜幕降临,在腾冲市猴桥镇各个村落的星空下,就会呈现父老乡亲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为乡亲们轮流放电影的是今年43岁的本地乡村放映员刘本向,自他从父亲刘宽校手中接过放映衣钵后,如今已连续放映了9年。一块银幕、一束光影,刘氏父子两代放映员的身影,为当

保山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看望和慰问父子两人。右起第三人为刘宽校,右起第二人为刘本向。

连日来,每当夜幕降临,在腾冲市猴桥镇各个村落的星空下,就会呈现父老乡亲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为乡亲们轮流放电影的是今年43岁的本地乡村放映员刘本向,自他从父亲刘宽校手中接过放映衣钵后,如今已连续放映了9年。一块银幕、一束光影,刘氏父子两代放映员的身影,为当地人串联起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村电影记忆。

星空下的“快乐大使”

5月的一天,时至立夏,气候变暖,在腾冲市猴桥镇箐口村,晚饭过后已有数十名老人孩童聚集在活动场所,用自带的小板凳占好观看电影的位置。“来了来了!”离电影放映还有一段时间,站在门口等不及要看电影的几个“望风”的孩子,刚看见电影放映员刘本向抬着电影放映设备走过来,就开心地叫了起来。

挂银幕、调试放映机……43岁的放映员刘本向熟练地进行着放映准备。因为是在本村放映,已经退休多年的父亲刘宽校也来为儿子搭把手。晚上8点,电影准时放映,乡亲们看得有滋有味,孩子们更是激动地相互交谈着。

这样由银幕和星空共同点亮乡村的场景,已在猴桥镇重复了49年——父亲刘宽校放了40年,儿子刘本向接力9年。

百斤挑担里的胶片记忆

刘宽校是猴桥镇箐口村人,196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1976年退伍返乡。凭借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娴熟操作,他被当时的古永区政府聘用为电影放映员。

刘宽校介绍:“那个时候电影是稀罕东西,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放映员也非易事。要先通过电工知识、机械常识等理论测试,再去培训班学机器组装、胶片上机等技能。”放电影有几个村子要跑,有时放一场电影,他要用担子挑着放映机、银幕、喇叭等,加起来有100多斤,几公里就靠双脚走,赶夜路成了家常便饭。

从靠步行到骑上自行车,再到儿子骑摩托车、开面包车到各个村寨放映;从8.75毫米到35毫米胶片,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条件越来越好,电影行业也越来越进步,对放映员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放好电影,让观众们满意。”晚上放电影,白天练习放映技术,保养、维修机器设备,最多的一年,刘宽校放映了320多场电影。

老式胶片电影放映机,被刘宽校叫作“铁盒子”,是他的“老伙伴”。“从1976年到2010年,都是使用老式电影放映机,往‘铁盒子’里装上胶片,启动设备,机器便‘咔哒咔哒’地转动起来。一部电影往往由几本胶片组成,一本放完了,要手动接上下一本。放映员操作的时间,就是观众的‘中场休息’时间,这时,大家的目光会从大银幕转移到放映员身上,用眼神催促。”刘宽校说。

2011年,电影放映设备从“铁盒子”升级成了数字放映机,刘宽校负责放映电影的范围扩大到了包含猴桥镇在内的荷花、中和等3个乡镇30个村委会。电影放映场次变多、往返路程更远,但是刘宽校依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每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他说,“机器会变,但让观众满意的标准不能变”。

儿子接棒“星空影院”

刘本向年轻时就经常跟着父亲到各个村放电影,耳濡目染下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2016年父亲从公益电影放映岗位退下来后,刘本向毅然接过接力棒,让移动的“星空影院”依然活跃在责任区的各个村寨中。

“曾有一段时间,到广场看露天电影的人变少了。自己辛苦一场,却没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同,心里感到很不甘。”刘本向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露天公益电影,他想了很多办法。“我首先从了解乡亲们的关注点入手。在走村串寨的同时,每到一个放映点,就和乡亲们提前交流,问大家想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或是采用‘点菜单式’放映满足大家的需求。”刘本向介绍,老人们喜欢看有年代感的影片,如《焦裕禄》《杨善洲》等;年轻人喜欢看轻松活泼的商业片和喜剧片,如《唐人街探案》《功夫》等;而孩子们喜欢看战斗片和武打片,如《百团大战》《地道战》《少林寺》等。

刘本向说,通过认真琢磨观众的关注点和调整交流方法,他在每一次放映前都提前做好功课,尽量为观众准备喜欢看的影片。“如果观众点的影片暂时没有,我就想办法找来相同题材的影片来替代。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努力,现在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刘本向说,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到特别高兴。

“以前大家喜欢看热闹的战争、武打片,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想看教育片、普法片。现在每部电影开头,都有几分钟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关爱一老一小’等普法教育,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还带动形成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看电影的人越多,我越高兴,跑远点、再累点也没什么。”刘本向说,如今,他放映的设备已换成了高清数字放映机,拉载放映设备的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换成了面包车。“放映的效果是越来越好了,乡亲们观影的满足感也更高了。”刘本向一边擦拭着放映设备,一边笑着调整镜头,投影仪的光束里,仿佛出现了父亲当年擦拭胶片机的身影。

24帧里的乡村浪漫

一场电影放完,夜色已深,但观众似乎意犹未尽,一边往家里走一边讨论着电影的情节。刘宽校和儿子刘本向则像往常一样,忙着小心翼翼地拆卸幕布和机器。对他们来说,能让乡亲们度过一个美好愉快的夜晚,就是自己辛劳付出最好的回报。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条路,两代人,刘宽校、刘本向父子二人49载接力守望,不仅用光影照亮了乡村的星空,也温暖了观众的心田,电影里定格的那些旧时光,仿佛留住了属于几代人的电影记忆。

时至今日,一场露天电影的意义,其实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露天电影最能唤起人们的情怀,能拉近邻里距离……”刘宽校说,每当人们围绕在放映机周围,不管是大家讨论电影的声音,还是老朋友们拉拉家常,他的心中总会有种满足感。投影灯光闪烁,银幕光影流转,耳边又似“铁盒子”“咔哒咔哒”响起,一秒24帧,那是充满回忆的声音。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露天电影的热闹再比不上从前,但幕布前老人摇扇唠嗑、孩子嬉戏打闹的场景,依然让两代人坚守。正如刘本向所说:“只要还有人等着,我们的光影星空就永不落幕。”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邵宗成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