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未成年人,没有尽头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5 15:01 3

摘要: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剧由中国检察出版社、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忆光年(广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以多个真实案件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创作,剧情内容直面社会痛点,精准传递

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剧由中国检察出版社、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忆光年(广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以多个真实案件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创作,剧情内容直面社会痛点,精准传递了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与价值追求。今天,本刊特别刊发3名检察官撰写的剧评,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罪案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成因等多维度,深度挖掘该剧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在法理与情理的激荡中守护未来

李艳涛

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刻下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刻印记。

剧中“张文轩坠楼案”的审判过程,犹如一面照见社会认知撕裂的镜子。当3个未成年施暴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有期徒刑时,被害人母亲陈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诉与网络舆情沸腾的“杀人偿命”呼声,将检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冲突”的旋涡中心。这让我想起2020年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全民激愤,也正是此类案件推动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剧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你保证,他们成年后若再犯罪,我必追责到底”,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更是对修复社会信任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检察精神,正是要在舆论风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检验。

电视剧第一集中,时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与少年犯的角力,撕开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视的褶皱。主犯黄家旺入监后的嚣张跋扈,与李晖深夜蜷缩在监舍书写忏悔日记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AB面。当林之桃将李晖的忏悔日记转交给被害人母亲时,那叠泛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司法体系对“惩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剧中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该剧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个案窠臼展现检察监督的系统性智慧。面对“陆声二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支持撤销监护权之诉,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这种从“末端惩治”向“前端预防”的转变,恰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实践创新形成呼应。剧中检察官在校园安全听证会上展示的“欺凌行为大数据图谱”,正是数字检察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更应化作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网。

剧中“游船杀子案”的办理过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困境。当检察官突破传统办案模式,引入心理专家辅助、创设“一站式”取证机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司法技术的革新,更是检察人对制度空白的主动填补。这种“破茧”精神,在现实中体现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剧中林之桃所说:“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完美的判决,而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制度进化。”

站在少管所操场仰望星空的少年与检察院门前飘扬的国旗,在《无尽的尽头》的镜头语言中达成精神共振。正义的刻度需要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未成年人司法的复杂光谱,更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层内核——检察官既是犯罪行为的追诉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既是法律底线的守卫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黄继伟

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恰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

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被害者家属“为何不判死刑”的质问时,低头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动作让我眼眶发热。林之桃坚持“修复性司法”,试图让施暴少年与被害者家属对话,却导致二次伤害。这种挫败映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当法律要求保护未成年施害者的隐私权时,被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情感诉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议对霸凌主犯黄家旺从轻量刑时,下颌肌肉的抽动,正是职业理性压制人性愤怒的微观写照。

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曾引发社会热议,但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张文轩跳楼案”的判决争议,映射出公众对“年龄优势”的误解。我们常被质问:“法律为什么保护恶魔?”但未检工作的核心恰在于此——未成年人司法不是简单的“罚或不罚”,而是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惩戒—教育—回归”的闭环。正如林之桃在法庭上的陈述:“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林之桃在法庭上冷静质证后躲进卫生间干呕的细节,精准击中了这份职业的精神重负。我们既是国家公诉人,须在法庭上与辩护律师短兵相接;又是未成年人的“国家监护人”,须在量刑建议中为涉罪少年预留重生通道;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要对着教育局、网信办一遍遍念“紧箍咒”。

剧中检察官给受害儿童做心理疏导的情节引发“越界”争议,但这恰是未成年人检察创新制度的价值所在。我曾为遭受性侵的少女申请心理修复司法救助金,却在法庭上被辩护人质疑“用同情干预司法”。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构建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始终是悬在每位未检检察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尽的尽头》的价值不仅在于案件呈现,更在于推动现实制度的进步:

一是司法理念的转型:从“惩罚机器”到“修复系统”的转变,在剧中体现为“沙盘测试取证”“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等科学手段的应用。这种“精准司法”模式,打破了“一刀切”量刑的粗暴逻辑,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注入新元素。

二是社会共治的启蒙:剧情通过“家庭教育反思潮”“监护权剥夺搜索量暴涨460%”等数据,启发公众跳出事件反思自身责任。正如剧中台词“保护该被保护的,严惩该被严惩的”,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与司法的合力托举。在本剧大结局中,林之桃看着少管所铁门说“我们还会再见”,道出了未检工作的现实:预防再犯滞后于犯罪发生。这也在提醒我们,未检工作是一场没有掌声的马拉松——它的“尽头”不是某个案件的终结,而是无数人前赴后继地寻找光的方向。

《无尽的尽头》最珍贵的,不是展现司法者的崇高,而是真诚展现了制度修补者的无力与不甘。当镜头扫过未检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双向保护”原则内容时,我仿佛看见无数未检检察官案头堆积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我们清楚地知道,法律无法消除所有黑暗,但至少可以用“检察蓝”为孩子撑起一片星空的微光。“未检检察官的荣耀,不在于办过多少大案,而在于不放弃每一个迷途的少年。”现实生活中,我和同事的微信列表里都有多个“特殊好友”——被附条件不起诉的孩子,他们是我们的牵挂:有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有人深夜倾诉家庭矛盾,也有人很遗憾地再次犯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教会我:法律可以划定行为的边界,但拯救灵魂需要更漫长的陪伴。

《无尽的尽头》不是一部完美的剧,但它撕开了社会肌理上的脓疮,让光照进司法系统最隐秘的角落。作为检察官,我期待更多作品能展现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毕竟,在守护少年的路上,承认困境才是改变的开始。而我们,愿永远做第一批在黑暗中举起火把的人。

(作者系河南省睢县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

“不划算”的坚持彰显司法温度

刘静怡

“未检工作就像一颗种子,而孩子们需要这颗种子。”在《无尽的尽头》这部剧中,林之桃、白恩宇用责任、担当、爱心来浇灌这颗种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数从事未检工作的检察官也用“守护未成年人”的初心在培育这颗种子。作为一名从事了7年未检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内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看这部剧,更像是一次与现实困难的坚定博弈、一次与心灵的温暖对话。影毕,未检人也将继续向前。

在选材方面,该剧选取的案件原型都是话题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甚至推动了司法进步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将一些专业的法言法语化作观众能理解的语言,将卷宗中的内容以一种更形象、更艺术的形式向观众讲述,让观众都能够共情,都能够找到各自的代入点,从而沉浸于故事中。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培训机构性侵案”,作为校长的万学民长期利用教学的便利,对未成年女学生实施性侵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个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关注度高,然而一审却只能以猥亵儿童罪判处万学民有期徒刑五年,令人愤慨。对此,林之桃始终未放弃寻找新的证据,最终通过依法抗诉让万学民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彰显了严惩犯罪的司法态度。该剧将性侵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指控难等问题一一抛给观众,让观众知道了办理性侵案件的困难程度,也了解了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无数个像林之桃那样不畏困难、狠抓细节的未检人的默默付出。

在内容方面,剧中主角们“升级打怪的”日常,恰是我在未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剧中林之桃、白恩宇那个堆满杂物的未检办公室令我动容:几张旧桌椅,一块写满日程的小黑板,承载着改变无数少年命运的重量,见证着未检事业的“从无到有”。我所在的都江堰市检察院,未检工作于2014年2月从公诉科分离,同年10月正式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与林之桃、白恩宇等人的经历一样,我们院未检工作的开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尝试与探索,也经由几代人的付出与托举才有今天的成绩。记得我初入未检部门时,一名资深的老检察官总说:“我们办公室的打印机总是全院最忙的打印机,因为它要打印的不仅是法律文书,还有帮教方案、心理评估报告……”在涉未成年人案件量上升的态势下,未检检察官依然坚持对每个孩子进行社会调查,依然愿意为每一次附条件不起诉召开不公开听证,依然会在深夜接听涉罪少年的求助电话。这种“不划算”的坚持,体现了未检人的负责,也彰显了司法应有的温度。

剧中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一个个熟悉的案件,正是我们未检工作的最真实写照:倾力打造未检工作办案区、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奔走企业联系观护帮教基地;为了追求案件的真相,依法介入引导侦查,和公安的同志一起熬更守夜;为了查清案件事实,追求公平正义,在法庭上与辩护律师唇枪舌剑;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这部剧的热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理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也能让更多人懂得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以说,《无尽的尽头》在检察普法宣传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检察官形象生动自然。林之桃被泼油漆时那僵硬的肢体、听被害人讲述遭遇时那泛红的眼眶、在法庭上发表公诉意见时那一长段的慷慨陈词,都体现了扮演者任素汐扎实的演技和台词功底,她用自然又细腻的表演,精准呈现出角色人物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特点。高伟光演绎的白恩宇,严肃中不乏幽默、成熟中透着天真。剧中白恩宇的插科打诨为同事带来轻松时刻,也让观众在沉重压抑的氛围里得到缓解。这个角色设定虽然很讨喜,但是多一分幽默则显轻浮,多一分严肃又显厚重,高伟光的演绎恰到好处,将一个接地气的、鲜活的检察官带到观众面前。

在细节方面,剧组精心设计的小细节也值得观众深挖。片头序幕里,沙盘上散落的书本、在舞台上跳舞的女生、蓝色的沙发、关在笼子里的兔子玩偶、沾满血迹的剪刀,都对应着剧中的一个个案件,剧组将剧中用来疗愈孩子的沙盘和案件共同呈现出来,这一巧思使观众观影思路更加清晰。

站在未成年人检察路上回望,既有否定者的质疑也有开拓者的坚持。当司法不再满足于“案结事了”,而是追求“案结事好”时,法律就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点燃希望的火焰。当看到帮教过的少年考上大学,成为足球教练、设计师、程序员时,当看到曾经被侵害的孩子走出阴霾健康成长时,当看到那些破碎的家庭因为我们的努力在逐渐向好时,我终于懂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尽头,是让每个迷途的孩子、暗夜里挣扎的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如剧中所说:“未检工作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系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解好人生方程式

小鹏(化名)刘立新吴占京

重返校园4个多月了,浮躁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曾经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的我,竟然也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也一下进入全班上游。回想起从前走过的日子,犹如一场噩梦。因一时的“讲义气”,我差点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从出生起,我就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他们希望我能出人头地、鹏程万里,所以我的名字里有个“鹏”。在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下,我曾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初中,可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我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开始逃课和班里几个成绩不好的同学上街去玩。由于放纵自己,我中考失利,只能进入职业高中就读。在这里,学习仍被我抛之脑后,“兄弟情义”“哥们义气”是我认为最珍贵的东西。

2024年4月2日,一个哥们儿和其他班的同学发生争执,我仗义出手,踹了对方两脚,对方当时就疼得倒地大叫。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公安干警找来我才知道,那个同学腿部被鉴定为轻伤二级,我已涉嫌故意伤害犯罪。后来的几天,我陷入痛苦的煎熬中,夜夜睡不踏实,常常泪流满面,我好害怕我的人生就这样无法挽回了。

又过了几天,迷茫中的我见到了莘检察官(河南省栾川县检察院未检检察官莘晓静。编者注),她告诉我,父母对我打伤的那名同学进行了赔偿,并获得了对方的谅解,希望我能认真悔过,不要辜负父母的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父母流泪的眼睛,心头传来连绵不断的疼痛,那疼痛是我对以往过错的忏悔,我多么向往以前的课堂生活,我恳请检察官给予我宽大处理。

2024年6月28日,经不公开听证,栾川县检察院依法对我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设置了六个月的考察期。在检察官的精心帮教下,我又重新有了奋进的力量和目标。2024年12月28日,帮教结束后,在检察官的帮助下我又回到了校园。

现在的我认识到,人生就像解方程,每一步的运算都很重要,错一步就可能得不到正确答案,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的运算方式,交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人生答卷。

来源:金牛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