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深圳王先生实名举报刘晓庆涉嫌偷税漏税,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已正式立案调查。举报材料直指其通过“阴阳合同”、虚假发票等手段规避个人所得税,涉案金额330万元,涉及公司股权转让、虚假身份信息等敏感操作。这位曾因偷税入狱422天的“初代顶流”,时隔
导语:74岁“话题女王”再登热搜,税务疑云背后是“翻红”还是“翻车”?
2025年4月,深圳王先生实名举报刘晓庆涉嫌偷税漏税,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已正式立案调查。举报材料直指其通过“阴阳合同”、虚假发票等手段规避个人所得税,涉案金额330万元,涉及公司股权转让、虚假身份信息等敏感操作。这位曾因偷税入狱422天的“初代顶流”,时隔23年再陷舆论漩涡,是“旧账重提”还是“新罪加身”?公众等待真相,法律终将裁决。
一、举报核心:330万“借款”变“代言费”,66张发票揭开避税疑云
举报人指控:
资金流向:2020年12月,刘晓庆珠宝(宁波)有限公司向王先生关联企业借款330万元;
性质突变:2021年1月,刘晓庆以“形象代言费”名义将该款项转入其全资控股的上海弈熙文化传媒中心;
发票异常:2021年2月至4月,该公司分24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续又累计开具42张同类型发票,税率仅6%(正常税率超27%),涉嫌大幅少缴个人所得税。
公司疑点:
空壳公司:上海弈熙文化传媒中心无实际办公地址、无员工、无社保缴纳记录,却持续向刘晓庆旗下企业开具大额发票;
股权迷局:2021年,刘晓庆将该公司34%股权以0元对价转让给许可筠实际控制的企业,但经查证,许可筠的身份证号与户籍信息均为伪造。
二、历史回溯:2002年偷税案阴影未散,上海“前科”三度被罚
2002年旧案:行业“地震”
刘晓庆作为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因公司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等手段偷逃税款1458.3万元,被刑事拘留422天;
虽最终因证据不足未被起诉,但其妹夫、时任公司法人代表靖军因此获刑。
上海“前科”:屡罚屡犯?
举报材料特别强调,刘晓庆在上海已三次因同类问题被税务部门行政处罚,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开。
三、税务部门回应:已立案,重点核查资金链与股权
官方动作:
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已正式受理举报,将重点调查:
资金流向:330万元借款是否真实存在?是否通过“代言费”名义转移收入?
发票真实性:66张发票是否为虚假开具?是否存在“阴阳合同”?
股权转让合规性:许可筠身份是否伪造?0元转让是否涉嫌逃税?
法律风险:
若举报属实,刘晓庆或面临:
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金额可能超千万);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01条,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且超10万元的,处3-7年有期徒刑。
四、公众热议:从“武则天”到“偷税惯犯”?网友吵翻天
网友观点两极:
激进派:“74岁还不消停?偷税上瘾吗?”“建议直接封杀,劣迹艺人零容忍!”
理性派:“等官方通报,举报≠实锤。”“刘晓庆一生大起大落,希望这次能清者自清。”
媒体追问:
《三湘都市报》:“公众人物享受流量红利,更应严守法律底线。”
深港在线:“若举报属实,刘晓庆的演艺生涯或再遭重创。”
五、刘晓庆回应:沉默是金还是“心虚”?
截至发稿,刘晓庆及其团队尚未公开回应。
过往态度:
2002年案发时:坚称“自己只负责艺术创作,对税务问题不知情”;
出狱后自传:写道“我没有偷税,也没有指使过别人顶罪”。
六、深度分析:为何刘晓庆屡陷税务风波?
财务操作漏洞:
利用“小微企业”开具低税率发票,涉嫌规避高额税负;
股权转让中使用虚假身份信息,试图掩盖真实利益关系。
公众人物责任:
明星高收入群体易成税务监管重点,范冰冰、郑爽等案例在前,公众对“偷税”零容忍;
刘晓庆的“传奇人生”自带流量,任何负面事件都会被无限放大。
七、结语:法律面前,无人能“逃”;真相面前,沉默终将打破
刘晓庆曾说:“人生不怕重头再来。”但这一次,若举报属实,她面临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更是公众信任的崩塌。税务部门已亮剑,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烟台鹤立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