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撕得好,撕得再响些”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5 13:18 3

摘要:“于老师,我真没空陪你闹了。”最近,内娱明星参与度200%的“撕拉片赛道”,忽然闯入搅局者,还屡次冲上了热搜。

“于老师,我真没空陪你闹了。” 最近,内娱明星参与度200%的“撕拉片赛道”,忽然闯入搅局者,还屡次冲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 一贯喜欢在社媒平台晒自拍的于正,发出一张高P程度神似李现的照片被网友群嘲:
“很难想象你和ai说了什么。” 很快,叛逆如于正,又报复性P图连发三张照片,并配文“撕拉片”。 表明“我长啥样,我很清楚”、拥护ai自由、p图自由的同时,还不忘反击部分网友是“活在清朝的老古板们”。 “P的?那更不行,说明死丫头根本对撕拉片毫不尊重。”一时间,“于正要进军内娱颜值圈”成了全网都在传的乐子。 其实细扒,此前于正在自己主页发的ai照片不少,早就“在新时代狂奔”了。 但一沾撕拉片,网友就不干了。 网友所展现的“双标属性”,似乎并非毫无来由。 “相纸存量无限接近于0,每一张都很宝贵。”“一张小纸片接近500元的价格,让茅台震惊,令黄金汗颜。”撕拉片,怎么就成了新的流行符号? 如果最近留心内娱消息,你会发现,“还原美貌”的撕拉片,已经成了众明星们新的营业方式。 古力娜扎拍了,粉丝们“每看一次都会被美一大跳”。 “这就是浓颜的冲击力么?” 动态版视频一出,路人不语,只是一味点赞、收藏、转发
这一边刘诗诗拍了,顿觉 自然松弛的氛围隔着屏幕往外冒。 “谁能想到,照片也自带呼吸感了。” 那一边鞠婧祎也拍了,“没有技巧,就是硬美。” 在“搞笑女”路线一路狂奔的金靖晒出照片,每张都让网友眼前一亮又一亮。 “甭管之前是哪个赛道,只要你撕了,就能在热搜占有一席之地。”同样的剪刀手姿势,吴昕拍了也“直接美成仙品”。 果然内娱没有丑的,只有你get不到的。撕拉片成了最强物理外挂,“比证件照更权威的颜值检验机”。 女明星们巡拍一圈下来,人人都肤白貌美,美出之前没见过的样子。 借着这股撕拉片风潮,路人还重新发掘了一些撕拉片神作。 比如汤唯在2018年拍的照片,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撕拉片+主流审美模版外的氛围感,等于生图的神”。 眼瞅着好评不断,男明星也开始勇闯撕拉片赛道。 张凌赫带着蝴蝶元素上场,连发六图,微博配文一个“撕”字,轻松揽获125万点赞。 随后,宋威龙、陈哲远也纷纷晒出自己的撕拉片,浓颜系五官在撕拉片的光影下更显清晰立体。 “爱上帅哥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就连王嘉尔在2020年给墨西哥L'officiel杂志拍摄的撕拉片,也被网友翻出。 席卷内娱的撕拉片,给人们带来一波又一波美颜震撼,也让本就在小红书火过一波的撕拉片,热度再次飙升。 小红书上相关话题有5.6亿浏览量,抖音播放量正在向10亿飙升。 话题下的年轻人们,纷纷晒出用撕拉片拍出的人生照片,交流抢相纸心得。饶是此前对撕拉片一无所知的网友,都忍不住加入:什么?怎么弄的?我也想要!
什么是撕拉片?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撕拉,不可复制,停产。 想得到一张撕拉片,你需要在按下快门后手动把相纸拉出,等待一段显影时间后再用手一撕。 “作为一种可剥离即时显影的胶片,一次性成像的偶然性,让撕拉片具备了开盲盒一般的体验和一张不可复制的照片。”不仅如此,它的不可复制性,还跟“用一张少一张的相纸”息息相关。需要洗照片的年代,撕拉片显得颇为方便;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撕拉片的缺点逐渐显露。由于撕拉片成像率低、等待时间长、相机大不方便携带等硬伤,宝丽来和富士先后在2008年和2016年左右关停了所有生产线。 也就是现在市场上的相纸,都是旧货库存和囤货。而随着相纸库存耗尽,市场进入完全依赖二手和囤货的阶段。 简单来说,“绝版稀缺,手慢无”。 图源:史蒂文·华莱士摄影当然“因为技术落后被淘汰”什么的,只是技术层面的事。在新的拍照攻略里,撕拉片的特质已经有了新的注脚。昔日被嫌弃麻烦的相机、相纸,现在是“手动显影的仪式感”“114mm大底片电影级画质还原美貌”。曾经看起来不够清晰、细节的成像,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时光滤镜”。 眼下撕拉片的人气,从它的价格就可见一斑。 市面上最后一批还能用的彩色撕拉相纸富士FP-100C,停产前70元左右一盒/10张。 现在二手平台的流通价格,在1500~2000元左右一盒,涨幅超28倍,比肩金价。 部分保存良好的相纸,甚至标价超过3000元,名副其实“新晋理财产品”。 甚至在不少提供撕拉片拍照服务的体验馆中,350~500元单张的价格也从不缺顾客。“这还是得提前半个月预约,才能享受的优惠价。” 二手市场飙升的价格,把撕拉片炒成了“摄影界茅台”。 甚至有商家推出“仿真撕拉片套餐”,也能带动门店营收增长30%。 撕拉片之火爆,甚至让平时一些大家不太理解的“霸王条款”,都变得可以接受起来。 比如实际体验中,一次拍摄只需几秒,几百块钱就瞬间消失。明星也觉得贵的程度 比如在商家要求提前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中,“只要有人影就不算废片”的友情提示。 只能说,为了撕拉片,网友们实在付出了太多。 “过时,也是一种时尚。”面对撕拉片的爆火,有人感慨:拍照设备越来越高精尖了,但是消费者的口味却越来越回旋了。 此言不虚。 细数一下近年互联网流行过的拍照神器会发现,一生爱出片的年轻人从未停止折腾。拍照装备要复古的,照片要低像素的,人像则是要充满朦胧氛围感的。 比如和撕拉片原理相似的拍立得,也曾作为年轻人的“小众拍照神器”风光一时。 拍照和成像的随机性,具像化了“定格记忆”这个动作。 与此同时,相纸的稀缺程度也让“有货就囤”成为爱好者的条件反射。 以至于尽管富士官方表示并未停产,在激增的需求助推下,二手市场的相纸价格还是一再水涨船高。如果说撕拉片和拍立得的流行,代表了年轻人对数码技术的抵抗。 那么此前全网爆火的ccd相机,则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体千禧怀旧。搜索淘宝、闲鱼、抖音等电子商务平台,专门售卖二手CCD相机的商家不计其数。/图源:中国经济网低像素颗粒感的成像特点,加上闪光灯带来“冷白皮”的效果,总能轻松拿捏日系清新、港风色调。 被ccd硬控的年轻人,一度飞奔回家掏出爸妈辈的库存,让闲置20年的电子古董焕发了第二春。 图源:《玫瑰的故事》最火的时候,小红书ccd相关话题有40.4亿浏览量,抖音上ccd话题播放量更是超过113亿次。 曾经几十元一台都无人问津的二手货,以上千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在二手交易平台销售,大有“电子永生”的势头。 不过,年轻人的拍照玩具,也不全是和自己年龄不沾边的老古董。 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质感,向来自成一派。 往上回溯七八代,还没有升级出离谱锐化功能的iPhone5S/SE,更是让人寻回青春感的神器。 即使是近一些的iPhone8,也因为略显粗糙的成像,有了轻微梦核感的氛围。 连小众的行车记录仪,也在这股复古浪潮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第一次买到行车记录仪改装版ccd的网友:怀疑,生气,找卖家理论。 无意间拍了一张照片后:别说,还真有点东西…… 为了淘到真正的拍照神器,年轻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在时空隧道反复横跳。 顺着自己年龄往回倒,千禧年前后出现的翻盖手机,现在拍就是Y2K。 把目光落到10后身上,亦可灵感大爆发,全款拿下一款腕上“像素一般”的电话手表。“大天才用小天才,加上水印它何尝不是另一种大疆。” 设备或许是新的,却总能拍出旧感眼瞅年轻人玩得不亦乐乎,也有不少人表示疑惑: 这不都是以前被淘汰的东西和风格了吗,为什么又火了? 答案或可总结为两个字:出片。 经常拍照的朋友都知道,虚化能够让照片产生突出主体、营造氛围、增强画面的艺术感。 而还未被先进数字技术染指的电子设备,无异于拥有广阔的创作与联想空间。 “款式越老,越出片。”“低像素抹去了画面里的法令纹,留下的只有立体的五官和氛围感。” 全智贤2004的手机代言图 此外,撕拉片、拍立得需要耐心观察影像慢慢显现,ccd相机需要手动调整参数……“人在等待惊喜到来的时候,总是更幸福的。” 只要拿起相机,每一个瞬间、每一次成像都会带来一次短暂的愉悦和仪式感。 当然,复古的相机翻红,也离不开人们对“失落的技艺”的浪漫化想象。 “高像素和AI技术提升了图片的清晰度,却丧失了手工艺品般的温度感。”在一切都可数字化的年代,这些可触摸的、不完美的,并可能随着时代衰败而永远遗失的东西,无疑是珍贵的存在。 图源:《请回答1988》
既然这些东西现在那么招人喜欢,又这么火,继续生产不就得了? 以撕拉片为例,哪怕抛开技术难度与化学配方,和生产成本考量,还有技术专利这道鸿沟。想再复产、量产,目前看可行性不大。 已有博主在尝试复制,但难以量产/图源:新浪新闻何况也正因为这份遗憾和紧迫感,复古相机的存在才更有了价值。 所以尽管它的缺点不少,价格仍居高不下,甚至千金难求。 它的古早出身,对开始需要抓住回忆的人来说,与过时无关,与感怀和想念紧密相连。 眼下,被撕拉片、古早相机硬控的年轻人,也有些坐不住了。 有人晒出自己搜集的一柜设备,并自嘲“差生文具多”“拥有即祛魅”。 也有人跃跃欲试,把目光投向了“穷鬼版”撕拉片滤镜、app平替解馋。 “厂商花了那么多年提升手机、相机画质,一上网天塌了。”但对于坚持复古的忠实拥趸来说,一切不止出片焦虑那么简单。一方面,它与人们的求异心理息息相关。
在高清、算法、大镜头代表的主流拍照方式外,选择“与当下科技发展水平背道而驰”的拍照技术,一些小众爱好的自我满足。一方面,它还有着希望个人审美、消费能力被认同的潜台词——撕拉片、拍立得等拍照的氛围感,被时代挑选、检验过的共同美感,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安迪沃霍尔在半个世纪前,就用撕拉片拍下了几乎整个名流圈的脸。” 何况当镜头对准自己时,不同的复古相机,又总能记录下不同审美处境的自己或瞬间。“每一个都陌生又熟悉,但又都是我。” 在几台设备中挑选“更有感觉”的一张,又何尝不是一次次对自我的解读之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真正让技术无法代替设备的关键,还有人们为了拍摄所做出的准备。精心挑选的穿搭、谨慎选择的角度、不断调整的拍照技术,不可再来的情绪…… “在等待显影的120s里,想起了小时候拍过的撕拉片,知道了原来闪光灯是一次性的,只那么0.1秒,便把珍贵的瞬间留在了相纸上。” 我说珍贵,不止相纸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复古潮流中翻红的老物件,撕拉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对于屡次入坑的年轻人来说,追求情怀也好,营销套路也罢,在玩闹尝鲜之间,心态早就松弛了。“清晰的、模糊的我都要,这样的、那样的瞬间,我都想永远保存。” 反正钱不是花在这里,就是花在那里——
而每次经历都无法复制,只要自己觉得值得,怎么记录都不为过。

来源:槽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