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以一项新规引发全球关注——组委会正式发布"禁裸令",明确规定"出于体面的原因,禁止在红毯及电影节任何其他区域裸体"。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近年来红毯上愈演愈烈的"大尺度博眼球"现象的直接回应,更引发了关于电影节本质、公众场合得体
2025年5月,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以一项新规引发全球关注——组委会正式发布"禁裸令",明确规定"出于体面的原因,禁止在红毯及电影节任何其他区域裸体"。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近年来红毯上愈演愈烈的"大尺度博眼球"现象的直接回应,更引发了关于电影节本质、公众场合得体着装与个人表达自由之间的广泛讨论。本文将深入分析"禁裸令"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各方反应及其对电影节文化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禁裸令"的出台背景:红毯乱象何时休
戛纳电影节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历史悠久的电影节之一,其红毯环节向来是媒体焦点。然而近年来,这一本应庄重典雅的电影盛会却逐渐沦为某些人士博取眼球的秀场。2025年初的格莱美颁奖礼上,侃爷妻子在红毯背景板前直接脱下外衣,仅着几乎透明的薄纱裙示人,这一事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戛纳组委会不得不采取行动。
事实上,红毯上的出位行为早已有之。2019年,一位不知名的网红身着"古今结合的混搭风"服装,手持写有"中国制造"的折扇亮相戛纳,被网友嘲讽"不伦不类"。同年,还有网红梳着脏辫头,身披"黄金"铠甲,手抱镶钻小坤包,"珠光宝气"地走在红毯上,被评价为"来错了场合"。这些行为严重偏离了电影节庆祝电影艺术的初衷,将公众注意力从电影本身转移到了肤浅的视觉刺激上。
商业化红毯邀请函的泛滥也是导致红毯乱象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戛纳红毯邀请函早已在中介市场"明码标价",变成一门赚钱的生意,最低3万元人民币就能走一次红毯。2019年,甚至有机构组织了一个近50人的团到戛纳"蹭红毯"。这些通过商业渠道获得入场资格的人士往往缺乏与电影相关的专业背景,其参与目的纯粹是个人曝光,自然倾向于采用极端手段吸引注意。
"禁裸令"的具体内容与历史沿革
2025年戛纳电影节更新的着装要求明确规定:"禁止在红毯及电影节任何其他区域裸体",同时禁止"任何妨碍到嘉宾正常移动、令影厅正常坐席复杂化的服装"。组委会强调,如果违反规定,影展有权阻止任何不守规矩的人员踏上红毯。
这一新规并非完全创新,而是对戛纳悠久着装传统的某种回归。历史上,戛纳对红毯着装曾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女性必须身着晚礼服和高跟鞋,男性也须穿礼服、佩戴领结。这一传统源自上世纪30年代戛纳赌场的着装规范,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
然而,2015年发生的"《卡罗尔》首映红毯穿平底鞋遭拒"事件成为转折点。在该事件中,有女性嘉宾因穿平底鞋被拒绝入场,引发广泛争议后,电影节逐渐放宽了着装要求。如今,黑色小礼服、裤装,甚至凉鞋也被允许踏上红毯,但每晚最重要的卢米埃尔大厅首映礼上,仍建议嘉宾身着长裙和燕尾服。
值得注意的是,组委会澄清新规"并不是要完全规范着装,而是禁止在红毯上出现裸体",表明其意图并非恢复过去的严格规定,而是设定最基本的得体底线。这一相对温和的立场反映了组委会在维护电影节庄重性和尊重个人表达自由之间的平衡考量。
各方反应:支持、质疑与执行难题
"禁裸令"一经宣布,立即引发电影界和时尚界的广泛讨论。国际影星巩俐早在2019年就曾表达过对红毯夸张造型的批评:"适合走戛纳红毯的衣服不要那么夸张,不要那么过分。因为戛纳红毯不是一个走秀的地方,它是一个电影的盛会,所以要尊重电影。"这种专业态度获得了许多电影从业者的认同。
然而,《好莱坞报道者》等媒体也提出了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主办方如何严格执行着装规则?如果大牌明星藐视规则该怎么办?要知道当年朱莉娅·罗伯茨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可是脱了高跟鞋,直接赤脚踏上红毯的。"这一质疑直指规则执行可能面临的双重标准问题——名气越大的明星,越可能挑战规则而不受惩罚。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则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评论道:"戛纳这种古老的着装要求,还是源自上世纪30年代(戛纳的赌场),这么多年过去了,规则没变,但人们的习俗早已大不一样了。"这一观点暗示,单纯依靠禁令可能难以真正改变已经形成的红毯文化。
在中国明星方面,2025年戛纳红毯上的表现似乎更为克制。演员戴燕妮身穿银色亮片抹胸晚礼服,戴着一套绿宝石项链耳坠,整体造型高贵典雅;龚俊则选择了黑色亮面拖尾风衣,被评价为"为内娱争光"。这些相对得体的着装显示了中国明星对"禁裸令"的尊重态度。
红毯文化的深层问题:从艺术到流量的蜕变
"禁裸令"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电影节文化中一个更为深层的矛盾——电影艺术与流量经济的冲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红毯不再仅仅是电影首映前的礼仪环节,而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视觉内容生产现场",每一套服装、每一个表情都可能被放大解读,成为热搜话题。
商业化红毯参与的泛滥极大地改变了红毯的性质。据报道,戛纳会把一些邀请函送给电影界大腕明星、片方、商界名流、品牌合作方等,这些人手中会有一定数量的邀请名额,并享有把邀请函自由赠予任何人的权利。其中多余的邀请函,便流向了"红毯中介",最终卖给那些想在戛纳红毯上"一蹭而红"的网红名媛们。
这种变化导致红毯上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一端是带着作品参赛的电影人,如2025年参加"CHINA NIGHT"的刘晓庆,她紧握官方门票走红毯,刻意与其他明星区分开来;另一端则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入场资格的网红,如2019年被曝"赖着不走"的施予斐,尽管她坚称自己获得了正规邀请,但仍被网友嘲讽为"丫鬟命却心比天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红毯文化正在影响公众对电影节的认知。正如一篇评论指出的:"在我们国内,对嘎纳电影节的关注往往不是电影节的本身也不是嘎纳的旅游风光,而每一次引起我们热议的大多都是中国明星在嘎纳红毯的花边新闻,甚至是丢人的事情。"当电影艺术退居次席,红毯花边成为焦点时,电影节的文化价值已被严重稀释。
"禁裸令"的象征意义与未来影响
尽管存在执行难题,"禁裸令"的象征意义不容忽视。这是戛纳组委会对电影节本质的一次重申——首先且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盛会。正如巩俐所言:"我们的衣服不能太过于夸张,过于滑稽,那样不好。"这种对专业精神的强调,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从长远来看,"禁裸令"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影响:
首先,重塑红毯的庄重性。通过设定明确的着装底线,组委会希望恢复红毯作为电影庆典的仪式感,而非时尚奇观的展示场。2025年红毯上中国明星相对克制的表现已经显示出这一政策的初步效果。
其次,抑制商业化红毯参与。虽然无法完全杜绝邀请函买卖,但更严格的着装要求可能使那些纯粹为博眼球而参与的人士三思而行。毕竟,无法通过出位造型获取关注后,花高价购买邀请函的经济动力将大大降低。
第三,引导公众注意力回归电影本身。组委会明确表示,新规目的是"让影展的关注度回归电影本身"。如果能够成功转移媒体焦点,将有利于提升电影节的学术和专业价值。
然而,要真正解决红毯文化的问题,仅靠"禁裸令"远远不够。电影节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邀请函发放机制,减少商业操作的灰色空间;媒体应承担更多责任,避免过度炒作红毯花边新闻;公众也需调整期待,更多地关注电影艺术而非明星衣着。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戛纳"禁裸令"的出台,反映了传统文化盛典在当代社交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普遍挑战。一方面,电影节需要保持其作为电影艺术最高殿堂的庄重与专业;另一方面,它又无法完全脱离这个崇尚个性表达和视觉冲击的时代。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在集体规范与个人自由之间,戛纳电影节正在寻找一个艰难的平衡点。"禁裸令"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关于如何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重新定义文化盛典的价值与意义的开始。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规则没变,但人们的习俗早已大不一样了。"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是否应该禁止裸体,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为什么而聚集在这条红毯上。当电影重新成为焦点,当时尚回归为电影的陪衬而非主角,戛纳电影节才能找回它最初的灵魂。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