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多元的题材类型满足了观众差异化的观影需求。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观影总人次突破10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8.68%,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
法律电影海报。
记者|任文岱
见习记者|吴亦有
正文共3432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2025年4月,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众多国内外优秀影片集中展映,吸引了无数影迷共赴这场光影盛会。
近年来,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多元的题材类型满足了观众差异化的观影需求。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观影总人次突破10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8.68%,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
在百年光影长河中,法律题材影片凭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法理思辨的艺术表达,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本届电影节重要特约活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期法律电影论坛(以下简称法律电影论坛)也将目光聚焦于此,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法律界与电影界的跨界融合。
一面彰显法治精神,一面描摹人间百态,法律电影以鲜活、深刻、独特的风格,让冰冷的法律条文“邂逅”炽热的银幕叙事,在光影流转间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照亮“法治中国”进程。
法律电影书写法治建设影像志
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法律与电影的跨界对话由来已久,法律电影始终与法治中国建设同频共振,以艺术的力量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见证并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自1986年起,我国全民普法工作拉开序幕。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40年间,影视戏剧等文艺作品成为宣传法律常识的重要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光影表现法治的实践土壤更加丰沃。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法治保障激发了行业活力,法律电影在题材创新、类型拓展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常务副主任马丽红表示,法律电影不仅是法庭上的唇枪舌剑、罪与罚的激烈碰撞,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法律的温度需要艺术的传递,法治的信仰需要故事的共鸣,法治的进步也离不开多元视角的参与。
《秋菊打官司》《法官妈妈》《马背上的法庭》等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我不是药神》《消失的她》《少年的你》等将法治触角延伸至医药、校园暴力等特定领域。《孤注一掷》《第二十条》助力推动全民反诈和正当防卫普法宣传。多年来,法律电影从内容到题材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较于一般影视作品,法律电影除了传统的娱乐与艺术价值,还具有普法教育功能、引导正确价值观及传播法治文化功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承韪表示,法律电影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法律电影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电影版权理事会原负责人侯光明介绍,2023年我国有30余部法治相关题材的电影在全国公映,呈爆发式增长,题材涵盖扫黑除恶、诈骗犯罪、法庭辩护等多元领域。2024年持续高热态势,多部现象级影片赢得票房和口碑,已形成稳定的创作热潮。
“法律电影恰似一座横跨理性与感性的桥梁,在法治精神意识表达的共振中,既回应了时代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更承载着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核与全民法治信仰的培育使命。”侯光明说,用镜头语言解构深刻法律问题,让公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法治精神,法律电影已成为记录社会进步和法治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
法律电影开创全民普法新范式
在2024年贺岁档的激烈竞争中,电影《第二十条》脱颖而出,不仅收获了票房佳绩,更将刑法第二十条以鲜活可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引发一场全社会对“正当防卫”条款背后法理与人情的认知洗礼,充分彰显了电影在全民普法中的独特价值。
电影上映后,“正当防卫的认定与适用”迅速成为社交网络平台的热议焦点,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不少观众主动检索相关法律条文,了解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通过观看电影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也迅速响应,通过政务新媒体发布专业解读,结合电影剧情拆解法律要点,将电影热点成功转化为普法契机。
法律电影论坛的发起人和策划人、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毅表示,法律电影借助生动的故事将法治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已经成为普法新阵地。观众在享受电影带来的视听体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观念的熏陶,实现了法律知识从专业领域到大众层面的有效传播。
不同于传统的普法宣讲模式,法律电影突破单向说教的局限,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生动鲜活的人物,将法律条文融入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场景,向观众展示法律规范的“烟火气”。与此同时,电影产业具有强大的传播效能,电影普法宣传的波及面更广,波及力也更强,用电影的形式来进行普法宣传,效果更佳,也更能引人深思。
事实上,法律题材影视作品的普法效应已在多元题材中显现。例如反诈题材《孤注一掷》《巨额来电》揭露触目惊心的诈骗产业链,推动全民反诈意识觉醒;《执行法官》通过司法执行案例,讲解法律“最后一公里”的实践逻辑……这些作品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普法矩阵,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影中逐渐树立起法治信仰。
刘毅进一步表示,借助影视作品强化法治宣传,不仅是创新普法形式的有益尝试,更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社会综合治理手段。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最终助力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法律电影应充分释放社会效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全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法律题材电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观众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法治影视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呼唤更多精品力作登上大银幕。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八五”普法规划为法律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影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从事电影活动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侯光明表示,法律题材电影承载着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肩负着培育全民法治信仰的时代使命,创作者必须坚守法律的严肃性与专业性。
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法律电影产量显著提升。然而,“市场良好、产量提升,但质量欠佳”,成为不少观众对当前法律电影的普遍评价。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大多数法律题材影片中,法律或法治本身并非导演的核心创作目标,而仅仅被用作剧情发展的线索和点缀。
此外,一些作品为追求戏剧效果,不惜牺牲法律真实性与严肃性,导致错误法律信息传播。例如,在某部打拐题材电影中,“儿童失踪24小时后公安机关才予立案”的情节设定就与现行法律规定严重不符。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明确规定,接到拐卖妇女、儿童的报案、控告、举报的,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等情形,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法律电影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使命,其创作必须遵循政治性、程序性和专业性要求,不仅要准确普及法律知识,还要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刘承韪表示,针对当前部分法律影视作品存在的普法内容失准、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应当进行有效规制,确保在传播法律文化过程中发挥正向引领作用。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电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充分释放法律电影的社会效益?刘毅建议,电影制片方应加强与法律部门合作,深入一线调研,真实准确地呈现我国法治进程中的现实状况和问题,以权威、精准的表达推动法律知识的正确传播。同时,在项目筹备阶段,邀请资深法律专家对剧本创作、成片制作进行把关,对法律情节设置、条文引用等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上规避法律错误,保障影片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刘毅还表示,当前我国法律电影创作领域存在显著的题材倾向,大多聚焦现实题材,对传统法律文化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相对不足。事实上,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如戏曲、民间故事以及真实的法律人物等,将这些影视创作素材转化为高质量的法律影视作品,不仅能拓宽法律电影的创作边界,更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来源:民主与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