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她不仅是“天下第一嫂”,更是用一生诠释热爱与坚韧的女人。
她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影视圈的“四大花旦”之一,
还有一个“天下第一嫂”的称呼,
尽管丧夫的伤痛藏在眼角皱纹里,如今76岁的她依旧闪耀,
气质优雅、步履从容。她就是演员王馥荔。
就在最近华表奖的舞台上,灯光洒在红色地毯上,
王馥荔站在华表奖的舞台边,台下掌声如潮。
76岁的她,笑得像个孩子,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戏曲排练厅。
她的出身比一般人要强的多,
1949年,她出生在徐州城的一个戏曲世家。
家里老房子总飘着锣鼓声,父亲在戏剧学院教京剧,
她五岁就学会了哼《霸王别姬》的调子。
每天傍晚,她偷偷趴在排练厅门边,
看演员们翻跟头、甩水袖,眼睛亮得像星星。
她常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站在台上,唱一出属于自己的戏。
12岁时,她考入江苏戏曲学院,研习花旦与青衣两门行当。
练功的日子苦得让人想哭。
天刚蒙蒙亮,她就得去操场吊嗓子,嗓子喊哑了,喝口水接着来。
压腿时,腿酸得发抖,她咬着牙一声不吭。
汗水把衣服浸透,她却乐在其中。
课余时间,她还跑去偷听话剧排练,琢磨怎么让表演更生动。
1967年,年仅18岁的她于毕业之后便踏入了江苏京剧团。
起初,她仅能饰演一些小角色,
台词寥寥无几,站位亦处于边角之处。
她从不挑剔,每次排练都早早到场,练到满头大汗。
下台后,她拉着同事复盘动作,笔记写满一整本。
后来她终于等来了机会。
剧团要为外宾演《沙家浜》,主演嗓子出了问题,
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她。
她站上台,心跳得像擂鼓,
却把阿庆嫂的机灵劲儿演得活灵活现。
演出结束,掌声响了足足几分钟。
她的名字,开始在圈子里传开。
那场演出像一盏灯,照亮了她的路。
197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前来邀请她,
期望她能在《水上游击队》里饰演江南姑娘。
她首度伫立在摄影机前,
紧张之感油然而生,手心直冒冷汗。
可一开拍,她就忘了镜头,
凭着戏曲的底子,把角色演得柔中带韧。
电影上映后,观众记住了这个清秀的女孩。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片场,那些灯光刺眼、机器轰鸣的日子。
彼时的她,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花旦”之一。
从戏曲舞台到大银幕,她用一部部作品,
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天下第一嫂”。
上世纪世纪70年代末,她饰演《金光大道》中的吕瑞芬一角,
更是打开了她的知名度。
角色是个普通农村妇女,朴实得像田里的一棵庄稼。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跑到乡下住了半个月。
清晨,她跟着村民下地,学着用锄头,
观察她们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
晚上,她窝在简陋的宿舍,翻剧本到深夜,
把角色的每句台词都嚼透。
电影上映之后,观众称,吕瑞芬宛如从村子里走出来的一般。
那一刻,她的名字彻底响了,也让人们记住了她。
往后的数年,她宛如一匹永不倦怠的马驹,一部接一部地拍戏。
在《咱们的牛百岁》里,她所饰演的菊花活泼灵动,
凭借此角色荣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日出》里的翠喜让人心疼,她又捧回了百花奖和金鸡奖。
每回获奖,她都会腼腆一笑,称这是观众给予自己的鼓励。
她的表演,常常使人忘却她是在演戏,
把人们往她的角色中代,而且她从不偷懒。
有一场淋雨的戏,她一站便是整整三个小时。
冻得嘴唇发紫,可导演喊停时,她却道:“再来一条。”
为了一个眼神,她能对着镜子练几十遍,直到满意为止。
拍摄《咱们的牛百岁》之际,
有一场戏要求她背负着柴火行走于山路之上。
她背着几十斤的道具,走了几十遍,磨得肩膀红肿。
导演说够了,她还坚持再试一次,只为让步伐更像个山里女人。
彼时,她的敬业精神令人不得不钦佩,且感染了整个剧组。
片场休息时,她从不闲着,拿着剧本一句句推敲,
或者跟群演聊角色细节。
正是这份认真,让她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活在了银幕上。
1973年,在拍《水上游击队》时,她遇到了王群。
火车上,他帮她拎行李,片场他悄悄送来一碗热粥。
两人从陌生到熟悉,渐渐生了情愫。
可爱情并不容易。部队不批他们的婚事,王群的军籍岌岌可危。
他写了长长的报告,赌上一切,只为和她在一起。
最终,他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后迎来了儿子王骁的诞生。
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她的事业正处于如日中天的盛景。
那时候她的片约不断,剧本堆满桌子。
可儿子高烧不退的那晚,
她推掉了一部冲奖的大戏,彻夜守在医院。
病房里,她握着儿子的小手,
哼着儿时的京剧调子,直到他睡着。
自那以后,她开始推掉长周期的拍摄,开始以家庭为重。
一次,导演拿着新剧本上门,
她看着儿子在院子里跑闹,笑着谢绝了。
那时候,她要以家庭为重,认为家人的笑容,比她的奖杯重要。
那些年,她错过了不少机会。
尽管有很多人为她可惜,但是她没有后悔过。
周末,她带着儿子去公园,教他叠纸船,陪他看动画片。
晚上,她在台灯下改剧本,准备零星接的小角色。
她的选择也是作为一个妈妈的骄傲,
换来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儿子王骁亦踏上了演艺之路,凭借《狂飙》《三大队》初露锋芒,
还荣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的教诲。
母子二人,以各自的方式,将艺术的火种延续下去。
今年华表奖的舞台上,王馥荔作为颁奖嘉宾,
声音清亮,笑容温暖。
台下掌声雷动,她优雅地挥手,像几十年前的戏台上那样从容。
丧夫的痛还在心底,可她选择用行动填满生活,
晚年的生活需要儿子来陪了。
后台,她与老友合影,笑得像个少女。
她还悄悄走到儿子身边,帮他整理衣领,眼里满是骄傲。
如今的她,拍戏少了,但对表演的热情没变。
家中的桌子上,剧本总是摊开着,旁边布满了笔记。
接个小角色,她也从不马虎,哪怕只有一两场戏,
也要揣摩角色的每句话。
她还常去山区学校,教孩子们画戏曲脸谱,教他们绕口令。
课堂上,孩子们围着她,笑声不断。
她说,戏曲是根,不能丢。
王馥荔的人生,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女性的影子。
80年代,事业和家庭的拉扯,让多少人无奈选择。
她用牺牲换来家庭的温暖,也用坚持守住艺术的初心。
76岁的她,依然在发光。现如今她步伐稳健,笑容如故。
有时候她不仅是“天下第一嫂”,更是用一生诠释热爱与坚韧的女人。
信息来源:
1、“天下第一嫂”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人民网
2、央视国际,电影演员,王馥荔.CCTV音乐频道
3、《蓝羽对话王馥荔 | 她,凭着一股倔劲儿拿了金鸡》:中国电影网
来源:半月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