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执笔,光影相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传来捷报!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荣誉盛典现场,新闻类、知识类、人文类、文化艺术类四个类别的创优作品,以及“民政中国”“千行万业”“文化中国”三个特别板块和“年度
(通讯员 任进艳 编辑 祝晓雅)春风执笔,光影相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传来捷报!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荣誉盛典现场,新闻类、知识类、人文类、文化艺术类四个类别的创优作品,以及“民政中国”“千行万业”“文化中国”三个特别板块和“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微短剧”等荣誉隆重揭晓。
其中,由银川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教师李秉诚带队指导、传媒学院新媒体工作室陈宇航、余浩楠、张博洋、闫雨彤四位同学创作的新闻类短视频《从暗角到明灯:2025年怀远夜市交出的3·15答卷》,从全球30多个国家624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新闻类“三等创优作品”殊荣。
4月25日晚,李秉诚老师在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的支持下,与创作团队三位成员线下参与此次盛会,现场领取奖杯及荣誉证书,此外,李秉诚老师还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深度聚焦行业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自2022年增设以来,凭借其高规格的评审标准、国际化的参与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已成为全球短视频创作领域的重要标杆。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题为“发现美好,传递价值”,数量与质量都再创新高,创作主体更加多元、技术手段更加前沿、内容品质提升明显。
本次参赛队伍来自传媒学院网络新媒体新媒体工作室,其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学生工作室,自创设以来得到了学校各领导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在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刘滨、副院长伍蕊的亲切关怀帮助下,在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姜关一慧与副主任马弋然的带领下,在多位指导老师的切实指导下,新媒体工作室近年来屡创佳绩。作为指导老师,李秉诚指导选题策划、拍摄及制作,结合教研室以赛促学培养理念,与四位同学选定聚焦“2025年3·15晚会”这一兼具社会价值与传播热度的媒介事件,选定怀远夜市这一宁夏网红地标展开,并在调研拍摄过程中不断优化立意,突出新闻属性、意在精简浓缩进行作品创作。陈宇航、余浩楠、张博洋、闫雨彤四位同学组成的创作团队在摄制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四位同学齐心协力分工创作,作品的最终获奖,既是惊喜,也是精心创作、精细润色、精益求精后的“被肯定”。
怀远夜市作为宁夏“网红地标”,是民族团结与经济活力的缩影。当3·15曝光撕裂食品业伤疤,宁夏怀远夜市选择用透明调料罐重写规则——酸菜坛变“诚信说明书”,“塌房”淀粉肠重生为溯源肉串。摊主们撕开后厨遮布,让危机蜕变为“曝光-觉醒-进化”的螺旋。炭火炙烤着羊肉串,也灼亮经营者眼里的敬畏;三十年熬煮的辣糊糊,沉淀出比算法更精准的良心计量。当监管从纸面文书化作摊前透明食材,当应付检查转为刻入骨髓的职业底线,夜市烟火便成了最生动的食安课堂。315探照灯仍在巡视,但怀远人已学会自发电光。从酸菜坛到透明罐,这座美食江湖证明:真正的安全始于摊主与食客坦荡的对视,成于欲望洪流中永不倾斜的良知之秤。
创作者谈
陈宇航:当入围名单上出现我们作品的名字时,恍若暗夜里的镜头突然对焦成功——这份来自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邀请函,让所有熬过的夜都化作星河。这次创作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好故事,永远生长在滚烫的人间烟火中。
余浩楠:现在再回顾作品,这个作品的每一帧都是技术提升的体现和团队成长的见证。首次拍摄所制作出的作品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创作初衷。特别要感谢李老师对我们的当头棒喝,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明白初次的作品是有多么的糟糕,更让我们意识到创作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更需要艺术思维与专业技法的深度融合。优秀的作品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大家聚集起来为一个方向发光,使劲。
张博洋:当邀请函上印刻着我们作品名称时,付出的努力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聚光灯也映照出了他的模样。获奖不是终点,它像一盏信号灯,既照亮了我们用影像追问现实的初心,也提醒着创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能做的只有反思、进步,去探寻下一个“美好”的镜头。
闫雨彤:收到入围通知那刻,我们又惊又喜,对着邮件反复确认才敢相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字样在眼前虚焦又重聚,像夜市的炭火在风里明灭,点燃了那些裹着厚重棉服拍摄的夜晚、挤在工作室通宵剪辑的时光。我们知道,获奖不是终点,真正的好作品,永远在下一镜的谦卑与热望之间。
此次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大奖,不仅是对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认证,也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影像叩问现实、用技术丈量良知的使命担当。此外,此次获奖标志着学校传媒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填补了宁夏高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空白,更以“新闻纪实+地域叙事”的创新模式打造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典范案例。这份殊荣既是对“以赛促学”育人理念的权威认证,也是西部院校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生动注脚,为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传媒学科注入强劲动能。
面向未来,银川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将以此次突破为起点,让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更具穿透力的影像语言讲述新的时代命题。
来源:茶茶_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