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她出生在河北柏乡县一个清贫的农家。家里孩子多,爹娘土里刨食,能混个温饱已是不易。
最近刷抖音,冷不丁看见李胜素的身影,一身素雅,漫步南京街头。
底下评论区可就炸了锅:“素团还是那么美!”“一个人的旅行也精彩!”
可热闹背后,总有些声音幽幽飘过:“快六十了,无儿无女,图啥呢?”
提起李胜素,戏迷们心里那份热乎劲儿,就像三伏天喝了冰镇酸梅汤,舒坦!
这位国家京剧院的“台柱子”,梅派青衣的领军人,
更是把咱京剧的锣鼓家伙敲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第一人。
那扮相,端的是沉鱼落雁;那唱腔,绕的是梁遏云。
如今,这位被誉为“京剧第一美人”的艺术家,已悄然走过近六十载春秋,
她亲手栽培的京剧苗子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谓桃李芬芳。
要说李胜素的艺术人生,那真真是应了“璞玉需雕琢,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老话。
1966年,她出生在河北柏乡县一个清贫的农家。家里孩子多,爹娘土里刨食,能混个温饱已是不易。
李胜素虽是个女娃,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是家常便饭,
调皮捣蛋的劲儿,十里八村都闻名。谁也没想到,这股子“野性”,
日后竟成了她在舞台上塑造角色的某种韧劲儿。
命运的齿轮,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转动。乡间戏台上的《智取威虎山》,成了她人生的第一个“惊堂木”。
小小的李胜素,看得入了迷,回家就扯着嗓子模仿杨子荣,一招一式,竟也有模有样。
村里的老戏骨都啧啧称奇:“这丫头,是块唱戏的料!”
10岁那年,县豫剧团下乡招生,她那清亮的嗓子、灵动的身段,一眼就被相中了。
为了闺女能学戏,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两只小羊羔都卖了,凑齐了学费。
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李胜素打小就懂。
进了剧团,她收起了顽劣,一门心思扑在练功上。
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跑圆场,压腿的疼、下腰的苦,她咬着牙一声不吭。
有一次排练《红灯记》,她演铁梅,有个高难度动作不慎摔伤了胳膊,简单包扎一下,愣是没耽误第二天的演出。
后来,她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笑着说:“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苦,就觉得能唱戏,比啥都高兴。”
13岁,李胜素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关键转折考入河北艺校,从地方豫剧改学更为讲究规范的京剧,主攻青衣、花衫,师从齐兰秋等名师。
这一改,意味着一切从头学起。
为了追上进度,她成了练功房里的“常驻将军”,《武家坡》的悲情、《春香闹学》的娇俏,甚至挑战高难度的武旦戏《扈家庄》,她都硬生生啃了下来。
那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让她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李胜素的艺术之路,离不开自身的勤奋,更离不开一位位“贵人”的悉心指引。
其中,对她影响至深,也为她艺术生涯奠定辉煌基石的,当属梅兰芳大师之子、梅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梅葆玖先生。
1987年,年仅21岁的李胜素凭借一出《廉锦枫》,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一鸣惊人。
她的表演,不仅征服了观众,更引起了台下梅葆玖先生的注意。
演出结束后,梅先生特地到后台找到她,温和地问:“孩子,你愿意跟我学梅派吗?”
这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当时的李胜素而言,不啻于天籁之音。
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就向梅先生深深鞠躬。
拜入梅葆玖先生门下,李胜素的艺术视野豁然开朗。
梅先生不仅将梅派雍容大气、细腻传神的精髓倾囊相授,更在为人处世上给予她诸多教诲。
李胜素曾回忆,梅先生教戏,不仅仅是口传心授一招一式,更注重启发她对人物内心的理解和体验。
排练《贵妃醉酒》时,为了让她体会杨贵妃那种略带失意又强撑尊严的复杂心境,
梅先生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细致到眼神的流转、水袖的轻扬。
更让李胜素感念的是师徒间那些暖心的瞬间。
梅先生知道她家境不富裕,时常会悄悄给她塞些零用钱,或是带她去家里“改善伙食”。
有一次,李胜素生病,梅先生夫妇亲自到宿舍探望,还给她带来了亲手熬的鸡汤。
这份亦师亦父的关怀,让远离家乡的李胜素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她曾动情地说:“师父不仅教我唱戏,更教我做人。没有师父的栽培,就没有今天的李胜素。”
这份师徒情谊,也成为京剧界的一段佳话。
在梅葆玖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提携下,李胜素的技艺日臻化境,逐渐成为梅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
随着艺术上的成就越来越高,李胜素的个人生活也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她的婚恋状况,更是引来坊间种种猜测。
首当其冲的“绯闻对象”,便是她在舞台上合作长达三十余年的黄金搭档著名演员于魁智。
两人在《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中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到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什么”的境界,被戏迷们誉为“舞台上的神仙眷侣”。
因此,关于两人现实中也是夫妻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
但事实上,于魁智早已成家,与李胜素之间是纯粹的艺术伙伴和挚友,这份舞台情谊,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之后就是央视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也因工作上的交集与李胜素传出过一些“才子佳人”的揣测。
但白燕升同样已有家室,且对患病的妻子不离不弃,这段传闻也很快烟消云散。
李胜素对此类捕风捉影,从未正面回应,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从容与淡定。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李胜素曾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有个包揽家务的老公”。
这可让好奇的网友们兴奋不已,一番“深扒”之后却发现“查无此人”。
面对主持人的追问,李胜素才笑着解释:“我的生活重心都在京剧上,家务琐事确实不太会,很多时候是团队和助理在帮忙打理。”
当被问及为何不成家时,她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地说:“京剧就是我的爱人,舞台就是我的家。”
这句话,掷地有声,也道尽了她对艺术的极致热爱与献身。
对李胜素而言,京剧不是一份职业,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命。
她曾坦言,自己从小离家学艺,之后又常年随团辗转各地演出,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经营世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
她确实不太会做饭,不会骑自行车,甚至连洗衣机都不太会用。
国家京剧院也充分考虑到艺术家的特殊性,为她配备了生活助理,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艺术创作。
这种在生活技能上的“缺失”,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有些“巨婴”。
但在李胜素自己和真正懂她的人看来,这恰恰是她对艺术专注到极致的体现。
她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情感都倾注给了京剧,京剧也回馈了她至高的艺术成就和精神满足。
人红是非多,即便是像李胜素这样潜心艺术的表演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争议和风波。
早年间,曾有人拿她与同为梅派传人的史依弘作比较,讨论两人谁的艺术造诣更高,谁更得梅派神韵。
史依弘后来嫁给了演员李成儒,其个人选择与李胜素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一度成为戏迷热议的话题。
对此,李胜素从未公开置评。她深知,艺术之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选择的道路自然也各异。
她只是默默地,一场接一场地演好自己的戏,一个角色接一个角色地去揣摩、去塑造。
近年来,随着她在艺术上的成就日益得到公认,以及她为京剧传承所做的努力,对她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少。
人们更多的是敬佩她对艺术的执着和那份难得的纯粹。
她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谙世事。作为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团长,她深知肩上的责任。
她不仅要演好戏,还要带好队伍,更要思考如何让古老的京剧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她积极尝试将现代舞美技术融入传统剧目,
近期与于魁智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孟丽君》,就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在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她还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在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导师期间,她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常常陪着学生排练到深夜。
正如她自己所言:“人生百岁终须死,算来不如及时醉……我这醉,是醉在戏里呢!”
这份对艺术的痴迷与沉醉,让她的人生拥有了别样的厚度和光彩。
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世人,人生的价值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能够倾尽一生去热爱、去追求、去成就自己钟情的事业,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圆满。
或许,这正是李胜素能够成为无数戏迷心中“人生赢家”的真正密码。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