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已经很难再有“董小姐”的影子,但后台有很多朋友没忘记,大家也希望能“催更”。
最近网上已经很难再有“董小姐”的影子,但后台有很多朋友没忘记,大家也希望能“催更”。
好吧,那就趁休息时间和大家聊几句吧。
我已经记不清中日友好医院的事情已经过去多久了。
也记不清董小姐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之后,最高医证调查组宣布介入多久了。
据说一个月前董小姐都已经去国外待产了,现在孩子是不是都已经出生了?
董小姐的事儿究竟怎样了?
有没有可能“难产”呢?
也许,有人会说,事情过去就这么久了,何必揪着不放呢?
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事情过去这么久,久到我们都快要忘了,还没有结果?
董小姐这事热度一直在下降,都快要淡出我们的视线了,不排除这就是某些人想要看到的结果。
也许,有人把这事儿当个猎奇新闻看,但对于我这样把读书当安身立命之本的人来说,这事儿不是一个博人眼球的新闻。
我没见过什么是大世面,所以,也无从知道最高医政的调查工作如何开展。
但就在调查没有任何进展之际,网上的普通群众们却已经挖出了董小姐大量的材料,并扔在了世人眼前。
比如,有人说她连“协和医院国际部的”生产建档都不要,跑去加拿大待产。
那可是协和医院的生产建档啊,是多少人梦寐以求都求不到的,她说不要就不要了?
弃掷逦迤,亦不甚惜!
有人挖出她在纽约曼哈顿领事馆附近的豪宅。
据说保守计算,总价加起来也已经高达1400万人民币。
而且,人家挖出来重点信息,董小姐全款拿下的。
房产登记信息上“隐约”还有董小姐的名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除了房子和孩子,连董小姐在纽约市曼哈顿上城巴纳德学院毕业时的照片,都被网友挖了出来扔到网上。
顺着董小姐这个线索一路挖下去,网友们又发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比如,董小姐的学妹韩某澍。
仅仅23岁的她竟然是协和2020级医学博士。
而且从这位韩小姐的学业履历上来看,其才华与董小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小姐15岁去多伦多上大学。
19岁回国进协和。
23岁就拿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
但从她网络上留下的蛛丝马迹来看,她似乎也并没有像王院士说的那样“4+4”的同学超乎常人“吃苦”。
而是别人吃苦的时候她看书、泡吧、聊天、染发,享尽人间极乐。
对于自己的协和经历,韩小姐并不避讳,还记录下来发到网上美其名曰:
协和摆烂日记。
遗憾的是,董小姐东窗事发之后,韩小姐这些内容丰富、描述生动的“日记”很快就被连夜清除了。
再看韩小姐的网络空间,一个曾经热闹非凡、灯红酒绿的地方一下子变得什么也没有了。
好像一场大雪过后,地上所有的狗屎都被覆盖掉了。
白茫茫一片,好干净。
我并不是仇富,财富传承我也可以理解,但社会关系和地位也要传承吗?
这些公开的“报告”材料,不知道最高医政调查组的同志们是否也注意到了。
面对大量的材料,如果有司能顺着这些网上满天飞的材料稍微排查一下,应该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当然,当然,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没人知道这些网上铺天盖地的“线索”含金量究竟多高。
但就事论事,既然这些材料都已经指名道姓了,那去查证一下难度也应该不会太大吧。
我们并不知道查证这些事儿对有司来说,是否在方方面面存在很大难度。
但清人彭端淑曾经说过: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不为,董小姐这事儿,就必定会“难产”。
各位看官,为了避免好事者谩骂,我想我还是要解释一下今天的题目为何用了“难产”二字。
如果是寻常人家普通女子,这么说人家确实不厚道。
但以德报怨,以何报德呢?
如果大家都谈论道德,那她和背后的family又何曾厚道过呢?
我真真真不是一个尖酸刻薄喜欢批评的人。
但我也始终坚信自己有满腔热血和一身侠气。
半个月过去了,也许一个月很快也过去了。
很多人都着急要一个结果,但这事儿却始终都急不得,求不得。
最终还是需要肉食者见之、谋之。
希望肉食者也没忘记: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 因为自己也是百姓。
也不要寄希望于时间去淡化一切。
热搜终究会过去的,但是不是真的就能迎来往昔的宁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有些事儿就像扎在民众心中的一根刺。
一时拔掉,或许会疼。
但如果不拔就留在那里,以后无论过多长时间再触碰起来,都会让人心痛。
来源:井眼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