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瘦身了,也不再打扮邋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穿搭、美妆、跳舞、变美心得……
《再见爱人4》的麦琳华丽转身了。
从一个“怨妇”,化身甜美辣妹。
瘦身了,也不再打扮邋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穿搭、美妆、跳舞、变美心得……
然而这场转变,似乎来得“蓄谋已久”。
前期话题拉满极度招黑。
后期形象反转,成为已婚妇女的“自救”范例。
怎么说呢……
这其中浓浓的策划感,签约MCN,成为达人,下一步估计开始直播带货。
虽她后来改了简介说没签约任何公司,但18万/分钟的星图报价说明了一切
变美、变好固然让人羡慕,但这一套流畅的互联网打法和商业包装,对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少借鉴意义?
更让人遗憾的是。
《再见爱人》原本剖析婚姻问题的初衷,尤其是婚姻中女性的困境,在制造空前话题后,全都被搁置了。
剩下的只有人设和引流。
明星从话题中飞升。
把大众的问题留在了原地。
有没有一部真正站在普通人立场的“再见爱人”呢?Sir找到了——
爱的暂停键
Elskling
北影节“天坛奖”的最大赢家:同时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同样是离婚的拉扯,同样有一个“疯女人”。
不同的是。
它真正拍出了,一个女人从不堪的自己中,修复、再生的过程。
没有包装。
没有大女主的光环。
比起综艺,这才更当得上“没有剧本”。
01 失心疯和冷暴力
七年之痒了。
典型的家庭,典型的问题。
丈夫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长期出差,妻子玛丽亚(赫尔加·古莲 饰)顾家。
这个家一听就很头大——
4个孩子。
两个大的,是玛丽亚和前夫生的,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两个小的,淘气不懂事,经常闯祸,吃喝拉撒都要伺候。
日常就是四个字:鸡飞狗跳。
管完孩子,还有一大堆做不完的家务,镜头所到之处,玛丽亚都在忙碌。
这种情况下,她的工作常常搞砸。
而丈夫呢?
是养家之人。
但在挪威这种国家,工作又不是什么苦差事,相反他才是更轻松的——
能外出,能赚钱,能社交。
在夫妻两极状态的对比之下,玛丽亚的心理逐渐失衡,变得易怒、狂躁、歇斯底里。
每次西格蒙德回家,两人不管是聊天,还是亲热,最终的走向都是吵架。
渐渐你会发现,两个人开始不般配起来——
一个是优雅得体、风度翩翩的男人。
一个是蛮不讲理的母老虎。
再进一步看。
大家会更讨厌这个女人的“疯”——
明明丈夫这么好,她却还偏要作。
他会惦记着给孩子们买衣服,买礼物。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妻子,随后马上拿起厨房里的锅擦洗,主动分担家务。
也会早起给孩子做早饭,收拾屋子,送他们上学。
再再进一步,估计要到——
“赶紧离,让这么好的男人流入市场吧。”
比起玛丽亚的暴躁,丈夫情绪稳定,情商还很高。
懂得道歉和示爱,安抚对方的情绪。
但你发现了没有——
他越“好”。
她就越“疯”。
小儿子在学校闯祸,老师要求和家长沟通解决,玛丽亚为了等丈夫回来一起去面谈,把这事一直拖着。
结果,西格蒙德一个电话就跟校方谈妥了。
他本意是想独自解决,不让妻子操心。
没想到,玛丽亚却炸了:
我特意为了你才推迟
结果你TMD根本不在乎我的参与
西格蒙德终于忍无可忍,认真地提议让玛丽亚去上情绪管理课程:
你现在这样
让我很窒息
可玛丽亚觉得问题不在她身上,又把皮球踢回去:
你这个样子才让我窒息
无效沟通。
一个在讨伐,一个在回避。
玛丽亚试探性地戳破了丈夫的想法:
你该不会是想离婚吧?
你想离婚吗?
西格蒙德看了她一眼,表示默认。
在这么重大的事情面前,他也还是那么稳定。
你觉得,这真是稳定吗?
用一句中国的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稳定就在于,他并不是难受的那一方,他也拒绝与遭受问题困扰的人共情。
甚至,他就是在静静等着事态崩溃。
等待对方说出他期待已久的那句——
离婚。
02 发疯的真相
从显性层面来说。
母职的压力,日常的琐碎,伴侣的长期缺位……
这些都是致使玛丽亚内心逐渐失衡,走向崩溃的原因。
她承载了太多,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
就像《再见爱人2》的张婉婷一样,她觉得生了孩子,从此青春没了,自由没了。
这个时候,丈夫的平静和妻子的疯,开始互为因果。
她不断地用过激的情绪,去强迫对方承认自己“受害者”的身份,对方没有回应,她就一次次重复,变本加厉。
而丈夫呢,面对妻子的疯,他必须要保持镇定,以此来证明矛盾都是对方激化的,自己是“受害者”。
夫妻之间,就是这样一场互相指控、互相抗辩的拉锯战。
这就是玛丽亚为什么要“作”。
她又无理,又矛盾。
得知丈夫想离婚的心思后,玛丽亚主动提出自己先搬出去,让双方都冷静一下。
可当西格蒙德同意后,她生气了:
竟然没有挽留!
离家之前,她抱住西格蒙德说“我爱你”。
可对方没有回应,也没有伸手拥抱她,于是她又爆炸了。
搬走几天后,玛丽亚又回来向西格蒙德示弱。
她不停自责认错,说自己会改掉臭脾气,甚至扇自己巴掌来求对方原谅。
但此时此刻。
玛丽亚越是自暴自弃,西格蒙德就越是冷漠和逃避。
他撂下一句“我还得回去开会”,就逃跑了,把可怜的妻子丢在大街上。
后来,婚姻咨询师介入,玛丽亚才知道丈夫的冷暴力来源于哪里。
咨询师引导她复盘,这些年来她对西格蒙德的态度。
比如,上次对方出差回到家拥抱她时,她是怎么回应的?
玛丽亚说,她很高兴,但却不想拥抱他,也没摆出什么好脸色。
而西格蒙德显然对此感到失落,玛丽亚也假装视而不见。
随后,西格蒙德一边做家务,一边热情地和她分享最近的经历和心情。
可玛丽亚根本一句也不想听,反而冷不丁打断了他,开始输出自己糟糕的情绪。
为什么这么扫兴?
惩罚。
她想让西格蒙德感到愧疚——
他一走就是六周,家里所有糟糕的事,都是由于他的缺席间接造成的。
哪怕这是偷换概念,玛丽亚还是下意识地把过错归咎于他。
她想让西格蒙德自责、心疼、亏欠,甚至感觉自己是个糟糕的丈夫、父亲。
以此来惩罚他的缺席。
没错,这段婚姻中,最先使用冷暴力的人,是玛丽亚自己。
这种冷漠甚至渗透到了他们相处的日常——
比如西格蒙德称赞她、鼓励她时,她总是下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无视。
以及,每次西格蒙德陪孩子玩闹时,都想让她加入一起狂欢。
但她表现得很没兴致,转而去收拾家务。
而当西格蒙德主动来和她一起收拾时,却往往被无情泼一盆冷水:
你从不在家
根本不知道衣服是谁的
最后还得我来收拾
然后我又得弄一遍
就连夫妻生活,她也总是展现出不舒服、不耐烦,或者没心情的样子。
是的。
不满、拒绝、推开,是玛丽亚对丈夫的常态。
也是她对其他亲密关系的常态。
朋友得知她遭遇离婚危机,特地来安慰她、拥抱她,告诉她:
你明明那么好
我很爱你
可玛丽亚却借口说对方的“毛衣太扎”,一下挣开了拥抱。
一时之间,朋友好像也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
显然,玛丽亚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沉浸在繁杂的日常困扰当中,期待他人的关注和重视。
可另一方面,她又不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善意,永远在鸡蛋里挑骨头,永远在该放松时下意识地制造焦虑。
是不是很熟悉?
《再见爱人2》中,易立竞一语道破了张婉婷总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原因——
极度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甚至自卑。
张婉婷也在后采中承认了这一点: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我也不勇敢我也很懦弱
我也很自卑 害怕失去
很容易愤怒
所以,她对宋宁峰作天作地,其实是因为恐惧,是因为害怕失去。
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
宋宁峰之前不叫宋宁峰,叫宋宁。
“峰”字是因为前妻齐溪,“溪从峰中来”。
对此,张婉婷无法获得自信。
她一遍遍地用不满、怀疑和否定对方,挑战对方的底线,考验对方对她的爱。
电影里玛丽亚对丈夫下意识地“惩罚”,何尝不是因为恐惧?
在遇到西格蒙德时,她刚和前夫离婚,带着两个孩子。
西格蒙德自由自在,帅气、迷人、魅力四射,身边永远环绕着年轻漂亮的女孩,但他从没有进入过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
于是,在成功“拿下”他时,玛丽亚认为这只是一种侥幸。
其实内心根本没有真正相信过他爱她。
哪怕,他和她结婚7年,还生下了两个孩子。
哪怕,他对她前夫的孩子也视为己出,一直在想办法给她情绪价值,哄她开心。
没错,不配得感。
玛利亚从一开始就有预感,西格蒙德很快会对她失望,然后离开。
所以才一直在用PUA的方式,去绑架他,让他对她有亏欠感,甚至负罪感——
如果我让他觉得难受 都是他的错
他就会认为我比他更好
认为和我在一起很幸运
这样他就不会离开了
如果我能让他觉得他比我更糟
他就发现不了我有多糟糕了
而西格蒙德则擅长逃避和推脱,在忍无可忍之后,果断选择结束。
分居几天后,他给玛丽亚发来邮件:
恐怕你得做好心理准备
我想要结束这段关系
玛丽亚从恋爱初期就开始恐惧的结局,终于应验。
回想起过往两人的亲密点滴,好像每一个甜蜜时刻,她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个最坏的结果。
03 关于爱的能力
这部电影的挪威语片名叫《Elskling》,也可以翻译成“可爱的”,或者“爱的能力”。
但这个能力,并不是人的本能。
余秀华曾总结过:
爱的能力需要学习,本能可能启动爱,但无法维系爱。
而那些对爱感到恐惧或怀疑的人,恰恰是没有学习过、见识过,什么是真正的爱。
因为他们往往连爱自己都不会。
继而把自我感动的付出、牺牲、委屈,误以为是对他人的爱。
张婉婷如此,麦琳如此,玛丽亚也是如此。
在婚姻咨询师那里,玛丽亚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但真正领会到她对西格蒙德的感情,是一种绑架般畸形的爱,是因为她的母亲。
因为离婚的崩溃,玛丽亚去找妈妈诉苦,寻求安慰。
对方对她的到来看上去喜出望外,但交谈的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一种“招待不速之客”的疏离感。
玛丽亚特意买了她喜欢的茶,却得到了一个很扫兴的反应——
你不知道吗?
茶,我早戒了。
明明玛丽亚带了新的茶叶来,妈妈却给她泡了一罐旧茶。
明明嘴上说着让女儿好好坐着、踏实喝茶吃点心,却又不自觉地念叨起自己前半生的辛苦——
被丈夫抛弃、离婚、独自拉扯大一对儿女。
以及,不断强调自己的牺牲,以此来刺激女儿的愧疚感:
你以前总坐那儿 像个女王
事情都得我和埃兰德(玛丽亚弟弟)来做
而你像公主一样坐在那儿
等着人来伺候
一开始,玛丽亚对这种漫不经心却刺耳的“讨伐”感到窒息,向母亲发问道:
“你为什么看起来总是在生我的气?
你从来都不相信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你心里我永远不够好。”
说完,玛丽亚突然顿悟: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原来西格蒙德眼里的她,也竟然是这样的令人窒息。
而这种不经意间的否定、不满、怀疑,是会根植在人心里,慢慢长出痛苦和仇恨的。
痛苦的是,为什么自己这么糟糕?
仇恨的是,是你所谓的“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玛丽亚渴望被爱,却又一次次地推开。
因为她打心里认定自己不配,所以永远无法坦然地接受任何来自他人的好意。
原来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人爱她。
而是,她从没爱过自己。
她最该修复的,也不是和谁的关系,而是修复自己。
电影接近尾声时——
玛丽亚回到家,看了一眼镜子里的自己。
木然地呆站了片刻后,她生涩、笨拙地开口:
我的乖女孩
你有颗金子般的心
你值得被爱 你值得这一切
你那么好 你真是…太好了
你渴望被爱是正常的
你真的很好
我爱你
这一段对镜自白,并不是说,玛丽亚已经跟自己和解,学会了如何爱自己。
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一个对自我放下成见的开始。
这是人类终其一生最重要的命题。
好在,她已经开始在练习了。
那么你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明焉过春天
来源:湖北台剧场午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