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仁大叔”多元创作背后的精神脉络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4 15:15 3

摘要:在西藏的雪山下用粉笔书写理想,在高校讲台上点燃青年学子的艺术火种,如今又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探索新表达……这个自称 “半桶水杂家”的中年男人,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在不同角色和创作领域间转换和融合,始终以“跨界者”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光与热。而他

在西藏的雪山下用粉笔书写理想,在高校讲台上点燃青年学子的艺术火种,如今又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探索新表达……这个自称 “半桶水杂家”的中年男人,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在不同角色和创作领域间转换和融合,始终以“跨界者”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光与热。而他的每一段经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他丰富而多元的创作生涯。

雪山下的理想主义:状元郎背起吉他去支教

2004 年夏天,从西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后,叶宏涛做了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放弃北京影视公司的 offer,背着一把吉他,坐上了开往拉萨的绿皮火车。这个从江西赣州走出的县文科状元,他要去海拔 3000 米的雪域高原,当一个会弹吉他的语文老师。

“毫不夸张,在学校我是最受欢迎的老师,没有之一。”谈起支教的经历,叶宏涛不自觉嘴角上扬。课余时间,他总是给围在身边的孩子讲那些他看过的历史故事、武侠小说,为他们打开世界的大门。有时也会弹起吉他,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孩子们眼中的他,课上是引领他们的老师,课下是无话不谈的大朋友。

哪怕是曾经的文科状元,也经历过考试排名的苦恼。所以在叶宏涛的班里,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重思考,形式上轻排名,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孩子一展所长。

西藏的两年,不是苦行僧式的奉献,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纯粹灵魂的双向奔赴。课余时间,叶宏涛常常一个人背着吉他来到布达拉宫,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校歌也是出自这个时候。

我来自布达拉宫下的大街小巷

我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无论你来自何方

我们相聚在这片年轻的地方

辛勤的老师引领着我们

向着美好的明天出发

我们从这里出发

迎着天边的朝阳

我们从这里出发

……

讲台上的造梦师:赤子心以光影育新苗

支教两年后,2007年,叶宏涛来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任编导讲师。然而,这个从不备课的 “野路子”讲师,很快成了校园传奇。

因为讲课不拘一格,他主讲的《剧作》《导演基础》总是一座难求。在他看来,吸引学生的,永远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字,“看书多了,肚里里储备的货多了,融会贯通讲出来的自然而然就有意思多了”。

叶宏涛高校任教的第二年,他带着学生拍了一部实验电影《大四》。在带领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融入日常自编自导的经历,让学生边结合理论边实践,自己写剧本,自己来拍摄,在剪辑台旁边,各种剪辑法则,各项流程一目了然。如此,学到的就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经验。

“讲西方,讲后现代主义,这些都过于抽象。讲李安,就讲李安背后影射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叶宏涛说,“把李安的影片拉下来,找一个镜头暂停,关于这个镜头是怎么打光的,机子是怎么动的,如果换一般的导演,他下一个镜头会怎么安排,但是因为是李安,他下一个镜头是怎么安排的,那下一个镜头他为什么要这样接?这样接有什么好处?”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沉浸其中。

这种近乎疯狂的教学方式,让他的课堂永远挤满站着听课的学生,也让他在五年时间里攒下 500 部电影的拉片笔记,而这些后来又成了他编剧生涯的 “弹药库”。

编剧江湖的幸存者:孤勇者用剧本写浮沉

命运总爱跟理想主义者开玩笑。时间回到2012年,当叶宏涛拿着煤矿老板一个亿的投资,熬了两年,写了足足60万字的剧本,自以为要 “出道即巅峰”时,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煤矿倒闭,项目夭折。这个曾经在不同从业领域间游刃有余的男人,此刻在北京地下室啃着馒头写网大剧本,键盘上落满烟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锦衣卫之王者归来》的开篇到《恋恋江湖》的热播,他在网大江湖摸爬滚打十年,学会了用三幕式结构写江湖恩怨,也懂得了如何在 20 分钟内抓住观众眼球。那些在剧本里反复推敲的权谋与情感,后来都化作短视频里的 “野史公”视角,让历史人物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普通人。

自媒体舞台的造梦者:跨界者借镜头传薪火

2024 年,当叶宏涛以 “渐仁大叔” 的身份出现在短视频平台,是他带着二十年攒下的 “十八般武艺”:支教时的故事储备、讲台上的表达技巧、编剧时的叙事功底,还有刻在骨子里的人文情怀。他的视频没有精致的特效,只有书房里的书架、阳台上的绿萝,和一个围炉煮茶的中年男人。

“渐仁大叔”的作品以历史、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解析见长,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复杂概念,视频短小精悍,视角独特,逻辑清晰,兼具知识性与思辨性,符合短视频平台用户对“轻量知识”

的需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渐仁大叔”的抖音号、视频号粉丝便达到了60万。

在这个追求 “垂直领域” 的时代,他偏要做个 “不务正业”的杂家。有人说他 “半桶水”,他却笑着说“桶多”。作为人文社科博主,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叶宏涛曾经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自媒体内容更加多元化,没有绝对的规则,却始终带着教育者的底色,最终在 “渐仁”的路上,遇见更广阔的人间。(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