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岁考上了大学去学会计,可她心里装的不是账本,而是更大的世界。
柴静当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容貌,积累了一大批粉丝,
但是她却不珍惜,肆意妄为最后只能出国生活,
那么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她从小就是标准的学霸,小学就开始跳级,
十六岁考上了大学去学会计,可她心里装的不是账本,而是更大的世界。
十九岁那年她主动给电台去信,当上了一档栏目的主播。
她的声音温柔又沉稳,很快圈粉无数,成了当地听众的夜间陪伴。
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深造,毕业后直接进了央视,
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站稳脚跟。
后来非典席卷全国,她主动请缨,
背着摄像机冲进隔离区病房,采访医护人员和患者。
那时候,防护措施简陋,风险随时可能降临,但她没退缩。
她的报道冷静又真实,让全国观众看到了疫情的残酷,
也让她的名字开始在圈子里传开。
还有汶川地震,她又出现在震后的废墟里,余震不断,
她却稳稳站在镜头前,记录下灾民的泪水和救援的希望。
那些画面,成了她职业生涯的闪光点,也让她成了新闻界的标杆。
但是就在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
她却在节目里采访了丁仲礼院士,聊起了碳排放的事儿。
那会儿,西方国家正掀起环保热潮,
拿中国的排放说事儿,觉得中国得负更大责任。
她在节目里抛出尖锐问题,想让对方谈谈中国该怎么应对国际压力。
但是人家却不吃这套,直接摆出数据,说排放得看人均,
中国人口多,总量大很正常,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甩中国几条街。
访谈火药味儿越来越浓,她追问总量问题,
惹得人家不高兴了直接回怼,凭啥中国人得比别人多让步。
这场交锋在网上炸了锅,不少人觉得她的问题太偏西方,
像是给国外的环保标准站台,没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她的语气和姿态,被解读成咄咄逼人,
节目播出后,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丁仲礼。
她头一回被人质疑,有人开始怀疑她的观念出了问题。
虽然她没明说啥特别出格的话,
但这次访谈就像在她职业路上埋了个雷,迟早会炸响。
她没有仔细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更进一步,
她后来拿出了所谓自费制作的纪录片,再一次杀回来了。
这片子讲雾霾,直指空气污染的危害。
她跑遍污染重灾区,攒了一堆数据,还用自己的故事做引子,
说女儿出生时赶上雾霾天,查出了良性肿瘤。
这事儿让她下定决心,花了三年、百万积蓄,把雾霾的来龙去脉掰开了讲。
片子在网上首发,几天就火遍全国,大家伙儿开始聊空气质量,聊环保政策。
可好景不长,片子播出一周就被撤了。
有人说柴静挑了耸人听闻的数据,夸大了污染的严重性,
还暗示女儿的病跟雾霾有关,压根没提病是先天性的。
更有网友扒出片子里的一些采访有引导嫌疑,
比如问小孩见过没见过蓝天,答案听着像被设计好的。
舆论开始翻脸,觉得她借环保之名批评国家政策,
甚至有人猜她背后有国外势力撑腰,想拿环保当武器搞乱中国。
这些说法没啥证据,但她的形象一落千丈,从环保斗士变成了争议人物。
柴静的私生活也成了舆论的靶子。
2013年,她跟圈外的丈夫结婚后,也和许多名人一样,
跑去美国生孩子,生了一个女儿。
消息一出,网上炸了,不少人觉得她这是想让孩子拿美国国籍,
跟她平时在节目里讲的社会责任不搭调。
女儿随母姓的事儿也被拿出来嚼舌根,说她家背景不一般。
柴静从没回应这些猜测,但沉默反倒让人觉得她默认了。
后来她干脆移居到了国外,彻底淡出国内视线。
有人说她去了西班牙在当地开了个小店,
卖点手工艺品和摄影作品,日子过得挺安静。
还有人说她拍了部新片子,可反响平平,没掀起啥水花。
但这些事情国内都没有报道,并没法证明到底是真是假,
但是她确实已经移居国外,国内已经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她的选择,从赴美产子到移居国外,这些东西都证明,
她根本不把祖国当一回事,曾经的英雄光环,早就被争议盖得严严实实。
她拿环保说事的时候,中国环境的确不太好,可这十年,情况变了不少。
国家推出一堆环保政策,空气质量蹭蹭往上走,北京的蓝天不再是稀罕货。
塔克拉玛干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也让荒地变成了绿洲。
这些变化,跟柴静当年的呐喊比起来,像是个无声的回应。
2024年的时候,她罕见的露面,现在的她和当初的意气风发相比,
可是差了太多了,整个人看上去没有一点精气神,
而且发际线也后移不少,虽然她的语言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
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
她当年的所作所为,可是把不少人的心,直接都伤透了。
她当年的确很优秀,也为国家做了不少的实事,这些东西没有人会抹杀,
但是她后来却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一心为公,实则自私自利,
是非常标准的双标行为,如果她能坚持初心,
现在一定会有更好的结局,可她却咎由自取,
只能跑到国外生活,实在是怨不得别人。
参考信息:
澎湃新闻:15年前,央视对一特殊人群的报道,让柴静征服了全国观众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