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丫头逆袭成戏坛顶流,她的人生比剧本还敢写!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4 14:40 2

摘要: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有个声音特别上头——只要《卖红菱》的调子一放,不管是遛鸟的大爷还是跳广场舞的阿姨,保准跟着哼两句。唱出这魔性旋律的,就是沪剧界传奇杨飞飞。她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从小穷得叮当响,靠着一股狠劲儿杀进戏坛,用一把嗓子唱哭几代人,连大作家巴金都成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有个声音特别上头——只要《卖红菱》的调子一放,不管是遛鸟的大爷还是跳广场舞的阿姨,保准跟着哼两句。唱出这魔性旋律的,就是沪剧界传奇杨飞飞。她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从小穷得叮当响,靠着一股狠劲儿杀进戏坛,用一把嗓子唱哭几代人,连大作家巴金都成了她的粉丝。

连拜师费都掏不起的穷丫头 咋成了沪剧大腕?

1923年,宁波一个穷家庭添了个女儿,起名翁凤清。为了讨生活,一家人挤在上海破旧的小弄堂里。小阿清天天听街头艺人唱歌,心里就一个念想:啥时候我也能站在台上唱戏?

好不容易找到丁婉娥老师想拜师,结果卡在100块拜师费上。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钱,眼瞅着梦想就要泡汤,好在师父之前给她做了套新戏服,算是免了这笔钱。师父的丈夫杨炳华特别喜欢这机灵的小姑娘,大手一挥:“以后就姓杨,叫杨飞飞!”谁能想到,这随手改的名字,后来火遍了上海滩?

抗战爆发,剧团散了,杨飞飞只能四处找戏班演出。有次同台的解洪元当面损她:“每次就唱两分钟,没意思。”这话可把杨飞飞惹毛了。为了在《四香缘》演出时争口气,她熬了一整夜,翻出老戏本,把里面“一到十”的唱句重新改编,配上长长的过门音乐。到了台上,别人唱三分钟的戏,她硬生生唱了十五分钟,直接把场子炸翻,让当初看不起她的人都傻了眼。

剧团开一家倒一家?她偏要闯出自己的路

1948年,杨飞飞拉着赵春芳等人开了正艺沪剧团。结果名字没起好——“正艺正艺,整整一年”,剧团真就只撑了一年就倒闭了。换作别人早打退堂鼓了,可杨飞飞不服输,第二年又拉着老伙计们成立勤艺沪剧团。为了让剧团有特色,赵春芳主动退到幕后,全力捧杨飞飞当主角。

从那以后,《方珍珠》《龙凤花烛》《妓女泪》这些经典剧目一部接一部出。要说最可惜的,还得是《为奴隶的母亲》。1954年首演就火得一塌糊涂,连续演了好几百场。1962年,电影厂都谈好要拍成电影了,结果上面突然下通知,说这个题材不能拍。杨飞飞念叨了一辈子:“要是电影拍成了,能让多少人知道沪剧的好啊!”

八十岁还顶着大太阳登台 这老太太太拼了!

见过杨飞飞的人都不敢信:这朴素的老太太,竟然是沪剧界的大腕?1997年,作者去她家做客,正巧碰上她过生日。桌上就一碗排骨面,加两块大排骨,她吃得特别香,比吃山珍海味还满足。

1999年,她和王盘声合作演《大庵堂》。别看她已经是沪剧界的老前辈了,学起戏来比年轻人还认真,一句一句跟着杨美梅老师学。到了演出那天,她一上台,台下立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好多老戏迷一边看一边抹眼泪:“太久没听到这么正宗的老沪剧了!”

2004年,八十多岁的杨飞飞和赵春芳,在38度的高温天里去参加追思会。赵春芳翻出冬天穿的毛料西装要穿,杨飞飞急得直喊:“这么热的天穿这个,要中暑的!”说完就开着空调,帮老伴找薄衣服换上。这俩人,在台上是默契十足的搭档,在台下是相互照顾的老两口。

把苦日子唱成金曲 她的歌里藏着老上海的魂

杨飞飞的戏,总能唱到人心窝子里。演《卖红菱》,一句“六月荷花结莲心”,成了沪剧的经典名句;演《家》里的梅芬,一句“大表哥,伤心人怕听伤心话”,唱得观众眼泪止不住。大作家巴金听说她的戏好,专门跑到剧场当观众。

有人说她嗓子条件不好,她直接甩出《刘胡兰》《红色的种子》的录音——高音又亮又脆,低音沉稳有韵味,哪像嗓子不好的人?因为总演苦命女人的角色,她和徐丽仙、梅兰珍、戚雅仙被大家叫做戏曲界“四大悲旦”。但她唱出的不只是苦,更是旧时代女性不服输的劲儿。

2012年,杨飞飞走了。临走前还笑着说:“这辈子,唱了一辈子戏,值了。”从吃不饱饭的穷丫头,到沪剧界的“定海神针”,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只要认定一件事,再难也能闯出一片天。下次路过上海的小弄堂,要是听见熟悉的沪剧唱腔,别忘了,那是一个传奇留下的声音。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