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有两篇《《潜伏》结尾,晚秋跟余则成结婚,不会被站长认出来吗?》《如果吴站长知道晚秋是卧底,会因为玉座金佛和斯蒂庞克而隐瞒吗?》,讨论晚秋到台湾与余则成结婚的身份问题:会不会被吴站长认出来。
前面有两篇《《潜伏》结尾,晚秋跟余则成结婚,不会被站长认出来吗?》《如果吴站长知道晚秋是卧底,会因为玉座金佛和斯蒂庞克而隐瞒吗?》,讨论晚秋到台湾与余则成结婚的身份问题:会不会被吴站长认出来。
是的,观众们担心的,只有吴站长。其实穆晚秋作为穆连成的侄女、谢若林的妻子,在国党中应该有不少熟人:当初敲诈穆连成时,各个部门、各家势力都出手了;与谢若林虽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可是以情报部门的惯例,不会不去了解一个中统人员的家属身份。但是天真的观众们想不到这些人,只担心吴站长认出晚秋。
我的看法是:如果吴站长还留在台湾,如果吴站长还在保密局或相关部门任职,如果吴站长还是余则成的上级,他有可能认出晚秋。认出来也没关系,晚秋的履历是说得通的:汉奸穆连成的侄女,在叔伯逃到日本时,被党通局的谢若林霸占为妻,后来离家出去,颠沛流离,再后来辗转到了台湾,与余则成邂逅,终于再续前缘,走到了一起。
一个弱女子,离家出走之后,怎么能来到台湾?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孤恋花》等作品,可以给出答案。这几部小说里,女主角都是风尘女交际花,都从大陆去到宝岛,都被滚滚历史所裹挟——她们是不幸的,可是到底活着。
又有读者提出质疑,是针对一个细节:余则成曾在广播里听到晚秋的诗朗诵《走在走大道》,是和吴站长、李涯在一起的。吴站长听过这个广播,难道就不知道晚秋去了延安?
嘿,广播里几句话,就能认出是一个并不熟悉、只见过几面的人?这样的警惕,“布尔什维克也做不了,美国战略情报局也做不了”。
因为,那段广播,只有余则成听了,吴敬中根本没注意。
那段广播的背景是什么?吴敬中会那么好兴致,去听中共的广播节目吗?当然不是。这时广播里播放的伟人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这样重要的文件,国统区当然不会公开;但这样高瞻远瞩的分析,包括吴敬中在内的国府高层,又一定很关心。“知己知彼”嘛。所以天津站三巨头聚在一起,“偷听”中共的广播——那个时期,延安的电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本身是就犯罪的。
在听完这段之后,三人分析当下局势,余站长又说起“陈布雷自杀了”之类的家国大事——谁还会关注诗朗诵这样的文艺节目,除了与“晚秋”有深刻关系的余则成?
是的,吴站长根本不会注意到。让我们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注意到了、知道晚秋去了延安,又怎么样?
即使晚秋的履历上有过延安的经历,到了台湾之后,也还是说得通的:去过延安,后来又脱离了,《潜伏》中不是有这样的案例吗?
在25集,李涯和一个谎称是黑市掮客的人见面,说起他在延安潜伏的经历,套取到了录音,后经剪辑,成为反击李涯的重要证据。这个掮客就自称原是中共“十二旅警卫连的”,在延安见过李涯,后来:“我因为拿了首长几块肥皂,被他们开除了”。
李涯的警惕性何等之高?但这个掮客的经历,轻易就取得了他的信任,可见那个风云动荡的时代,小人物在不同阵营之间来回游走,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娇气的晚秋,为一时热血,而来到延安,做了广播员;然后又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最重要是判断不清局势,所以离开延安。这个经历,不也说得通吗?
来源:亲爱的大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