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3岁的王万玲,自社旗“三弦窝”踏歌而行,将生活淬炼为艺术瑰宝。一曲《抢辣椒》让他登上央视舞台,让南阳曲艺走向全国、绽放光彩;退休后扎根一线,用《万众一心奔小康》等充满时代气息的原创曲目,为群众点亮精神灯塔,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斑斓画卷;他徒步前往宝丰马街书会积
王万玲在养老中心演出
83岁的王万玲,自社旗“三弦窝”踏歌而行,将生活淬炼为艺术瑰宝。一曲《抢辣椒》让他登上央视舞台,让南阳曲艺走向全国、绽放光彩;退休后扎根一线,用《万众一心奔小康》等充满时代气息的原创曲目,为群众点亮精神灯塔,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斑斓画卷;他徒步前往宝丰马街书会积累底蕴,广收门徒倾囊相授,培育出侯红莲、李自欣、刘书全等一批南阳曲艺界的中流砥柱,让三弦书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在代代传承中绵延不绝。
“艺术源自生活点滴,文艺工作者就应躬身于烟火人间,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更要以艺术作品凝聚奋进力量,为社会进步贡献独特的文艺价值。”5月12日,王万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
技艺精湛 助民扶志曲动人
“村委主任马二娇,登上了桌子嗓门高……”5月12日,83岁的王万玲在社旗好如家养老中心,以醇厚如陈年佳酿的嗓音,再度唱响成名作《抢辣椒》。他左手在琴弦上灵巧滑动,右手拨片翻飞,时而轻挑慢捻,时而急促有力。唱至激昂处,他眉头紧皱、双目圆睁,将剧中人物的泼辣劲刻画得入木三分;唱到诙谐段落,眉眼弯弯、嘴角带笑,引得台下老人捧腹大笑。李奶奶笑得直抹眼泪,张大爷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整个院落沉浸在欢乐氛围中。
这份精湛技艺,早在2005年便惊艳了曲艺界。彼时63岁的王万玲代表社旗县参加南阳市第五届曲艺大赛,以三弦书《抢辣椒》技惊四座。他用细腻的表演,将“抢辣椒”的矛盾冲突演绎得妙趣横生:时而模仿村妇跺脚争吵,时而学村民挠头辩解,唱腔与肢体语言完美交融。现场掌声雷动,连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都为之赞叹。在刘兰芳的推荐下,《抢辣椒》登上央视《曲苑杂坛》,王万玲成为南阳曲艺登上央视该栏目的第一人。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王万玲始终践行着这份初心。他所在的社旗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作为曲艺之乡,社旗深厚的文化土壤为扶贫扶志提供了天然优势。2002年从县文化馆退休后,王万玲立即投身“扶贫扶志”曲艺说唱团,开启走村串户的巡演生涯。
演出中,他既演唱《白蛇传》等经典曲目,更创新编排脱贫主题节目。大调曲《万众一心奔小康》便是其中代表,“暖民心顺民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朗朗戏词,搭配他鲜活灵动的表演,在欢声笑语间传递致富信念,成为扶贫扶志的有力武器。从成名曲到扶贫新唱,王万玲用一把三弦琴,在岁月长河中奏响了艺术传承与文化助农的动人乐章。
半生逐梦 心血尽在三弦书
“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选择了,就要用心干!”谈及与三弦书的缘分,王万玲眼神笃定,这份信念贯穿了他从农家少年到曲艺名家的逐梦之路。
王万玲出生于社旗县饶良镇,这里被称为“三弦窝”。他自幼痴迷戏曲,村里唱戏时,总挤在最前排,眼睛瞪得溜圆,常为听戏废寝忘食。他14岁时考入饶良豫剧团,凭借浑厚嗓音成为唱黑脸的主角。为演活角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一练数小时,还对着镜子反复打磨动作神态。剧团解散后,即便在泌阳县剧团当配角、回乡放羊,他对戏曲的热爱也从未减退,放羊时的唱腔甚至能唤回跑散的羊群。
16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放羊途中,他偶遇三弦书曲艺家张启源并拜入门下。张启源不仅亲手为他制琴,更倾囊相授。自此,王万玲全身心投入三弦书的学习,寒来暑往,坚持早起背戏词、练唱段、弹三弦,不懂就追着师傅请教,力求吃透每个细节。18岁时,他跟随师傅徒步百余公里前往宝丰马街书会,以天为幕、地为台,坐在包袱上表演。书会后走村串户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结识了各地艺人,打磨出扎实技艺。
1984年调入社旗县文化馆后,王万玲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曲艺事业。他成立宣传队、招收学员,每年超十个月带队下乡演出。田间地头、村头广场,都有他表演的身影。如今活跃在南阳曲艺舞台的刘书全、侯红莲、姬玉香等演员,皆出自他的门下。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他用精湛表演为村民送去欢乐,也让三弦书深深扎根乡土。从年少痴迷到毕生坚守,王万玲用一把三弦琴,弹奏出了属于自己的逐梦华章,更扛起了南阳三弦书传承的重任。
师徒接力 丝弦拨动传心曲
“姬玉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侯红莲捧回牡丹奖表演奖,还有这么多中坚力量撑起南阳曲坛,这门老手艺算是后继有人了!”说起自己众多的弟子,83岁的王万玲眼中满是欣慰。这份自豪,源于他半生心血浇灌出的曲艺硕果,更来自师徒间一脉相承的传承信念。
在弟子刘书全心中,王万玲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师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18岁拜师学艺时,他被老人无偿教学的赤诚深深打动。“师傅常说,三弦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根。”刘书全回忆,王万玲教学时总是手把手示范,从琴弦的指法到唱腔的抑扬,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为筹备赊店书会,古稀之年的王万玲仍亲力亲为,顶着烈日邀请各地艺人,在后台一遍又一遍核对演出流程。正是这份执着,让1985年农历三月三的赊店书会一炮走红,吸引了无数曲艺名家。如今,赊店书会已成为社旗的文化地标,而“河南曲艺之乡”的殊荣背后,是王万玲等老一辈曲艺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传承的责任。”刘书全抚摸着三弦琴感慨道。这份传承,在王万玲看来,是最珍贵的回馈。当看到弟子们带着创新曲目走进校园、登上央视,将南阳三弦书唱遍大江南北时,他总笑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门艺术有他们接着,我放心!”今年3月,王万玲荣获“河南曲艺特别贡献奖”,但在他心中,弟子们的成长远比奖杯更有分量。
从青丝到白发,王万玲用一把三弦琴奏响了传承的乐章,而弟子们接过接力棒,让南阳三弦书的旋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份师徒间的情分,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曲艺人为守护传统、开拓创新而不懈奋斗。(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朱梦瑶 文/图)
来源:南阳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