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用克制的语法再现“狮子山精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4 10:54 2

摘要:1995年,张乾文导演的电视剧《水饺皇后》上映。这部以臧健和女士的人生为蓝本的电视剧在当时收获了众多好评,并且成为了彰显“狮子山精神”的一部作品。但实际上,如果单从传记书写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并没有真正将臧健和女士的坎坷经历书写出来,自然也就未能体现出其传奇

作者:张 雍

1995年,张乾文导演的电视剧《水饺皇后》上映。这部以臧健和女士的人生为蓝本的电视剧在当时收获了众多好评,并且成为了彰显“狮子山精神”的一部作品。但实际上,如果单从传记书写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并没有真正将臧健和女士的坎坷经历书写出来,自然也就未能体现出其传奇性。比如,电视剧改写了臧健和本人的大陆身份、婚姻坎坷等实际情况,使得电视剧本身的品质最终只能囿于一部“时装励志剧”。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今天的电影人再次将目光望向臧健和的一生,电影《水饺皇后》是否能够弥补当年的不足与遗憾,是否有能力书写出真正属于臧健和以及那一代“大陆人在香港”的故事,是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

电影的开场,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香港,满心期待着能与丈夫团圆。然而,当她们到达以后,等来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丈夫在泰国已经结婚了,他可以带着臧健和与两个女儿回泰国,但是臧健和要在那样一个允许“一夫多妻”的制度里做“妾室”。这样的要求不仅否定了臧健和的情感,还践踏了臧健和的尊严。如果说拒绝跟随丈夫回泰国是臧健和做出的第一个改变人生的选择,那么,当丈夫提出要带一个女儿回到泰国的时候,臧健和斩钉截铁地拒绝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在的力量,以及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保护。今天的银幕虽然盛行所谓的“大女主”戏码,但是很多作品最终落入被男性拯救的窠臼与怪圈。相比之下,臧健和用她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展示出了一种真正的、尤其是带有典型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独立女性的气场。

当软弱的男人离去以后,臧健和显然没有心思整理这样一段失败的情感。此时此刻,生存问题是她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她既不会说也听不懂粤语,还带着两个孩子,这样的生存重压无疑让银幕前的观众为她捏了一把汗。这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臧健和是怎样凭借着一种可以作为典型性的“狮子山精神”来顽强地与命运斗争,也可以看到“同一屋檐下”社会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红姐看起来是“刀子嘴”,实则是“豆腐心”,一路走来她像一个姐姐一样照顾着臧健和;糖水伯会自己掏钱补足臧健和买小推车的钱,会在臧健和做生意遇到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提供帮助;珍姐和露丝会在臧健和外出工作的时候,帮她照顾孩子……既因为编导的设计有尺度,也因为演员们的表演有分寸,所以以上种种情节的呈现都没有滑落向一种刻意的煽情,而是留下了一种可以用来熨帖心灵的暖意。

说实话,在观摩电影之前,我颇有些担心,害怕刘伟强会将以前常见于香港电影里的“苦情戏”放在这部电影里,从而使得影像沾染上“腻味”。万幸,《水饺皇后》自始至终采用了一种极为康健的笔调,情感叙事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点到即止。即使是要和彼此相爱的华哥做告别的时候,臧健和也只是把千言万语放在了酒里,但是观众由此能够感觉到足够的苦涩。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干脆、这样的简约而不简单,才能够更好地在两个小时之内书写出臧健和的传奇与不易、辛酸与荣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电影《水饺皇后》的第一重“克制”,通过对“煽情”的克制来保证对于电影叙事主体与叙事主题的最大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水饺皇后》里,性别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臧健和的前夫之所以在和她结婚以后又在泰国另娶了妻子,是因为臧健和生了两个女孩,不符合臧健和前夫家庭的“期待”。而作为“金太太”的范丽蓉在跳楼之前,还在遗书里提到希望金耀祖的家人看在她的两个儿子的份上,能够收留他们。面对着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虽然全片没有出现一句明晃晃的男女平权的标语,但是,通过臧健和的身体力行、与红姐之间的女性情谊,都对这种“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与抨击。这样的处理手法,不仅让电影体现出了对于过往时代的一种尊重与还原,而且也让观念透过故事得到传递。

进一步来说,对于电影《水饺皇后》而言,其完全可以按照时下电影里流行的“女性主义宣言”来解构与结构臧健和所遭遇的性别困境,让马丽和惠英红站在一起喊几句有气势的口号,但是,编导却选择通过对“口号”的克制来讲述出真正的“大女主”的自强自立。在许多电影都打着“女性主义”旗号但却屡遭争议的当下,《水饺皇后》用一种“克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示范。

故事的落脚点,是已然达到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的臧健和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故地重游”,重回她创业的起点湾仔码头。一边是臧健和带着两个已然长大成人的女儿走走停停,一边是闪回的镜头展示着臧健和的“来时路”。今天的传奇,是用过去多少辛酸与苦楚铸就的,只有臧健和自己清楚。还记得在葬礼上,面对着已然逝去的母亲,臧健和哭喊着说之前一直在为母亲申请香港签证,只是一直被卡,她说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一直卡着我”。显然,在电影文本的语境里,这句话充满着一语双关之意。要强了一辈子的臧健和,只有这一次,在她的母亲面前坦露了一次委屈和疲惫。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再一次慨叹编导对于“克制”的使用如此炉火纯青、恰到好处。每一次的点到为止,都能够打得银幕前的我们肝肠寸断。

关于臧健和的一生,值得讲述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很容易陷入“形散神也散”的泥淖,但是电影用一次又一次的“克制”,成功地再现了臧健和的传奇与当下我们所需要的“狮子山精神”。纵观整部电影,从1977年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管是时间节点的强调,还是新闻纪录片的运用,都可以看出电影力图通过作为个案的臧健和的人生来折射那一代“大陆人在香港”的经历,以及香港在那些年的发展史。

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的时刻,电影《水饺皇后》上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们了解了更多臧健和的故事,也不仅仅在于帮助了我们回望了过去,更在于其再一次用“狮子山精神”提振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在走出电影院以后,用罗文的《狮子山下》的歌词进行自我激励——“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坚信自己是那个吃饺子时能够吃到硬币的人。(张 雍)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