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的起因是,陈丽君在接受采访,解读新戏《我的大观园》时提到:
陈丽君,犯了什么错?
因为“口误乌龙”就被钉上耻辱柱?
流量狂欢之后终究难逃“反噬定律”。
针对越剧演员的围剿,该停了。
01
5月6日,在演完越剧《我的大观园》后,陈丽君返场含泪道歉。
她以“宝二爷说错话”为隐喻,坦言“陈丽君也老说错话”。
自称是不完美小孩,不保证不会犯错。
事件的起因是,陈丽君在接受采访,解读新戏《我的大观园》时提到:
“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片段一播出,引发大众激烈的讨论。
很多看过《红楼梦》原著的网友知道:
在《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是贾政的次子,所以“宝二爷”的称呼深入人心。
论辈分,宁国府长子长孙应为贾珍,荣国府则为贾琏,或贾珠之子贾兰。
因为陈丽君“长子长孙”的错误描述,评论区炸开了锅:
“荣国府长房是贾琏!”“建议演员多读原著”。
原本这场风波该随着陈丽君的道歉停止。
艺人知错就改,大家也以此为戒就好。
却不曾想愈演愈烈,还上升至饭圈层面。
网友的反应也分两派:
一派说她不符合越剧传承人的身份,也没有文化表演者的能力。
而且上的节目还叫《文化十分》。
文化体现在哪里?
就连视频中被修剪了4秒,也被质疑工作人员审核态度问题。
另一派则是“护主派”,开始攻击曾给科普纠偏的南京大学苗教授。
其实苗教授的本意是呼吁更多年轻人在青年偶像的带动下,多去读一读经典。
却被网友们各种问候祖宗十八代。
铺天盖地的网暴,直到陈丽君道歉也没有停止。
粉丝的“无脑护主”让科普的教授也处在网暴漩涡中。
殊不知,这波操作直接把陈丽君架在火上烤。
妥妥的“越帮越忙” 现场。
陈丽君,正在被围剿。
02
或许很多人初识陈丽君,始于2023年那个惊艳全网的转身。
2023年底,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中女扮男装的表演,让她一炮而红。
东厂太监贾廷被金镶玉勾腰旋转时,眼中流转的惊艳与克制让短视频平台服务器几乎崩溃。
扮演者陈丽君的粉丝两周内从30万暴涨到200万。
那个扇子一甩、眼神一勾,直接让全网姑娘集体换“老公”。
当时弹幕都是:
“姐姐娶我”“从此言情剧男主有了脸”“这就是我的老公姐”。
陈丽君也得到一个称号:越剧女王。
但回看这个爆火女孩的“来时路”,才发现这个姑娘走得不容易。
陈丽君十三岁就开始学习越剧,最开始学习的是花旦。
可惜后来她越长越高,让她的花旦之路彻底封死。
花旦变小生,意味着她苦练五年的兰花指、碎步功全部归零。
意味着粉色绣鞋换成皂靴,意味着要忘记自己是女孩子。
刻苦的陈丽君,整整三个月,每天绑着沙袋练台步,直到把布靴磨穿底。
不温不火的姑娘终于在2023年遇见贾廷。
这个会脸红会窃喜的“反派”,终于让观众看清她眼里的光。
靠着“贾廷”爆火后,陈丽君参加了更多节目。
从春晚到《浪姐》,这位越剧演员始终保持着传统艺人的风骨。
她带着《梁祝》《红楼梦》叩开年轻观众的心门,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戏曲的基因。
可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网友却拿着放大镜检视她的每个字句,将艺术传承者的文化使命异化为“全知全能”。
属实不该。
03
平心而论,陈丽君确有疏失。
作为经典剧目的演绎者,理应对文本有更深研读。
但评判越剧演员的标准,终究该落在“唱念做打”的功夫里,而非困在故纸堆的考据中。
那些口诛笔伐者似乎忘了,戏曲艺术的精髓本在“演”不在“说”,在舞台不在书斋。
另一方面,更值得警惕的是饭圈思维的蔓延。
当理性探讨被“非黑即白”的站队取代,当学术纠偏遭遇网络暴力。
受伤的不仅是演员,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生态。
正如陈丽君所言:
“有意见,在听取;有不足,会成长。”
给传统艺术传承者试错进步的空间,或许才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文化守护。
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瑕的偶像,而是能将百年戏韵注入新时代灵魂的艺术家。
对陈丽君围剿,该停止了。
来源:小华视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