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女星王云霞 因《九九艳阳天》爱上高如星 却对演员儿子亏欠太多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4 02:01 2

摘要:1945年8月,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佳木斯成立。18岁的王云霞考入其中,成为表演系的一名学员。

有的电影演员,也许并不十分出名。

但她的人生故事,却相当奇妙而精彩,令人动容。

比如王云霞。

王云霞是谁?

她是昔日北影厂演员。

出演过《春风吹到诺敏河》、《洞箫横吹》、《粮食》、《红河激浪》、《包氏父子》、《红楼梦》等多部电影。

但这个名字,对于更多观众来讲,也许并不熟悉。

可如果你听了关于她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相信你一定也会和雅清一样,被她的坚韧、执著、痴情和倔强所打动。

王云霞是山东人。

她1927年的12月出生在山东临沂。

小的时候,她跟随自己的爷爷来到了黑龙江绥化,并曾在安达县的清真寺谋生。

命运的改变,发生在她18岁那年。

1945年8月,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佳木斯成立。18岁的王云霞考入其中,成为表演系的一名学员。

在此期间,王云霞积极要求进步,在各项考核中,都表现优异。

1946年12月,鲁艺文工团(后改称实验剧团)成立,王云霞又成为其中的演员。在此期间,她参加了《兄妹开荒》(饰妹妹)、《夫妻识字》(饰妻子)、《白毛女》(饰张二婶)以及四幕八场新歌剧 《星星之火》的演出。

1951年6月,实验剧团划归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王云霞也因此随团来到沈阳,成为东北人艺的演员。并参加了由安波创作的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的演出,在其中出演妇联主任姜大嫂一角。初露锋芒。

《春风吹到诺敏河》于1953年8月在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首演后,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一时间,全国许多话剧团竞相排演。而东北电影制片厂,也着手将其搬上银幕。演员阵容仍由东北人艺出演《春风吹到诺敏河》的原班人马担任。

因此王云霞就有了走上银幕的机会,同样在影片中出演姜大嫂一角。

王云霞在影片中呈现了自然朴实的表演。她的演技,也得到了参与影片创作的编剧海默、导演凌子风等人的认可。于是就将她,推荐给了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的团长田方。

恰好当时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刚刚成立,也需要成熟的演员,于是王云霞就成为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

1956年,同样成为北影厂编剧的海默,又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洞箫横吹》,将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海默就向担任导演的鲁韧,推荐了王云霞,在影片中出演女主角杨依兰。

王云霞在《洞箫横吹》中扮演杨依兰

这一次,王云霞在影片中的演绎,同样朴实无华,将一个纯真、善良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1959年,在海默担任编剧的电影《粮食》中,王云霞又出演了秀兰一角。虽然戏份不算多,但在“批评辛有”、“化解伪军盘问”等几场戏中,她却将人物聪慧机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分寸感极强。

当时北影厂汇聚了许多美丽女明星,如于蓝、谢芳、俞平、秦文等,王云霞在其中不算特别突出,主要是出镜机会有限。

但她也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发现她的表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舒缓沉稳,从容有致。她也不抢戏,但该表现的地方,却是那么自然到位。

王云霞还在北影厂拍摄的《探亲记》中出演过女护士、在《水上春秋》中出演过广播员、在《耕云播雨》中出演过二嫂、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出演过护士小王等角色,基本上都是配角,但也演啥像啥。

王云霞在《耕云播雨》中

然后在魏荣于1962年执导的电影《红河激浪》中,她又出演了杨桂兰一角。

这是王云霞继《粮食》和《耕云播雨》之后,与魏荣的第三次合作。

但没想到,正是因为《红河激浪》这部电影,使得王云霞的命运,急转直下。

《红河激浪》这部电影于1962年年底拍摄完成,1963年1月准备上映。但仅在北京试映了几场,就立即被打成了“毒草电影”。参与这部电影创作的相关人员,也都受到牵连。

王云霞因为曾给上级领导送过该剧剧本,而遭到审查。她本是党员,但这时却不再被允许参加党的会议。她成了“内控”人员,失去了自由。

王云霞在《红河激浪》中

而且她的家庭,她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她与前夫,已难以生活在一起,两人最终选择离婚。

1964年,一个叫高如星的作曲家,出现在了她的生活当中。

高如星,就是那个曾创作出《九九艳阳天》这首经典名曲的音乐才子。

他是山西山西兴县人,出生于1929年,比王云霞小两岁。

高如星原本只是一个放牛娃。但14岁那年,他却幸运地加入到了八路军的队伍,并且还成为了贺龙所领导的120师“战斗剧社”的小演员。

他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在“战斗剧社”不仅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很多乐器,而且还学会了作曲。

1951年,这个小八路在前去慰问奋战在康藏公路的筑路大军时,创作出了第一首歌《藏胞歌唱解放军》,一鸣惊人。

随后,他成为总政歌舞团的演员,并随团出访了前苏联等东欧各国。而在苏联访问期间,高如星接触到了《喀秋莎》、《山楂树》等许多歌曲,大受启发。回国后,他开始努力学习俄文,并从前苏联的音乐中吸取养分。

1955年,八一厂编剧黄宗江将胡石言创作的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剧本,由八一厂女导演王苹搬上银幕。

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黄宗江与王苹商量,在其中加入一首插曲。于是就将创作任务,交给了高如星。结果,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仍然久唱不衰的经典插曲《九九艳阳天》,就此诞生。

这之后,高如星成为八一厂的作曲家,又为《英雄虎胆》、《江山多娇》、《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汾水长流》等影片创作音乐。其中《江山多娇》中的《蟠龙山上锁蟠龙》、《汾水长流》中的《汾河流水哗啦啦》等插曲,经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孟贵彬、郭兰英等演唱后,同样脍炙人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在特殊年代遭到不公正对待。他被扣上“敌特”的帽子,同样成为“内控”人员。

高如星在应邀为北影厂拍摄的电影《汾水长流》创作音乐时,与王云霞相识。王云霞因《九九艳阳天》的优美旋律,而爱上高如星。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很有共同语言。两颗心,也渐渐地越走越近。

当时王云霞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她的事业发展出现了停滞,而她的母亲,这时又身染重疾。

高如星的出现,就如同暗夜里的一点光亮,给王云霞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用王云霞在北影演员剧团的老同事吴素琴的话说,王云霞这一次,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

王云霞和高如星,都认定对方是好人,所以坚定不移地走到了一起。

为了给王云霞的母亲治病,高如星将自己所获得了《汾水长流》的所有稿酬,都交给了王云霞。这让王云霞万分感动。

可这时,高如星却接到了“不能留在北京”的通知。

就这样,他从八一厂被调到了武汉军区歌剧团。

高如星的突然离去,使沉浸在爱河之中的王云霞难以克制自己汹涌的情感。她向单位打报告,想要与高如星立即结婚。

单位上倒是同意了。但却只给了她3天假期。

3天的时间哪里够呢?那时从北京到武汉,一来一回,差不多也要3天时间。但王云霞什么也没说,立刻就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他们在一起只待了半天时间,就算是把婚结了。

当时高如星正在和白桦创作歌剧《枪之歌》。其中有一首叫《跟着我》的歌,就是他为王云霞所专门谱写的,算是送给爱妻的新婚礼物——“跟着我,跟着我! 咱们夫妻双双过黄河,就像一对惊弓鸟, 南山上再去搭新窝,听不见枪, 听不见炮, 开块荒地也能过生活……”

然而王云霞刚离开不久,高如星就被关押了起来,让其交待写出《九九艳阳天》这样的“靡靡之音”,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罪恶目的”?

高如星百口莫辩,也拒不认罪。结果遭到非人对待,严刑拷打。最终,他的肋骨被打断插进肺部,不久感染化脓,发生癌变。

这时高如星必须要去医院救治,可他却被要求必须带上手铐才能行动。他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拒不接受。说“我宁愿死,也不去。”

1968年,身患重病的高如星还处于被“隔离”的状态,王云霞来武汉看不到他,非常着急。此时她已为高如星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高岗。望着儿子,她悲中心来。万般无奈之下,她找到一个“大人物”,哭着对他说“我要看丈夫,儿子也要看他的父亲,我没有丈夫不行,我儿子没有父亲,也不行。”

“大人物”说这是群众专政,他管不了。于是王云霞就豁出去了,天天去找,天天去哭。结果还真见了点效果。高如星被允许和妻儿团聚半个小时。

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王云霞一直泪眼婆娑地望着丈夫,而高如星呢,则一直都在讲笑话。而在会面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忘情地抱起妻子,不停地拥吻。结果,被押解人员称为“无耻”,强行将他们给分开。

高如星又被带走了,王云霞的心,又空了。

她当时,说了一句话,令我们现在回想起来,百般不是滋味。她说,“我只希望,我的这个人,他能全须全尾地活着回来。”

但老天就跟没长眼似的,终究没能让她愿望成真。

当高如星病入膏肓的时候,王云霞被允许搬来和丈夫同住,以方便对他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王云霞还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找到了治疗癌症方面的专家,来为高如星进行抢救,但已无济于事。

在高如星预感到死神降临的时候,他向妻子提出了一个要求,说“我们去拍一张照片吧,我要把军装穿得整整齐齐,好在孩子将来长大的时候知道,他的父亲,不是坏人,而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军人。”

当我们今天再次看到高如星和王云霞的这张最后的合影照的时候,我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照片中,王云霞的脸上愁云密布,但紧闭的嘴唇却让我们感知到她内心隐忍的悲痛。高如星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们他最后的倔强。

1971年春节刚过没多久,冰河的水还未解冻,岸边的杨柳还未抽芽,高如星就悄无声息地走了。

她是在王云霞哼唱的“跟着我,跟着我……”的歌声中,缓缓闭上眼睛的。

他当时,只有42岁。

王云霞找到高如星的好朋友白桦,刚说一句“我的这个人,他还是走了……”就泣不成声。

其实王云霞和高如星只做了6年夫妻。

但她发现,她这一辈子,就再难忘记他。

三、

王云霞自从1962年出演过《红河激浪》这部电影后,接下来有十几年的时间,她一直处于很动荡的状态,再无演戏的机会。

一直到1981年,她才重又出现在电影《钟声》中,出演扈科长一角。

此时的她,容颜已改,再也不似当年出演《春风吹到诺敏河》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然后她又出演了《陌生的朋友》中的厂工会主席、《血,总是热的》中的张大妈、《包氏父子》中的吴妈、《跳动的火焰》中的二丫妈、《笨人王老大》中的文江妻等角色。全都是配角,很不起眼,也常被大家所忽略。

再后来,她就开始转向幕后做起了副导演。她协助谢铁骊执导了系列电影《红楼梦》,并在其中出演了周瑞家的这个角色。

哦,对了,2002年,她还在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中客串过尤妈一角。但此时的她,其实已经有了“老年痴呆”的症状了。

是的,大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她的记忆力,就大不如从前了。其实她当时也只有60多岁,但却经常忘东西,有时头脑也不清醒。只是她的家人也没怎么在意,只觉得是老年人岁数大了之后的正常表现。

一直到2013年,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思维混乱,害怕独处,总是感觉有人想迫害她。这时到医院一检查,才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

当时的她,甚至忘记了自己曾是演员。对于自己曾出演过的电影,也感觉很陌生。当别人提起这些电影片名时,她只是笑笑,感觉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但,她却始终都记得高如星。

在北京老年医院进行医治时,医生们会通过音乐疗法唤醒患者们的记忆。而当《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响起,王云霞的眼中,瞬间就有了光亮。她清晰地对周围的人说,“这是我丈夫写的。”

提到高如星,她的眼神也变得格外温柔。

她不再焦虑,也不再烦躁,而是沉浸在“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的旋律里,无法自拔。

和高如星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成为她一生中,最温暖的记忆。

而令王云霞难以释怀的,还有她和前夫所生的二儿子周舟。

她在周舟6岁那年,就奔向了新的爱情。

并且她还答应高如星,一定会将儿子高岗培养成才。

王云霞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兑现自己爱情的承诺。

然而却在无意间,忽略了另一个孩子的成长。

周舟从小跟姥姥相依为命。自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离婚后,他和母亲,就很少再见面。

这让周舟觉得,自己从小就被母亲“遗弃”了。

久久难以释怀。

直到王云霞因患阿尔兹海默症住进北京老年医院,周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看望母亲,才发现,自己对母亲,有着太多的误解。

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只是有着自己的苦衷。

因为母亲虽然思维常常混乱,但只要一看到周舟,就会马上清醒过来,久远的记忆,也变得清晰。

她说,我对我的二儿子,亏欠太多。因为住得远,所以没能好好地照顾他。

说完,她的眼中,满是泪花。

其实在周舟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是他崇拜的偶像。打那个时候起,他也立志要成为和母亲一样的演员。

长大后他成为煤矿文工团的演员,曾在电视剧《甄三》、《大河颂》、《杨三姐告状》、《走西口》等中出演角色。其中91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大宋提刑官》中的吴淼水、《李小龙传奇》中的李小龙父亲李海泉等,都很令人难忘。

也许周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母亲证明——他也值得被重视,和被爱吧?

这是一个自幼失去母爱的孩子,最本能的情感需求。

好在血脉相连的亲情,不会因误解而消失。

在王云霞步入晚年的时候,他和周舟之间的母子情深,再次得以延续。

2018年5月,王云霞安然离世。

她的小儿子高岗,将她的遗骨与自己的父亲高如星合葬在兴县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里。

所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不过如此。

王云霞这一生的故事,真是比一部电影,更加精彩。

她因热爱表演,而走上演艺之路,又因为一首《九九艳阳天》而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后来,她又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

也许她不是最出名的电影明星,然而她的银幕形象却同样动人,她的人生故事,也同样充满魅力。

来源:DJ雅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