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戏剧的泪水,而是现实生活里,那种从心底涌出来、带着委屈、愤怒与无奈的眼泪。
离婚后的黄圣依,又一次被“看见”了。
不是因为新作品,不是因为活动出圈,而是因为她在综艺里落泪了。
不是戏剧的泪水,而是现实生活里,那种从心底涌出来、带着委屈、愤怒与无奈的眼泪。
谁能想到,曾经在大银幕上扮演“清水出芙蓉”的仙女,如今却在母亲和镜头前被一句句话逼得情绪崩溃。
她的痛,不是“离婚后独自带娃”的辛苦,而是从骨子里被人否定的绝望。
前段时间,黄圣依带着母亲邓传理参加综艺,本以为是温馨母女行,结果成了“高压对峙局”。
节目中,黄圣依因为“是否请保姆、谁负责家务、如何育儿”等问题被母亲连环质问。
邓妈妈搬出《劳动法》论点,一会儿又举《拾穗者》的例子“教育”女儿。
言辞犀利、表情强硬,甚至一度用中英文混合输出,压得黄圣依几乎喘不过气来。
观众看得尴尬,网友忍不住评论:“这不是杨子附体吗?”确实,这种控制和指责的语气,与黄圣依过去婚姻中的压抑如出一辙。
而黄圣依的表情和反应,更是让人联想到《再见爱人2》中她在面对杨子指责时的模样:低头、沉默、挣扎,情绪像被绳索勒住,一点点碎裂。
她哭了,但眼泪里没有爆发,只有彻底的疲惫。
有人疑问,黄圣依明明聪明、有颜、有才,为何一再陷入这种被控制的亲密关系中?答案可能藏在她的原生家庭里。
她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老派知识女性”,是《新民晚报》的高级编辑,严谨、强势、自律。
这种类型的母亲,习惯用“对”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却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
长大后的黄圣依,虽然步入了娱乐圈,成了光鲜的公众人物,却始终带着“讨好母亲”的模式生活。
于是,她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和母亲性格极其相似的丈夫——杨子。强势、主导、话语权大,爱说教,甚至有些居高临下。
这不是偶然,而是心理学上的“创伤性吸引”。很多人其实不是“选择”伴侣,而是“重复”家庭剧本。
黄圣依并不是个例。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在建立亲密关系时,最容易被“熟悉感”驱使。
我们小时候如何与父母相处,长大后就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复制那种互动模式。
如果你小时候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长大后极可能选择一个同样压迫你的伴侣,或变成那样的角色去控制他人。
不是你“想要”这么做,而是你在潜意识里,试图回到那个创伤场景,试图修复过去未完成的心理任务。
就像黄圣依,在母亲和杨子身上,一遍遍体验着“你不理解我”、“你总是否定我”、“我不被允许做自己”的痛苦,却又无法挣脱。
因为那不是单纯的关系问题,而是深藏在灵魂中的“创伤回声”。
离婚以后,很多人以为黄圣依终于“自由”了。但现实是,逃出婚姻,不代表逃出命运。
她的婚姻结束了,可家庭模式还在继续。她的母亲,像是替代了婚姻中的杨子,继续用相似的方式压迫她、塑造她、控制她。
她依旧没有学会“为自己说话”,她依旧在镜头前小心翼翼地维持体面,却在心底渴望被理解、被接纳。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换一个人继续讨好,不是换一个人接着忍耐。而是看见自己,承认创伤,然后从中走出来。
这世上没有时光机。我们无法回到童年,重写那段被忽视、被否定的经历。但我们可以在当下,把那段被扭曲的故事“重新诠释”。
黄圣依不需要再证明“我很好”,她需要的是勇敢面对“我被伤害了”,并允许自己“不再忍”。
她也不需要一味原谅母亲,而是要学会界限,学会自我表达,学会让自己的人生不再被旧有模式控制。
真正的治愈,不是“算了”,而是“看见”。看见创伤,接住眼泪,然后转身去过自己的生活。
来源:美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