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亲节当天,好读书栏目组的镜头突然转向角落。保洁张阿姨攥着抹布的手在发抖,弹幕瞬间炸出2000条留言。最火的评论写着:"阿姨,我帮您扫地,工资归您行不?"
母亲节当天,好读书栏目组的镜头突然转向角落。保洁张阿姨攥着抹布的手在发抖,弹幕瞬间炸出2000条留言。最火的评论写着:"阿姨,我帮您扫地,工资归您行不?"
这魔幻剧情要从三天前说起。编导在选题会上拍板要做《我的母亲做保洁》,所有人都觉得温情脉脉。谁承想当张阿姨拘谨地对着镜头说"擦玻璃要先用报纸"时,评论区突然涌入大批"求职者"。
"让我来!我擦玻璃全国第三!"这条热评点赞半小时破万。更绝的是有人扒出阿姨背景:二十年前的大学生,为陪读才当保洁。这下炸出更多梗:"现在连扫地都要拼学历?""建议成立保洁岗笔试制度!"
我跟拍张阿姨三天发现个怪现象。每逢她推着清洁车经过,直播间观看数就莫名上涨5%。导播间的小年轻偷偷说:"观众就爱看阿姨突然入镜的惊喜感。"前天台本外突发状况最典型——董宇辉正讲着《傅雷家书》,阿姨举着拖把误入镜头,实时弹幕量瞬间翻倍。
这让我想起去年刘队走红时,粉丝们也是这般狂热。但张阿姨的情况更微妙,那些嚷着要"无偿代班"的网友,到底是玩梗还是真觉得保洁岗有吸引力?
"其实他们想要的是镜头。"灯光师老王叼着烟嘀咕。他见过太多临时工突然走红又消失的故事。昨天还有传媒公司来找阿姨签约,开口就是"打造中国最励志保洁人设"。阿姨摆手说"我儿子明年高考",转身继续擦演讲台。
这个时代最魔幻的,是连"扫地僧"都逃不过互联网的放大镜。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9.9元纸质书时,是否也在潜意识里把所有人都当成了可消费的符号?那些喊着要替阿姨扫地的人,或许从没想过抹布浸了水有多沉。
现在栏目组有个不成文规定:保留阿姨偶尔入镜的"穿帮镜头"。这周收视峰值出现在周三下午——阿姨弯腰捡书时,胸牌突然反光在董宇辉脸上。满屏弹幕齐刷刷:"恭迎隐藏王牌!"
所以问题来了:当每个普通岗位都可能突然被流量选中,我们该欢呼机会平等,还是警惕生活被解构成段子?下回看见扫地阿姨,您会想起母亲的抹布,还是想抢她的拖把?
来源:勇者船帆Q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