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影视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可表现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作品像《流浪地球》一样收获国际关注,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有的却因为各种“水土不服”遭吐槽。
中国影视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可表现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作品像《流浪地球》一样收获国际关注,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有的却因为各种“水土不服”遭吐槽。
中国影视出海这条路,到底难在哪儿?咱们从银幕背后的故事说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就像一张流动的“国家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模样。
纪录片《第三极》就很会“讲故事”,它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把镜头对准藏民的日常生活。
清晨挤牛奶的牧民、转山祈福的老人、在草原上奔跑的孩子……这些真实自然的画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中国的多元与包容。这部纪录片还成了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购买版权的中国纪录片,靠的就是这份不加雕琢的真实。
电视剧《琅琊榜》则是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呈现圈粉国际观众。
剧中的服饰、建筑、礼仪,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古韵,比如梅长苏的宽袍大袖、金陵城的亭台楼阁,还有古人“以礼相待”的处世哲学。这些元素就像一扇窗,让国际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虽然是科幻题材,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原来中国也能拍出震撼的科幻大片。
但也有一些反面例子,比如2011年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里面都是明星、企业家等精英形象,虽然想展示中国的成就,却因为太过刻意,反而让国际观众觉得这是“宣传秀”,效果适得其反。
这也告诉我们,塑造国家形象,就像和朋友聊天,自然真实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刻意包装反而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
在全球文化市场里,西方文化凭借多年的积累,一直占据着强势地位,就像一个“文化大哥”,不断向其他文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挤压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就提到,西方文明是“文化施动者”,非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者”。
说白了,就是西方文化说得多、听得少,想让全世界都接受他们的那一套。
比如,西方一些国家觉得自己的文化是“普世价值”,1999年美国哈佛的一个论坛就提出让第三世界国家按美国的价值观生活,这种“文化霸权”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文化多元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一直支持文化多样性,强调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应该平等共存。
中国影视在国际市场上,就面临着这样的“霸权压力”。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传统礼仪,到现代的科技发展、社会变迁,都是独特的创作素材。
只要我们坚持文化特色,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温度、有深度,就像《流浪地球》里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片天地,打破西方文化的单一主导局面。
跨文化传播就像一场跨国界的对话,可文化差异却常常让这场对话充满“误解”。
先看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比如《流浪地球》里,人类不是单独对抗灾难,而是联合起来带着地球一起流浪,体现的是“集体 survival”;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电影里常见孤胆英雄拯救世界。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中国文化倾向于“化干戈为玉帛”,西方文化则更崇尚竞争,甚至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些差异让国际观众在看中国影视作品时,可能会对剧情和人物动机产生疑惑。
艺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很明显。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喜欢用隐喻、留白,讲究“意会”,比如张艺谋的《英雄》,用色彩和意境表达情感,王家卫的《东成西就》,剧情跳跃充满诗意;
而西方人思维是直线型的,注重逻辑严密,表达更直白。这就导致西方观众看这些影片时,可能会觉得“看不懂”,甚至质疑剧情的合理性。
文化差异还可能导致误读。无意识误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对方,比如西方观众看到《琅琊榜》里的“君臣之礼”,可能会误解为“等级压迫”,而忽略了背后的“忠义”精神;
有意识误读则可能带有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时,多考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习惯,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传递中国的价值观。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翻译就像一座桥梁,桥建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沟通效果。翻译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归化,就是贴近目的语文化习惯,让老外更容易理解;
另一种是异化,保留原文化特点,但可能让老外觉得陌生。
《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就是典型例子。
霍译本采用归化策略,把中国的诗词、典故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方式翻译出来,比如把“金陵十二钗”翻译成“Twelve Girls of Jinling”,让美国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这个译本在西方广泛传播;
杨译本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很多中国文化特色,比如“黛玉葬花”的细节,更适合研究者研读,却不太容易走进普通读者。
残雪的小说在中国不算特别火,但在海外却受到关注,就是因为翻译时符合西方的主流诗学规范,让老外觉得“对胃口”。
这告诉我们,在跨语言传播时,要根据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来选择翻译策略,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让老外能看懂、愿意看。
中国影视出海,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国家形象的自然呈现、文化霸权的突围、跨文化差异的跨越、跨语言传播的精准,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打磨。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中国影视有了成长的空间。
当《流浪地球》在海外引发对“集体主义”的讨论,当《琅琊榜》让老外迷上中国的古风雅韵,我们就知道,只要坚持真实、特色和创新,中国影视一定能在国际银幕上站稳脚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影视作品,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丰富、充满魅力的中国。
来源:桃桃叶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