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凯歌虽有才,执导拍摄很多精彩的影视作品,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感情上,坊间对他“渣男”的标签一直争议不断。
陈凯歌虽有才,执导拍摄很多精彩的影视作品,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感情上,坊间对他“渣男”的标签一直争议不断。
第一段是与洪晃的婚姻,1989年陈凯歌与洪晃结婚,这段婚姻维持了仅仅2年。
两人性格强势、观念不同,加上陈凯歌的事业心和艺术追求,婚姻逐渐走向破裂。
第二段是与倪萍的感情,与洪晃离婚后几个月,年轻时的陈凯歌与倪萍相识,两人经历了一段长达6年之久的深刻恋情。
第三段是与现任妻子陈红的婚姻,1996年陈凯歌在拍摄《风月》时与陈红相识,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并于1997年结婚,育有两个儿子。
大多数人都以为,洪晃是陈凯歌的第一任妻子,可想想看,和洪晃结婚的时候,陈凯歌已经37岁了。
之前的37年,他会是一个感情小白吗?不可能的。
年轻时候的陈凯歌可是一个一米八的大帅哥,在洪晃之前,陈凯歌还经历过一段10年的婚姻。
他的第一任妻子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她叫孙加林,如今70多岁的孙加林可是一位科学家。
孙加林和陈凯歌
孙加林的童年,浸润在北京的胡同与高楼之间。
她的父亲孙芳垂,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泰斗,中央电视塔的挺拔、北京饭店西翼的典雅、首都剧院的庄重——这些城市地标都出自他的手笔。
孙芳垂不仅是设计师,更像是一位为时代勾勒轮廓的艺术家。
他的家,总是弥漫着图纸的墨香和学术讨论的热烈氛围。
小时候的孙加林,常常看着父亲伏案工作,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建筑的线条,还有一种对卓越的执着追求。
但孙加林并没有选择沿着父亲的路走,她更着迷于科学——那些看不见的分子、化学反应背后的逻辑。
或许是父亲严谨的态度影响了她,她在学业上展现出惊人的专注。
大学时她主修化工,研究生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国内,而是选择了远赴美国,加入了杜邦公司。
这家全球知名的化工巨头,成为她施展才华的舞台。
她埋头实验室,研究医药化工,开发新材料,用科学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微光。
不过事业成功的孙加林,因为在国外发光发热,也就导致了和国内分隔两地的丈夫陈凯歌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24岁的孙加林情窦初开,认识了穷小子陈凯歌。
那时的她在北京一家洗印厂的车间上班,忙碌于胶片与化学药剂之间。
厂里开办技术培训班,孙加林报了名,想多学点东西。
陈凯歌是厂里的水暖工,每天拎着管钳,满厂区转悠,修修水管,检查阀门,工作清闲得让人有点羡慕。
培训班的教室里,总是热闹非凡,课前大家围在一起聊八卦,笑声不断,只有陈凯歌是个例外。
他总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前,手里捧着一本书,眉头微皱,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什么。
那份专注,在一群嘻嘻哈哈的同事中,显得格外醒目。
孙加林注意到了他——这个年轻人,瘦高个儿,眼神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陈凯歌的好学上进,打动了孙加林,她是个理性的人,但也相信直觉。
两人渐渐熟络,从培训班的讨论到下班后的闲聊,他们发现彼此有种奇妙的默契。
孙加林喜欢他的敏锐和对艺术的热情;陈凯歌则被她的沉稳和对科学的执着吸引。
1976年他们结婚了,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简单与纯粹。
那时的陈凯歌,还不是今天那位执导《霸王别姬》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
他只是个有梦想,还没有一番事业的普通的年轻人,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在北京的艺术圈里摸索前行。
朋友们回忆,那时的孙加林温柔而内敛,总是默默支持陈凯歌的梦想,哪怕他的事业还在起步阶段。
但婚姻的甜蜜并没有持续太久,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两个年轻人发现彼此的差异。陈凯歌的导演事业逐渐起飞,他开始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奔波于片场和剧本之间。
而孙加林选择了远赴美国,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
异地的距离、事业的分野,让他们的心渐渐疏远。
1986年两人平静地结束了婚姻,没有孩子,也没有太多的公开争吵,只有岁月留下的淡淡遗憾。
1989年,孙加林在美国迎来了新的生活篇章。
她再婚了,丈夫是一位白人,温和而幽默,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的公众关注,但对孙加林来说,这是一段真正属于她的幸福。
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一女,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
在美国的郊区,孙加林的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周末的烧烤、节日的聚会,成了她生活中最珍贵的片段。
在杜邦公司,孙加林的事业稳步前行。
她的研究涉及医药化工领域,虽然不像父亲的建筑那样直观可见,但她的工作却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从新药的研发到环保材料的探索,她用科学家的严谨和热情,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理性的光彩。
几十年过去了,孙加林和陈凯歌早已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人。
陈凯歌依然活跃在电影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掀起热议,家庭生活也美满幸福。
孙加林选择了低调的生活,她不再是“陈凯歌的前妻”或“孙芳垂的女儿”,而是孙加林——一位科学家、母亲、妻子。
有人说,孙加林的低调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智慧。
她从不主动提及那段十年的婚姻,也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但偶尔,在一些科学论坛或华人社区的活动中,人们会看到她的身影:笑容温和,谈吐优雅,眼中依然闪着对知识的渴望。
信息来源: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