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厅悬挂的文人墨宝,案头摆放的传神雕塑,书房陈列的泛黄老照片……英达一张张、一件件娓娓道来,那些曾经搅动风云、载入历史的名字流淌其间,这个传奇的文化世家跨越百年的人文底蕴和文脉传承令人惊叹连连,更与国家命运交织,文脉共振。
走进著名导演、演员英达家中,仿佛踏入一家小型文化博物馆。
客厅悬挂的文人墨宝,案头摆放的传神雕塑,书房陈列的泛黄老照片……英达一张张、一件件娓娓道来,那些曾经搅动风云、载入历史的名字流淌其间,这个传奇的文化世家跨越百年的人文底蕴和文脉传承令人惊叹连连,更与国家命运交织,文脉共振。
曾祖父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我们一家几代人都从事过教育事业,我自己从北大心理系毕业后,也在北京东城师范当过几年老师。”英达书房墙上,挂着他不同时期的各种证书和照片,有毕业证,有学位证,有工作证,还有他在美国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合影,他指着一张泛黄的工作派遣证,对自己的从教生涯津津乐道,“我那时候教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是北京东城区各个小学的校长了。”英达以此为傲,而这也是英氏教育传统的延续。
英达书房墙上悬挂着他人生各个时期的证件照片。摄/武亦彬
英达家中,显眼处挂着两副对联,内容隽永,笔力遒劲,都是英达的曾祖父、近代著名报人、教育家、书法家英敛之晚年所书。在英达眼中,这两副对联不仅是英敛之的人生追求,也是祖辈对后代子孙的为人家训。
英达书房门口挂着其曾祖父英敛之亲笔所书对联。摄/武亦彬
书房门口的这副“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恰似这位家族先驱的精神写照。英敛之原名赫舍里·英华,是满族正红旗人,后来改名英华,字敛之,取意“光华内敛”,有谦虚、低调之意。
英敛之题写的另外一副对联挂在客厅里,“我觉得这是我曾祖父晚年特别高境界的一个说法。”英达边赞叹边讲解:“上联‘质之在旁,临之在上’,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随波逐流,要从更高远的思想角度来看待事物。下联‘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是说一个人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这是人生很高的境界。”
英敛之的一生便可称得上“临之在上”,他一生办成数件大事:参与戊戌变法,创办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之一《大公报》,创办静宜女中、香山慈幼孤儿院和辅仁大学。英达的曾祖母爱新觉罗·淑仲是雍正皇帝的十四弟允祯后裔,她反叛门户之见,与家庭教师的助手英敛之自由恋爱结婚,英氏家族也因此联姻了皇族。
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年仅12岁便被父亲送到欧洲留学,直到25岁才回到中国,帮助父亲执掌辅仁大学,担任辅仁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任秘书长超过20年,其外语水平让钱钟书等人都佩服不已。英千里的妻子蔡葆真也出身名门,其父蔡儒楷曾任晚清时期山东省省长和教育总长。蔡葆真受过良好教育,精通英文和法文,19岁时就担任了英敛之创建的静宜女中的校长。
英家孩子多,书也多,英千里和蔡葆真夫妇鼓励孩子们多阅读,每天晚上的“床边故事会”,都是最美好的家庭时光。然而抗日战争爆发,让无数中国家庭失去了温馨平静。抗战期间,英千里因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保护进步学生,而遭日军逮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身体严重受损。抗战胜利后,英千里作为抗日英雄,任北平教育局局长,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也包括儿子英若诚。
父亲家喻户晓,母亲曾为周总理做过翻译
“我父亲英若诚先生中学上的并不是我爷爷创办的学校,而是天津圣路易教会学校,这就是为什么他有那么扎实的英文底子。”英达谈到父亲英若诚的人生经历,也体现着英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他成绩优异,本来可以保送去剑桥大学,但我爷爷英千里让他不要去。因为我爷爷觉得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在国外时间太长,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所以让我父亲还是要留在中国上学。”
于是英若诚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学校与同班同学吴世良相知相爱,共同参与校园戏剧,毕业后又一起进入刚刚创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英若诚不仅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和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后还担任过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对推动中国的文艺发展、国际交流,尤其是艺术院团改革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英若诚的妻子、英达的母亲吴世良,也因出色的能力担任过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先生的秘书,还曾为周恩来总理做过翻译工作。
回望祖辈的人生经历,英达慨叹道:“可以说,我们家族的命运,始终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文化脉搏同频共振,并在历史中起过各种微薄作用,很多人也在大时代的动荡当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曲折命运。”
书香门第的英氏家族,社会交往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英达家中随处可见文化名人相赠的字画,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深厚的情谊和动人的故事。
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中国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赠予好友英敛之的诗文墨宝。当年,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引入中国,唤醒了一个时代,还担任过首任北京大学校长;而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创办《大公报》,以“开风气,牗民智”为宗旨,被誉为中国报业先驱,并成立了辅仁大学。“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是孤愤的一群人,但彼此非常欣赏,是很好的朋友。”
中国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赠予英达曾祖父英敛之的诗文墨宝。摄/武亦彬
书坛巨擘、北大教授沈尹默与英达的外祖父吴保丰也是好友,以书法作品相赠。吴保丰是二十世纪第一代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创办过“南洋义务学校”,对贫苦劳工进行义务教育,宣传爱国和科学民主思想,还担任过交大校长,也是著名教育家。他在爱国运动中,还曾多方掩护进步学生安全,营救中共地下党员脱险。吴保丰给五个孩子分别以“温、良、恭、俭、让”取名,英达的母亲吴世良行二。
书坛巨擘、北大教授沈尹默赠予英达外祖父吴保丰的亲笔书法作品。摄/武亦彬
“六亿五千万,风流一代人。更生凭自力,同志以相亲。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冲寒花倍好,奋发共迎春。”这是老舍先生1964年北京人艺春节大联欢时赠予老友英若诚的亲笔贺诗,墨迹间流淌着文人的风骨和饱满的热情。
老舍先生赠予英达父亲英若诚的亲笔诗文作品。摄/武亦彬
著名书法家启功毕业于英敛之创办的辅仁大学,曾担任过英千里的秘书,青年时期常出入英家,其赠予英若诚的墨宝,承载着两代人的世交情谊。英达夫妇大雪探访忘年之交黄永玉,获赠黄老书法“风雪故人来”,也饱含着满满的情意。
爱戏剧,也爱画画雕塑
亲人之间也有丹青相赠,英达饶有兴致地介绍画家英若识送给兄长英若诚的一组水粉画作品《春》《夏》《秋》《冬》,“这是我五叔具有代表性的得意之作。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来帮助建立了吉林艺专,也就是现在的吉林艺术学院。”
英达五叔英若识送给英若诚的水粉画作品《春》《夏》《秋》《冬》。摄/武亦彬
受家庭影响,英达不仅是学霸,也多才多艺,从小喜欢画画、雕塑,尤其喜欢以动物作为创作素材,家中各处都能见到他的作品。大门口一对彩色的石膏鹦鹉栩栩如生,客厅中一幅水彩野火鸡奔放热烈,餐厅里一只泥塑老虎藏在绿植后似乎伺机而动……热爱大自然的英达曾把家中布置得如同热带雨林,他笑道:“我可是北京动物园形象大使。”
2023年底,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英达向母校捐赠了亲手雕刻的斯诺铜像,以此表达对斯诺的感谢之情。英达从小就熟知斯诺,也见过斯诺本人,父亲英若诚曾到斯诺家乡的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流访问,他自己也是在斯诺纪念基金会资助下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从而如愿走上了导演之路。
“写就对了”
在英达家中,除了书房墙上各种证件上的照片,鲜见他自己的照片。墙上挂着一张他参演的电视剧《围城》的纪念邮票,上面有导演黄蜀芹和主演陈道明、葛优、英达、李媛媛、吕丽萍等人的头像。
英达书房挂着其参与演出的电视剧《围城》的纪念邮票。摄/武亦彬
英达也很少谈自己的成就,他荣获的各种奖杯奖章,都被高置于书柜最顶层。他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但其经典之作《我爱我家》剧本集并没放在书柜里,记者要求拍摄,他才从门后的小柜子里找出一套。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过往的经历,而他依然还在不断创作新的作品。
英达的书桌上,摆着新的剧本;书房椅子的靠垫上,赫然印着“写就对了”——这接地气儿的四个大字,和满屋雅致书画中传承的精神一样,是他对自己的激励,让他在延续家族文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流程编辑:U072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