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马玉涛现状:89岁精神好,女儿是医学专家,照顾她晚年生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3 12:00 1

摘要:一个好的歌唱家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可以唱出音乐的魂,可以唱到人们的心中。在上世纪有这样一个歌唱家,她叫马玉涛,听到她的歌声,立马就把人们拉到那个年代。今年她已经89岁了,丈夫去世后,她很久都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了。如今她怎样了呢?01马玉涛老师真的是很久没有

一个好的歌唱家之所以被人们记住,

是因为可以唱出音乐的魂,可以唱到人们的心中。

在上世纪有这样一个歌唱家,她叫马玉涛,

听到她的歌声,立马就把人们拉到那个年代。

今年她已经89岁了,丈夫去世后,

她很久都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了。

如今她怎样了呢?

01

马玉涛老师真的是很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了,

竟然还传出了谣言。

2017年那个闷热的八月,网络上突然冒出一条消息,

像扔进水里的石头,激起一片涟漪。

有人说马玉涛去世了,还配了段煽情的视频,

回忆她的歌声和演出。

消息传得飞快,歌迷们的心揪得紧紧的。

很多人翻出她的老歌,边听边红了眼眶。

那首《马儿啊,你慢些走》,像是直接把人拉回小时候,

坐在收音机前,跟着旋律哼唱的日子。

她的嗓音,听起来宽广得像草原,温暖得像家里的炉火。

怎么可能,她就这么走了?

很快,她的女儿站出来辟谣,

说老人家身体硬朗,活得好好的。

那一刻,歌迷们松了口气,但也更明白,

马玉涛不只是个名字,她是几代人记忆里抹不去的一部分。

现如今89岁的她,早已不常登台,

可她的歌声和故事,依然在无数人心里轻轻回荡。

02

回想起来,马玉涛的起点并不比谁高。

1936年,她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的家庭,

家里穷得叮当响。

小时候,她穿着补丁衣服,

帮家里干活,寒风吹得小脸通红。

日子苦,可她心里总有个小火苗——爱唱歌。

邻居们干活累了,她就站在田埂上唱,

嗓子清亮,引得大家拍手叫好。

那时候,她没想过当什么大明星,

只觉得唱歌能让大家开心,也让自己忘了生活的苦。

在她14岁的时候,她的人生变得不一样了。

解放军文工团到当地招人,她咬咬牙去考,

凭着一把好嗓子被录了进去。

穿上军装那天,她瘦小的肩膀挺得直直的,

觉得自己像个小战士。

文工团的生活忙碌又严格,

白天练嗓子、排节目,晚上还要学文化课。

她个子小,嗓子却大,教员常夸她“有股子草原的劲儿”。

可她刚进团的任务,不是唱歌,而是去马圈干活。

清晨的马圈,空气里满是草料和泥土的味道。

她扛着沉重的草捆,刷马身,清理地面,忙得满头汗。

战马们高大,脾气也不小,她得小心翼翼。

可时间长了,她和马儿熟了,

干活时会哼点小歌曲,马儿甩甩尾巴,像在应和。

她后来说,那些马儿是她最早的“观众”,

教会她耐心,也让她更爱草原的辽阔。

马圈的日子,磨掉了她身上的娇气,也让她学会了责任。

这就是她和马儿的缘分吧。

03

1951年,文工团排了一出新节目,讲军嫂的故事。

团长挑中她唱独唱,她既兴奋又慌张。

她没学过专业的音乐理论,全凭一股倔劲儿。

每天早起,她对着墙练嗓子,琢磨怎么把感情唱进歌里。

演出那天,灯光亮起,她站在台上,

小小的身影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歌声清亮又坚定,唱出了军嫂的柔情和骄傲。

台下掌声响得像要掀翻屋顶,

一个老兵抹着眼泪说,这歌唱到他心坎里了。

那次演出,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她的嗓子,像草原上的风,自由又有力。

从军营到乡村,她的名字渐渐传开了。

每次演出,她都拼尽全力,

台下观众的笑脸和掌声,成了她最大的动力。

她常说,唱歌不是为了自己,

是为了让听歌的人心里亮堂起来。

1962年,一首歌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年,《马儿啊,你慢些走》问世,

旋律简单却抓心,她的嗓音像点燃了火,

把牧民的深情和草原的辽阔全唱了出来。

第一次演出,观众安静得连呼吸都听不见,

唱到高潮,掌声轰然响起,像要把屋顶震塌。

从那以后,这首歌成了她的标志,

也成了那个年代的背景音。

无论是在城市的大剧院,还是乡村的土台子,

她一开嗓,就能让人忘了眼前的烦心事,

沉浸在音乐的画面里。

她的歌声有种特别的魔力,一唱出来就吸引着大家。

唱英雄的歌,气势恢宏,像能看到战火中的身影;

唱亲情的歌,温柔得像母亲的怀抱,让人鼻子一酸。

她的嗓子被叫作“大歌第一嗓”,可她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她说过,歌是老百姓的,自己只是把大家的心声唱出来罢了。

04

1990年代,她已经六十多岁,依然常被邀请演出。

有一次,湖南一个地方办晚会,经费紧,

主办方为难地说只能报销路费。

她笑笑,摆摆手,说自己是军人,唱歌不是为了钱。

那晚,她站在简陋的舞台上,

嗓音还是那么稳,唱完《马儿啊,你慢些走》,

台下观众站了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那场演出她几乎是义务歌唱,却用歌声点亮了整座小城。

这样的故事,在她的人生里数不胜数。

事业上,她是耀眼的星,但生活里,她却走过不少弯路。

1960年代,她的第一段婚姻没走下去,

一个人带着女儿马小军,日子过得紧巴巴。

母女俩挤在小屋子里,

晚上她看着熟睡的女儿,心里酸得不行。

可她从不在人前诉苦,

舞台上永远是那个精神抖擞的马玉涛。

女儿小时候常跟着她去演出,坐在台下看母亲唱歌,

小小的眼睛里满是崇拜。

后来,她遇到了黄河,一个比她大十多岁的军旅作曲家。

黄河性格温和,总能让她安心。

两人聊音乐、聊生活,慢慢地,她脸上又有了笑。

黄河也有自己的家庭,带着三个孩子。

她和女儿搬过去后,两个家庭一点点融在一起。

女儿管黄河叫“叔叔”,和他的孩子像亲姐弟一样。

黄河在家操持家务,让她能安心演出,

还为她写了几首歌,每首都藏着他的心意。

那些年,是她人生里最温暖的时光,

像一首慢悠悠的曲子,平淡却动人。

2013年,丈夫黄河因病去世,90岁。

她像被抽走了力气,推掉所有演出,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那嘹亮的歌声似乎也跟着他走了。

女儿和女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搬来和她一起住,陪她聊天、散步。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她慢慢找回了生活的节奏。

她说,黄河最爱听她唱歌,

她得好好活着,不能让他失望。

如今她的女儿马小军,是她最大的依靠。

小时候,马小军跟着母亲学唱歌,

嗓音和台风都像极了她。

有次她登台唱歌,观众惊叹,简直是个“小马玉涛”。

可她没走唱歌的路。

她知道,母亲的成就不是光靠天赋,还有时代的推动。

她不想站在母亲的影子里,也觉得自己有别的使命。

她选择了学医,刻苦钻研,成了医学教授。

她说,唱歌是爱好,救人是责任。

马小军的专业,让她照顾母亲格外细致。

她给母亲安排健康的饮食,陪她做检查,叮嘱她按时休息。

家里人聚在一起时,她总是忙前忙后,

让母亲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马玉涛常笑,说自己命好,

有个当教授的女儿,还像医生一样贴心,

这是名副其实的小棉袄了。

据她的一个战友爆料,

如今89岁的马玉涛,生活简单又充实。

每天早上,她会在钢琴前哼几句老歌,

旋律断断续续,却满是回忆。

身体有些小毛病,但她硬朗得很,尽量不给家人添麻烦。

节假日,女儿一家过来,家里热闹得像过年。

她看着家人忙碌,心头暖暖的。

05

如今马玉涛老师的丈夫黄河已经去世12年,

她还在延续着歌曲的旋律,

她常说,只要观众喜欢听她唱歌,她就愿意一直唱下去。

这就是她对音乐的爱和执着,这份精神也令人尊重。

最后祝福马玉涛老师,身体康健!

信息来源:

1、李娟娟.马玉涛和“马”的不解情缘.《兰台内外》.

2、艺术家马玉涛“被死亡”,所属战友歌舞团否认去世消息.澎湃新闻

来源:酒馆茶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