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心刚于 1932 年降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双职工家庭。在那个年代,相较同龄人而言,他无疑是幸运的。家中经济状况颇为不错,父亲身为会计师,工作严谨细致,整日与账目打交道;母亲也未闲赋在家,而是在附近的工厂谋得一份差事。如此家庭环境,为王心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
王心刚于 1932 年降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双职工家庭。在那个年代,相较同龄人而言,他无疑是幸运的。家中经济状况颇为不错,父亲身为会计师,工作严谨细致,整日与账目打交道;母亲也未闲赋在家,而是在附近的工厂谋得一份差事。如此家庭环境,为王心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父母对他的疼爱溢于言表,对于他的各种需求,总是尽力去满足。而王心刚自幼便十分懂事,从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懂事乖巧的模样深得家人喜爱。
自小,王心刚就对文艺领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独特的天赋。他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林间跳跃的小鸟,总能吸引旁人的注意;舞蹈也是说来就来,那灵动的身姿,恰似风中摇曳的柳枝,充满了活力与韵味。每到周末,当戏班子在台上精彩演出时,王心刚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眼中满是崇拜与向往之情,内心对舞台表演的热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浓烈。
然而,忙于工作的父母起初并未留意到王心刚这份潜藏的文艺热情。直至他步入中学,这份天赋才被当时的语文老师敏锐地察觉。老师慧眼识珠,很快便选中王心刚担任班级里的文艺委员,将班级内一切文艺事务都交予他负责。自此,但凡学校有文艺演出活动,语文老师总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王心刚。于是,在校园的各个文艺角落,都能看到王心刚那忙碌而又充满热情的身影。他在舞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艺,享受着每一次表演带来的喜悦,那台下观众真心实意的鼓掌喝彩声,仿佛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与认可。王心刚望着台下的观众,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条充满魅力的演艺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心刚深知,若想在演艺之路上行稳致远,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与盲目摸索远远不够,专业的培训必不可少。正巧,1949 年高中毕业之际,沈阳市举办了一场文艺骨干训练班。王心刚听闻此消息后,内心激动不已,当即决定要去参加。他满怀期待地将这个想法告知父母,却未曾料到,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在那个时代,演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朗,收入也极不稳定。王心刚的父亲作为一名会计师,深知稳定收入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他满心期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习得一门可靠的手艺,拥有一份安稳的收入来源。面对父亲的坚决反对,王心刚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展现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劲头,还向父亲许下诸多承诺,誓言要在演艺道路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许是被儿子的执着所打动,最终父亲还是点头同意了。
在文艺骨干训练班的学习时光里,王心刚犹如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着各类知识与技能。当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放松玩耍时,他却一刻也未曾松懈。无论是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讲解,还是在校园中散步时,他的脑海里都在反复琢磨着所学的内容,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经过两年如饥似渴的刻苦训练,王心刚已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初涉演艺的懵懂中学生,演技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凭借着扎实的基础与日益精湛的演技,王心刚鼓起勇气尝试报考军区文工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通过了考核,于 1951 年正式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初入话剧团,尽管他还略显青涩,但凭借着之前打下的扎实表演基础,在团里的发展也算顺风顺水。话剧团内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王心刚并未因此而满足现状,反而更加勤奋努力地练习。在经典话剧《李三闯》、《三个战友》等剧目中,他凭借着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同事们的赞赏。
1956 年,电影《寂静的山林》开启了男主角 “冯广发” 一角的海选。此次海选要求极为严苛,导演苦苦寻觅许久,始终未能找到与角色气质完美契合的演员。直到来到话剧团,一眼便相中了王心刚。只见王心刚身上那独特的气质,与男主角 “冯广发” 的形象要求简直是天作之合,导演当机立断,敲定王心刚为男主角。
这是王心刚首次涉足电影表演领域,与他所熟悉的话剧表演截然不同。话剧表演时,台下坐着热情的观众,演员与观众之间有着眼神互动与情感交流,那种现场的氛围热烈而直接;而电影表演则是面对冰冷的镜头,没有现场观众的即时反馈,一切都要靠演员自身去揣摩和把握。起初,王心刚对此极为不适应,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的世界,找不到表演的节奏与感觉。
但王心刚并未因此而气馁,他秉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一方面虚心地向同事、导演请教学习,另一方面则凭借自己的摸索与感悟,一点点地去适应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找到了感觉,越来越投入到电影拍摄之中。电影拍摄结束后,王心刚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导演及同事们的充分肯定与赞赏。当电影上映之后,观众们也纷纷给出好评,这部电影犹如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王心刚,并对他在《寂静的山林》中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
凭借《寂静的山林》的成功,王心刚的演艺之路愈发宽广。很快,他便接到了第二部电影《牧人之子》的邀约。这两部电影如同两把钥匙,为王心刚打开了影视之路的大门,让更多的导演注意到了这位演技精湛的年轻小伙子。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更是率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1958 年,王心刚正式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员。
1959 年,王心刚迎来了他电影事业中的一部巅峰之作 ——《海鹰》。在这部电影中,他饰演一名舰长。然而,王心刚此前并无海军的生活与工作经验,为了能够更加逼真地塑造好这个角色,他主动提出要去海军部队生活一段时间。在海军部队里,他完全融入其中,与海军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睡,亲身体验海军的生活点滴,细致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力求将舰长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导演严寄洲对王心刚这种努力又谦虚的态度极为欣赏。在电影上映后,王心刚所饰演的舰长一角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从银幕中走出来的真实人物一般,深入人心。这部电影不仅让他的演技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还使他成为了无数少女心目中的 “梦中情男”,吸引了一大批热情的粉丝。
《海鹰》的成功将王心刚推上了事业的高峰,此后,他陆续出演了《永不消失的电波》、《秘密图纸》、《哥俩好》、《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部经典电影。1962 年,王心刚凭借其卓越的演技入选 “新中国 22 大中国电影明星” 之一,其在影坛的地位愈发稳固。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中,王心刚与王晓棠共同主演了一部爱情剧。那个年代的爱情剧表演风格与现今大不相同,彼时的爱情表达极为含蓄,不像现在这般大胆直白,有诸多肢体接触等表现方式。王心刚却能通过细腻的表演,借助眼神、表情等细微之处,将剧中两人的感情戏演绎得丝丝入扣,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份含蓄而深沉的爱情。
自这部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都觉得他们二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甚至流传出 “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 的说法。就在众人都在为这对 “金童玉女” 津津乐道之时,王心刚却自爆早已结婚生子的消息。这一消息对于他的众多少女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其轰动程度堪比当年鹿晗公布恋情导致网络服务器瘫痪一般。此前,众人对王心刚的感情状况毫无所知,谁也没想到他竟在事业巅峰期已然成家,而且连孩子都有了,这让大家都好奇究竟是哪家的姑娘有如此魅力,能让王心刚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甘愿冒着影响事业的风险,也要给足妻子安全感。
原来,王心刚的妻子杨昭彩曾是原志愿军 38 军 113 师的宣传员,后来也加入了八一电影厂成为一名演员。1959 年,王心刚和杨昭彩因一部电影结下了这段姻缘,二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杨昭彩便为王心刚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然而,由于夫妻二人都是演员,忙碌的工作使得他们常常无暇顾及家庭。为了让王心刚能够专心致志地打拼事业,杨昭彩展现出了极大的牺牲精神,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转行做了音乐编辑。从此,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杨昭彩悉心打理,她全力支持着王心刚的事业,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艺工作中。可以说,王心刚在演艺事业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杨昭彩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支持功不可没。王心刚也深知自己对妻子有所亏欠,心中暗自发誓,日后定要加倍对妻子好。
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以考验。1972 年,杨昭彩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她的亲人不幸自杀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杨昭彩悲痛欲绝,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而与此同时,王心刚的事业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内外交困的局面仿佛压在杨昭彩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她的精神崩溃了。
此后,杨昭彩的状态变得极为不稳定,她的大脑时而清醒,时而浑浊。有时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仿佛要把内心的痛苦全部倾诉出来;有时却又沉默寡言,能一整天都不发一言,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世界里。王心刚看着妻子如此痛苦的模样,心疼不已,他当即决定停下手中的一切工作,全心全意地陪伴妻子度过这一难关。
于是,王心刚带着妻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他们四处奔波,走遍了各个地方,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的希望,就会毫不犹豫地前往尝试。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王心刚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兼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所有的事情都沉甸甸地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他将妻子的事情放在首位,对妻子愈发疼爱,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生活。在王心刚长达两年时间的细心照料下,杨昭彩的病情逐渐好转,不再需要人时时刻刻陪在身边了。
此时,王心刚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然而,此时的他已经 42 岁了,早已过了那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时代。从 1965 年到 1974 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王心刚未曾出现在荧幕之上。但十年之后,当他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时,风采依旧,那份独特的魅力丝毫未减。
1975 年,王心刚在八一电影厂多年的努力耕耘终于有了回报,他升任八一电影厂的副厂长。为了更好地照顾生病的妻子,他逐渐退居幕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
1976 年,王心刚再次主演了电影《南海长城》。到了 1977 年,杨昭彩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王心刚也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艺事业中去了。
1982 年,迎来了王心刚复出后的巅峰时刻,这一年他荣获了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演员奖,这一奖项无疑是对他演技的高度认可。
1987 年,王心刚在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后,便宣布退出演艺圈,不再参演任何影视作品。1989 年,退出影视的王心刚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0 年来十大影星之一,他在影坛的地位依然稳固。
2006 年,已然 74 岁高龄的王心刚,应剧组邀请出演了电影《我的长征》,这也是他演艺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后便再未涉足影视领域。
在荣誉方面,王心刚更是收获颇丰。2009 年,他荣获第十二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终身成就奖”;2012 年,又获得亚洲演艺名人 “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大奖”;2014 年,再次斩获第 23 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些奖项充分彰显了他在演艺界的卓越贡献。
王心刚的两个孩子并未继承父亲的衣钵从事演艺事业,而是分别选择了学术、计算机等领域发展。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今身家都过亿,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富豪。儿女们出于孝心,曾打算接二老到美国与他们一起生活,但王心刚和妻子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早已习惯了祖国的生活环境,不愿意再去折腾,便婉拒了儿女的好意。
如今,已经 90 岁高龄的王心刚,尽管在中年时期遭遇了诸多挫折,但在与妻子相互扶持、相互陪伴下,都一一走了过来。他们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已经 63 年,如今过着平常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平日里一起遛遛弯,喝喝茶,聊聊天,锻炼身体。他们从年少时的懵懂与激情,一路携手走到了如今的白头偕老,这份深厚的感情,无疑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羡慕不已的爱情典范。
来源:联合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