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颤巍巍开唱遭炮轰!捞金争议背后,她竟喊话:这是最后的爱!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3 01:07 1

摘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的这句诗,用来形容当下一位78岁仍执意登台演唱的艺术家再贴切不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的这句诗,用来形容当下一位78岁仍执意登台演唱的艺术家再贴切不过。

当同龄人大多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时,她选择站在聚光灯下,用沙哑却深情的嗓音唱完最后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台下有人泪流满面,也有人嗤之以鼻——这场争议,早已超越演唱会本身。

五月初的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灯光亮起时,观众席的窃窃私语比掌声更刺耳。

有人指着舞台上步履蹒跚的身影嘀咕:“走路都要人扶,何必折腾?”

可当音乐前奏响起,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紧握话筒的瞬间,全场骤然安静。

这位老人叫汪明荃,对年轻人而言,她的名字或许陌生;但对经历过港娱黄金时代的人来说,她是《万水千山总是情》里白衣飘飘的庄梦蝶。

是《京华春梦》中倔强的贺燕秋,更是TVB台庆夜永远压轴的“阿姐”。

如今,她带着一身病痛回乡开唱,理由朴素得近乎固执:“我想亲口对上海的父老说声谢谢。”

1947年,汪明荃生于上海黄浦区一条石库门弄堂。9岁随家人迁居香港,从此在异乡扎了根。

70年代,她白天在电视台当打字员,晚上读夜校学表演,靠着一股狠劲从龙套熬成女主角。

1982年主演《万水千山总是情》时,她每天只睡三小时,拍完哭戏直接晕倒在片场。

制片人后来回忆:“全香港找不出第二个像她这么拼的女演员。”

她的“拼”带着旧式艺人的较真。

1997年香港回归晚会,她作为司仪因紧张念错台词,事后把自己关在化妆间抽耳光。

2008年汶川地震,她带着艺人协会连夜筹款,三天没合眼。

这种近乎自虐的职业态度,让她成了同行口中的“铁娘子”,却也埋下了健康的隐患——六十岁后,她的膝盖软骨磨损严重,医生多次警告:“再登台,可能坐轮椅。”

78岁回家乡开演唱会引发争议,演唱会的票价成了导火索。

最高档1580元的定价被疯传,网友算了一笔账:“78岁唱两小时,每分钟赚13块?”却少有人提及,最低档680元的价格不足某些流量明星黄牛票的零头。

更讽刺的是,开票当日,三万张门票半小时售罄,二手平台溢价至5000元仍有人求购。

那些骂她“捞金”的人或许不知道:2018年TVB台庆,她自掏腰包给幕后人员发红包;2020年疫情,她捐出珍藏的戏服义卖。

这次演唱会,她特意留出500张票免费赠予老年观众。“钱?我缺的是时间。”

她在后台对助理苦笑,“医生说我的声带就像用久的橡皮筋,随时会断。”

演唱会那晚,意外发生了,唱到《勇敢的中国人》时,她突然踉跄扶住钢琴,导播紧急切远景。

观众席传来惊呼,却见她摆摆手,深吸一口气继续唱完高潮部分。事后才知,登台前她刚打完封闭针,止痛药药效过了。

有乐评人写道:“她的高音早没了年轻时的清亮,但每句歌词都像从骨头里挤出来的。”

这种“不完美”反而成就了另一种震撼,当78岁的她用颤抖的声音唱“莫说青山多障碍”,台下“50后”观众跟着哽咽时,年轻人突然懂了:这不是演唱会,是一代人的青春谢幕。

我们对老年艺人的苛刻显得荒诞:跳广场舞的大妈被赞“活力四射”,而专业歌手登台却被骂“丢人现眼”。

汪明荃的执拗,撕开了社会对衰老的恐惧。我们嘲笑她“走不稳”,本质是害怕某天自己也成为“被嫌弃的老人”。

可当她谢幕时深深鞠躬,白发被汗水黏在额头的画面传遍网络,一条热评悄然登上热搜:“如果这是我奶奶,我会骄傲地坐在第一排。”

散场时,保洁阿姨扫到一张被揉皱的门票,上面用荧光笔写着:“阿姐,我带我妈妈来了,她当年因为学你剪短发被外公骂。”

或许,这场演唱会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唱功几何,而是让两代人终于在同一首歌里和解。

“老去不是悲剧,悲剧是有人不许你老得体面。”

当城市霓虹淹没星光的夜晚,至少还有人不肯对岁月举起白旗,哪怕嗓音沙哑,也要把最后一个音符,唱给光阴听。

来源:白开水君看了想沸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