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否认,老一代很多妈妈都是这样,看别人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好,看自己的孩子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黄圣依妈妈真的很爱打压黄圣依,在外人面前也一点面子都不给。
不否认,老一代很多妈妈都是这样,看别人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好,看自己的孩子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但一直这样,很多这样,不等于就是对的。
这样的方式,对于女儿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是女儿是妈妈》里,有一个环节是母女互相念写给彼此的介绍信。
四对母女中,有七个人都写得很有感情,哪怕是现场起了争执的李嘉格母女,信的内容也是很有生活感,有很多细节的。
黄圣依还特意在信中夸妈妈为了上节目,健康饮食,合理锻炼,半个月就瘦了八斤,希望大家使劲儿夸她。
但黄圣依妈妈,写给黄圣依的介绍信就是一篇黄圣依的“百科”。
介绍履历也就罢了,她还在信中开始批评黄圣依:生活太顺遭遇逆境的思想准备是不足的;作为演员,要演绎各种角色,她的理解和体会是不足的。最后还表达了她对于黄圣依未来人生路的担心。
在后采中,黄圣依也表示,妈妈从来不相信她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事业。所以她永远在向妈妈证明:我可以。
念完这封信之后,黄圣依说:我妈基本上没有怎么赞美过我,哪怕你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她总觉得我做得没有达到她心里面想的那个标准。一直她都挺严格的,要求很高。
她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妈妈来劲儿了:比方讲她参加水立方跳水,我就要想到陈梦了。
黄圣依赶紧拦着:你想到奥运冠军?我们这娱乐性质达不到这个专业。
但黄妈妈根本不觉得这样的比较有什么问题,一脸嫌弃:差太远了。
李嘉格都听不下去了,说:应该差那么远的,阿姨。
确实,领域不同怎么比?
就算都是奥运冠军,你让陈梦去跟郭晶晶比跳水,也差很远吧。
但黄妈妈听了这话却说:所以我现在就必须得接受。
这话说得,好像黄圣依有多拿不出手一样。
显然,同桌吃饭的人都觉得黄圣依妈妈的对女儿的要求太离谱。
陈梦妈妈替黄圣依打抱不平,说:她已经太优秀了。
程潇也说:她能去已经太优秀了。
陈梦点头:对。
李嘉格说:她能跳水已经很优秀了。
大家都觉得,黄圣依作为一个演员敢去参加跳水节目就已经很勇敢,很优秀了。
但黄妈妈还是不满意,强调:差太多了。
陈梦妈妈“忍无可忍”:你理科生学习已经很好了,又能考上电影学院,十米跳台她再跳成奥运冠军,你说我们这些人怎么办?
陈梦妈妈说得有道理啊。
按理说人家也不是什么名门闺秀,会说英文的上海高级知识分子,但在看事物的格局上,可比黄圣依妈妈高明多了。
就算黄圣依确实没有陈梦优秀,不是一个奥运冠军。
那么黄妈妈在拿黄圣依跟陈梦比较是时候,怎么不拿自己跟陈梦妈妈比较一下呢?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陈梦的妈妈比她更会当妈妈,所以才能培养出奥运冠军呢?
试想如果陈梦是黄圣依妈妈的女儿,接受黄圣依这样的打压式教育,无论她做什么事,都预设她能力不足,做得不好,即使成功了,也不会给予正面反馈,那么陈梦会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自信心爆棚的优秀运动员吗?
答案大概率是不会吧?
黄圣依妈妈还有一点也挺典型的,那就是理论很丰富,但就是不实践。
或者说,实践的时候,与理论南辕北辙。
她喜欢陈梦,因为陈梦是奥运冠军,是光耀门楣的人。
看着陈梦,她会露出从来没有对黄圣依露出过的笑容。
在跟陈梦聊天的时候,聊起自信心。黄圣依问:你小时候怎么培育自信心的?
陈梦表示,自己是那种从小就不服输的类型,什么都想跟人比。
黄圣依话里有话:竞争意识还是挺重要的,有些人就是她不想比。
这里的不想比,显然是在说她自己。
黄妈妈发表自己的高论:人家做过一个统计,经常是鼓励为主的人成功的概率要比经常受压抑的人成功的概率多。
黄圣依等的就是这句,马上反驳:我觉得未必。
黄妈妈很惊讶。
黄圣依不等她开口,直接发出灵魂拷问:你要是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你为什么从来不鼓励我呢?
黄妈妈明显是慌了,她自己可能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开始已读乱回。
她说自己跟中国男排主教练的爱人是好朋友;好朋友的隔壁是上海网球冠军;同学的孩子国际象棋进国家队了,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我觉得她要成功的难度太大,觉得这不可能。
不是,为什么就默认要黄圣依走体育的路线呢?难道只有成为奥运冠军才算成功吗?
而且,成功的难度大不大,跟是否鼓励女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自己都说,鼓励比压抑成功的概率要大,那么当你觉得女儿成功的难度很大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地给予鼓励,提升她成功的概率呢?
这完全说不通啊。
有些东亚妈妈喜欢打压女儿,是因为她们真的不懂,自己也是在不被鼓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沿用了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模式。她们对孩子的伤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无意识的。
可黄圣依妈妈不应该啊。她留过洋,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甚至可以当着女儿的面说,鼓励比压抑更好,那为什么不做呢?
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偏偏要选择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女儿,感觉这样的妈妈比不懂道理的妈妈,更让人难受。
来源:吃瓜闲人夏小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