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一线编剧对这起事件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合理。或许是因为,微短剧编剧都太忙了。
《好一个乖乖女》编剧分成纠纷事件中,微短剧编剧对此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朋友圈里炸锅,但无人跳出来抗议。另一类,是冷感,不关注,没有看法。
微短剧一线编剧对这起事件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合理。或许是因为,微短剧编剧都太忙了。
周期短+废本率低=编剧迅速脱贫
微短剧拯救了一批在温饱线挣扎的文字工作者。
写长剧剧本出身的南绛就是其中之一,她最不后悔的事就是转行。2023年,她放弃了从事十年看不到希望的电视剧编剧岗位,进入很多同行不待见的微短剧领域。
长剧荣光犹在,但拿到手里的才更实在。
微短剧编剧通常是坐班制。南绛所在的公司是版权方,工作日早8晚10,平时不会熬夜加班,女频甜宠萌宝类的剧本写得多。
近期爆款微短剧《云渺2》
据了解,版权方编剧和平台方编剧的工作模式差别不大,“但在版权方压力会更大,因为需要不停产出剧本,重视数量,平台方会更重视剧本质量。”(平台指付费短剧平台方,如点众、掌玩、九州等)
唯一让她压力倍增的情况,是突然被告知临时开机,要在两天内改完全稿的时候。但这点压力可以被接受,因为南绛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把项目送走,“一个微短剧,从开始写到把它送走,平均10-15天就够了。”
收入也很可观。
编剧收入的来源十分多样,有的结算方式连编剧自己都未必一清二楚,但大体上分为三块:底薪+稿费+分成。
底薪是按月拿钱,属于基础薪资。按照目前的行情,无论是版权方、平台方还是承制方,微短剧编剧都能谈到一个不错的价格。南绛现在的底薪是20K,这不算编剧中非常高的,“最低最低也能拿到15K,都是可以谈的。”
稿费则是分几次给,有开头稿费,通常是一卡(前10集);有完本费;待遇更好的,开机前改稿会再给一笔钱。微短剧的“剧本医生”也不会另请,编剧自己来搞定。
编剧分成在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但收益确实与DataEye的热力值成正比。虽然看红果热度的人越来越多,但“爆款”标准还是以DataEye热力值、热力榜为主。南绛所在公司的爆款标准是进入热力榜日榜前10名。
DataEye热力榜最新日榜
不同编剧、不同项目的纯利润分成计算方式不同,编剧可以分到3‰到2%不等。
另外,成本消耗也是影响分成的一个因素。
“比如一个热力值500万的剧,对应的收益基本是50万,但如果拍摄成本是50万,那编剧就没有利润可以分;假设拍摄成本比较低,比如40万,纯利润就有10万,编剧可以分到这10万里的3‰、6‰,甚至是2%。”南绛解释道,“最少的分成就是不给。”
另一方面,编剧的收益不仅来得快,分账周期也长。快一点的,上线一周内就能产生收益,大部分剧的收益都在三个月,长一点的能达到半年,耐看的爆款盈利周期甚至在一年以上。
网文作家出身的常乐也对做微短剧编剧的收入感到满意。大学时起,常乐就成为了签约网文作家,微短剧兴起时,他顺势写起了微短剧。
常乐擅长写家庭亲情轻喜剧本,每日工作时长在5-6个小时之间,每本字数平均4-5万字,快的4天就能写完,慢的能写1个月。
“我们也没有KPI要求,但写的剧本一直赔本,肯定是所有公司都无法接受的。”常乐说。
常乐的剧本写出来几乎都能拍出来,但业内废本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南绛表示,跟长剧相比,微短剧的废本率已经很低了,“长剧是十个项目九个黄,微短剧起码一半都能拍出来。”
常乐亲身体感,虽然写网文的收入更稳定,但写微短剧确实更赚钱。
“我还有一个同事,靠一部剧拿到了二十多万。不过这很难,基本是上万从业者中杀出这么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番茄是业内编剧待遇最好的平台,它成为了不少微短剧编剧心目中的“清北”。据了解,番茄给到编剧的单剧分账最低也有5万。
“听说番茄给编剧的分成最高能达到20%!”常乐很羡慕,又有点羡慕不来,“番茄对剧本质量的要求很高,太卷了,很多人都想去。”
周期短、效益高、废本少,微短剧编剧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微短剧精品化,最乐观的是编剧
今年以来,微短剧编剧们的体感发生了几点变化。
首先是从原创到改编的变化。
长剧是金融产品,对投资者负责,短剧是一种商品,对观众负责。因此,微短剧编剧选择题材类型的自由度比较高,大部分时候自己定选题,写自己擅长的、市场热门的、观众爱看的即可。
据了解,去年市面上原创的剧本很多,但由于今年开始,番茄免费开放IP改编权,近来编剧都在争相做改编剧本。
另一个新现象是,“一本多拍”“一鱼多吃”的现象今年大幅减少。
“2023、2024年一本多拍的很多,但随着红果免费短剧的冲击,翻拍好几次的剧越来越难跑出来了。”南绛在版权方,这一体感尤其强烈。
爆款微短剧“一本多拍”
与其他微短剧从业者的感受相反,编剧们自己对“编剧中心制”的说法并没有很大体会。
“一个爆款的诞生,编剧确实能占到60%,但投流和拍摄占30%,而且占比越来越高,最后才是运气。”常乐说。
“但还要看谁出钱多,如果是承制方投资多,剧本肯定要听人家的,内容端投资多就是编剧自己说了算。”
南绛认为,从长剧转行入微短剧,随时都可以;微短剧编剧向长剧转型的可能性也有,但现在转行并不明智。
“长剧在走超精品化路线,行业竞争的尽头已经到了精英化时代——只有少数精英能活下去的时代。”常乐补充道。
虽然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正在褪去,但南绛和常乐的收入稳定增长,他们对微短剧精品化的态度也比较乐观。
常乐以网文的发展历程作比,“当初网文小说兴起的时候,所有人也都觉得只能坚持两年。随着日夜更替,微短剧会成为常见的文化现象,(相比于红利期)走下坡路是肯定的,肯定不至于像网络电影一样消失。”
常乐认为,精品化与微短剧现有的内容也不冲突。精品化不是内容变得高大上了,而是可以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更能体恤普通人的优质作品。
“这就好比路边摊同时卖麻辣烫和帝王蟹,食材用料更好了,但它不会是高档餐厅,需要考虑、装修、房租、大厨、服务员、摆盘、品牌效应等成本,路边摊主打一个方便快捷、接地气。”(文中南绛、常乐均为化名)
【文/时一】
The End
来源:独舌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