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赚着人民币骂娘?"当李凯馨的争议录音点燃全网怒火时,《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玫的扮演者菅纫姿一句"学艺先学德",直接撕开了娱乐圈最敏感的神经。同是艺人,为何一个被剧组光速切割,一个却被赞"三观正"?这场风波背后,藏着当代观众对艺人的终极审判标准——爱国,早已成为
"赚着人民币骂娘?"
当李凯馨的争议录音点燃全网怒火时,《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玫的扮演者菅纫姿一句"学艺先学德",直接撕开了娱乐圈最敏感的神经。同是艺人,为何一个被剧组光速切割,一个却被赞"三观正"?这场风波背后,藏着当代观众对艺人的终极审判标准——爱国,早已成为公众形象的"生死线"。
李凯馨事件发酵的24小时内,剧组删物料、官媒撤海报的"断崖式切割",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在爱国情绪高涨的舆论场,艺人的文化立场远比演技更重要。录音中疑似贬低中国观众的言论,精准踩中了"外籍艺人捞金还秀优越感"的雷区,而菅纫姿强调的"做戏先做人",恰恰呼应了大众对艺人"德艺双馨"的期待。
这种对比并非偶然。近年来,从张哲瀚到李湘,但凡涉及文化尊严的争议,艺人塌房速度堪比火箭。反观菅纫姿这类低调演戏、立场鲜明的演员,反而在舆论风暴中成为"清流标杆"。网友的愤怒密码很清晰:你可以演技青涩,但绝不能德行有亏;你可以商业变现,但绝不能挑战民族情感。
娱乐圈的舆论审判正在经历质变。十年前,艺人翻车多因绯闻或逃税;如今,一句不当言论就可能引发核爆级反应。这种变化源于两大推力:
文化自信的觉醒:Z世代观众对"崇洋媚外"的容忍度归零,李凯馨被扒出外籍身份后,争议立刻升级为"文化背叛"的指控。社交媒体的审判效率:剧组删博、品牌解约等动作被实时直播,形成"全民断案"的狂欢。菅纫姿的发文能火上热搜,正是因为精准命中了大众的情绪靶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绪并非"网络暴力",而是市场自发的淘汰机制。当某艺人被贴上"双标"标签,其商业价值会瞬间蒸发——这恰是《赴山海》剧组连夜切割的根本原因。
菅纫姿的硬刚之所以赢得喝彩,在于她示范了艺人真正的生存法则:用专业立身,以德行服众。与其费心经营"高级感"人设,不如像她一样深耕演技;与其在争议中狡辩,不如用行动传递正向价值观。那些长红的艺人,从胡歌到吴京,无一不是把"艺德"刻进职业基因。
在这个观众自带"AI鉴婊功能"的时代,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流量,而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当菅纫姿说出"照照自己的德和行"时,她点破的不仅是李凯馨事件的本质,更是给所有艺人的警示:端起中国碗,就要捧住中国心。
艺人的光环从来来自观众托举,而爱国,正是这个时代最不能逾越的底线。与其在塌房后哭诉"被误解",不如记住: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这十二个字,才是娱乐圈最硬的通关文牒。
来源:Asp邱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