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馨录音风波:道歉能洗清“辱华”争议,还是越描越黑?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1 04:35 2

摘要:5月10日,新加坡籍华裔女演员李凯馨的名字霸占热搜,起因是一段被前助理曝光的录音。录音中,李凯馨被指辱骂“中国人大部分是傻X”“来华仅为赚钱”,并卷入“知三当三”的私生活丑闻。事件迅速发酵,网友怒斥其“双面人”,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背地诋毁。

李凯馨,1999年10月12日出生于中国,新加坡籍华裔影视女演员、歌手。

5月10日,新加坡籍华裔女演员李凯馨的名字霸占热搜,起因是一段被前助理曝光的录音。录音中,李凯馨被指辱骂“中国人大部分是傻X”“来华仅为赚钱”,并卷入“知三当三”的私生活丑闻。事件迅速发酵,网友怒斥其“双面人”,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背地诋毁。

面对舆论海啸,李凯馨工作室紧急发布声明,称录音“纯属造假”,将依法维权。李凯馨本人转发声明并道歉,强调自己“出生在中国”“一半人生在中国度过”,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与感激”,但承认因“梳理事实”未能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却并不买账,《赴山海》剧组火速删除她的宣传内容,镜头遭删减,名字从官宣文案消失;多个品牌撤换代言物料,官媒也下架相关报道。这位原本凭借《海上牧云记》《倩女幽魂》崭露头角的女演员,瞬间沦为舆论靶心。

录音是真是假?声明为何避重就轻?工作室的声明看似强硬,却通篇在打“太极”。他们咬定录音“造假”,却未提供任何技术鉴定证据,连起诉造假的进展也避而不谈。反观网友质疑:“如果是假的,为何剧组和品牌方反应如此迅速?” 更讽刺的是,李凯馨在道歉中反复强调“爱中国”,却对录音中的具体指控只字不提。这种“以情代证”的公关套路,反而让人嗅到心虚的味道。

外籍艺人的“爱国人设”,到底有多脆弱?

李凯馨的案例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外籍艺人若想在中国市场立足,“政治正确”是底线。她自称“16岁回到中国”,却因国籍问题始终被贴上“外来者”标签。一旦言行被指“辱华”,公众的容忍度几乎为零。此次事件中,网友的愤怒不仅源于录音内容,更源于对“赚中国钱却看不起中国人”的双标行为的深恶痛绝。这种情绪,岂是一句“热爱中国”就能平息?

娱乐圈的“速朽”法则:资本永远比艺人跑得更快

事件爆发后,《赴山海》剧组的反应堪称“闪电切割”。这部由成毅、古力娜扎主演的武侠剧,爱奇艺和腾讯的预约量均超350万,本是年度爆款候选。资本对风险的敏感远超预期——删镜头、撤名字、换物料,一气呵成。这背后不仅是道德审判,更是赤裸裸的利益权衡:一个女二号的“塌房”,绝不能毁掉数亿投资。李凯馨的遭遇,再次印证了娱乐圈的残酷规则:艺人可以随时被替换,但资本永不亏本。

李凯馨事件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娱乐圈的信任危机与外籍艺人的生存困境。无论录音真假,公众的愤怒都值得被重视——它是对“吃饭砸锅”行为的集体抗议,也是对艺人德行的底线警示。

我们期待真相水落石出,但更希望此事能唤醒行业反思:爱国不是公关话术,而是融入骨血的敬畏;观众不是“傻X”,而是用真金白银托起明星光环的衣食父母。

来源:看尽人间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