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英雄角色的塑造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曾因唱腔过于文雅而被周总理调侃:"你唱的哪是杨子荣啊?分明是诸葛亮嘛!"
1971年,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银幕上的杨子荣策马扬鞭、气冲霄汉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英雄角色的塑造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曾因唱腔过于文雅而被周总理调侃:"你唱的哪是杨子荣啊?分明是诸葛亮嘛!"
寒门出身的梨园奇才
1935年,童祥苓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常年失业,全家十余口人挤在破旧的屋檐下,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为了生计,他的四姐童芷苓早早被送去学戏,靠着天分与刻苦,渐渐在北平梨园行站稳脚跟。姐姐的演出收入,终于让家里的饭桌上有了热汤和杂面馒头。
年幼的童祥苓常常趴在窗边,偷看姐姐练戏。昆曲师傅韩世昌婉转的唱腔如水般流淌,他听得入迷,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母亲见他痴迷,便用布头给他缝了一顶纸帽子,他抹上水彩涂成花脸,踩着板凳咿咿呀呀地唱,逗得全家人又笑又叹。
1943年,8岁的童祥苓正式拜师学戏。父亲为他请了两位严师:文戏师傅雷喜福,武戏师傅钱富川。雷喜福教戏极为苛刻,清晨五点就要顶着星光练嗓,稍有懈怠,竹板便毫不留情地落下。
一出《四郎探母》,他因偷懒少走了圆场,雷喜福当即摔了茶碗:"杨四郎归心似箭,你这步子拖泥带水,是要回宋营还是逛菜市?"童祥苓涨红了脸,直到双腿打颤才过关。
拜师马连良,传承余派精髓
1951年,17岁的童祥苓在旧货市场偶然听到余叔岩的唱片,那苍劲有力的唱腔让他如痴如醉。他掏出全部积蓄买下留声机,日夜揣摩余派唱腔的精髓。不久后,他拜入京剧大师马连良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
马连良赠他一柄象牙骨扇,扇面写着"守正出奇"。师傅告诉他:"余派的苍劲如老树盘根,马派的灵动似新枝抽芽,你要站在两派之上,长出属于自己的新枝。"
童祥苓潜心钻研,在《问樵闹府》中,他将余派的刚劲与马派的飘逸融为一体,赢得满堂喝彩。
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挑战
1965年,《智取威虎山》开始排演,童祥苓被选中饰演杨子荣。然而,首场演出后,周总理的一句话让他如梦初醒:"你唱的哪是杨子荣啊?分明是诸葛亮嘛!"
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他。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唱腔精湛,但骨子里仍是传统戏的韵味,缺乏革命英雄的豪迈气概。当晚,他找到编剧沈默君,两人为一句唱词争论不休。
"杨子荣不是吟风弄月的书生,他是劈开雪原的刀!"童祥苓抓起钢笔,在稿纸上重重写下"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为了贴近角色,他彻底抛弃了传统戏的程式化表演。在零下三十度的摄影棚里,他穿着二十斤重的皮袄完成高难度动作;在酷暑七月的人造雪景中,他顶着五十度的高温演唱,戏服内的汗水几乎将他浸透。
银幕上的永恒经典
1971年,《智取威虎山》上映,童祥苓塑造的杨子荣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英雄形象。影片中"打虎上山"的经典镜头,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多年后,有人问他为何能演得如此传神,他指着银幕上自己充血的眼睛笑道:"这两盏'红灯',可是拿半条命换的。"
从寒门子弟到京剧名家,从传统戏台到现代银幕,童祥苓用一生诠释了"守正出奇"的真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基,永远是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