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37岁的张艺谋和32岁的莫言,攥着借来的5万块钱,来到山东高密,一起发动村民种高粱。
1987年,37岁的张艺谋和32岁的莫言,攥着借来的5万块钱,来到山东高密,一起发动村民种高粱。
他们目的很简单,拍一部和高粱地有关的乡土电影。
因为资金有限,男主角找来了还未成名的姜文,女主角则是还在中戏读书的巩俐...
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摄影棚,甚至连群演都是当地的农民...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粗糙的剧组,一年过后,竟折腾出了一部震撼世界的电影:《红高粱》
九儿19岁那年,被她爹以一头骡子的价钱,卖给了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照乡规,新娘出嫁要被颠轿,四个光脊梁的汉子,扛着花轿,左三步,右三步,吼着歌:
客未走,席未散,四下寻郎寻不见;急猴猴,新郎馆,装进洞房盖头掀...
轿夫们开新娘子的玩笑,如同烧酒锅上的伙计们喝烧酒,是天经地义的事,天王老子的新娘他们也敢折腾。
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倔强的九儿始终不吭声。
这一幕形成强烈的反差,轿内的九儿痛不欲生,轿外却是敲锣擂鼓,欢天喜地...
从九儿家到十八里坡,有一片野高粱地,没人种,也没人收。
传说这里的常闹鬼,地里的蝈蝈唧唧凄凉,狐狸哀鸣悠怅...
迎亲队伍路过高粱地时,什么鬼也没遇到,却遇到了“吃饼”的土匪。
土匪喊话:留下买路钱!要不我就崩了你们。
老实巴交的轿夫们,惶恐地从裤袋里掏出银两,摊在地上...
拿完钱的土匪,还不罢休,又起了色心,就在土匪即将把出嫁的九儿带进高粱地时。
轿夫里有个叫余占鳌的汉子,心一横,扑倒了土匪,救下了九儿。
就这样,挺身而出的余占鳌彻底在九儿的心里种下来了。
九儿嫁到十八里坡没多久,患麻风病的李大头死了,伙计们准备拆台散伙,守寡的九儿却劝住了他们,决定重新撑起了烧酒坊。
在九儿的带领下,烧酒坊酿出了十里八乡最好的酒。
余占鳌和九儿也顺利成章走到了一起...
九儿,余占鳌,伙计们,妇女们,孩子们,牲畜们的日子过得都像是那片疯长的高粱般红火。
直到有一天,一队日本人来到了十八里坡...
所有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部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讲述了抗日时期,一群野性十足的山东汉子的热血奋战,一位美貌不屈的女人的悲惨命运,以及那一片野高粱地的传奇故事。
37岁的张艺谋凭借这部处女作,斩获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中国金鸡奖最佳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
《红高粱》彻底震撼了全世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网友评价说:
这是最好的国产电影,不是说它的故事,色彩,配乐,演员多么好,而是在那个中国电影饱受批评的年代,这部精神气质和电影形态都极为特殊的《红高粱》的出现,彻底让那些蓝眼睛白皮肤的“洋大人们”闭上了嘴,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心气。
正如电影中那布满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难以磨灭的民族气质。
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红窗花、红色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都呈现出中国人民强烈向上的精神状态。
电影有这样一幕,余占鳌把九儿强抱进高粱地里“野合”。
两人没有说一句话,高粱梢头,薄气袅袅,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
余占鳌一截截地矮,双膝啪哒落下,他跪在奶奶(九儿)身边,奶奶(九儿)浑身发抖,一团黄色的、浓香的火苗,在她面上哔哔剥剥地燃烧。(摘自小说《红高粱》)
事后,余占鳌穿梭在高粱地中和小路上的九儿,并排行走,用浑厚的嗓音吼出: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啊,莫回头...
充满了野性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对原始欲望的呼唤。
而当日本人进村后,也是在这片高粱地。
刺死了抗日的土匪,剥了酿酒伙计的皮,践踏了高粱地...
和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不同的是,一次是赞颂生命,一次是毁灭生命。
愤怒的余占鳌,叫上酒坊的伙计们,准备和鬼子殊死一搏,出发前,他们喝了最后一碗高粱酒: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杀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这首祝酒歌,就彻底召唤出中华民族和底层人民骨子里的不屈和血性。
而红高粱是自然界中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
无论是涝旱,都能孜孜活下去,只要给予一点水分,就会疯狂且野蛮的生长。
电影结尾,余占鳌和酿酒伙计们抱着火罐,炸毁了日本军车...
尘埃过后,余占鳌和拉着儿子的手,和身旁的红高粱一样,屹立在血红色的日食之中,始终不肯倒下。
正如莫言所说:红高粱是中国人的象征,就算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经历多少风吹雨打,都能埋头成长,生生不息。
如今岁月更迭,时代变幻。
34年过去了,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张艺谋被奉为“国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这部《红高粱》也被几十万人,打下8.4的高分,成为电影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但我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同时,却仍不禁惋惜,因为在这个明星遍地,技术完善,充满影像声色的时代。
张艺谋却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了,就像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