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到底好不好看?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1-02-21 04:43 2

摘要:但高口碑,8.1的高评分,突破35亿的高票房,华人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现在写这部电影的文章,显然是的有些迟的。

但高口碑,8.1的高评分,突破35亿的高票房,华人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让《你好,李焕英》在网络上的讨论,依旧不减反增,除却观众的观影感受与电影本身的影响因素,讨论的主要矛盾聚焦在——

《你好,李焕英》好不好看?

参与讨论的人群也基本划分为两派。

一是认为电影笑料多,感情真挚的支持派;二是认为电影硬塞包袱,强行煽情的反对派。

01

首先从我自己的主观观影感受去阐述。

在我的整个春节档电影指南中,《你好,李焕英》是排在最末尾的,因为无论从剧情,导演,制作,题材...

都不如《唐探3》《刺杀小说家》《侍神令》更猛烈,更引人注目。

以及,有太多顶流喜剧人,跨行拍电影,阵容包装绝佳,却惨遭滑铁卢的先例 了。

只不过。

看完《唐探3》,我几度怀疑第一部是不是陈思诚执导的?

看完《刺杀小说家》,心情是复杂的,欣喜又埋怨。

看完《侍神令》,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想骂娘...

所以当我按照顺序看完饱含期待的电影,带着失望走进《你好,李焕英》的放映厅,电影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观感——

惊喜。

这种反差,不是与其他电影对比产生的,而是电影本身所迸发的。

电影是基于小品,进行创作和拓展的。

5年前,同名小品《你好,李焕英》在综艺栏目《喜剧总动员》的舞台上第一次面向观众呈献。

当时的贾玲,在演毕后哭的泣不成声,她哽咽着诉说着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5年后,贾玲将这个故事雏形,填充,雕琢,搬上了大荧幕。

02

小品和电影是有区别的。

喜剧小品讲究包袱接包袱,观众笑点是断连的,肢体,台词夸张化处理,喜剧电影不同,笑点得和剧情承接,是贯连的,表演要自然,细节,生活化。


因此,把小品拽进电影,有好有坏。

优点是,电影在小品包袱的支撑下,笑点密集,《你好,李焕英》相较于许多标示喜剧标签的“不好笑”电影,是真正好笑的。

比如,李焕英的死对头工友王琴,因没购抢到电视机,被气上火,面带怒气,却声音沙哑地挑衅着李焕英。

排球赛上,李焕英的斑秃队友,被风吹掉假发,羞愧退场,后又戴上沿帽,重新返场,雄赳赳气昂昂之际,帽子又被吹掉的尴尬场面。

沈腾扮演的厂长儿子,户外始终牵着辆崭新的自行车,最后才发现他压根不会骑。

这些包袱和笑梗,不低俗,不重复,不冗长,显得很轻快。

再就是,电影中衍生的共鸣度高,观众很容易能代入这个“母女”故事中,产生荧幕内外的共情。

和原小品一样,电影也是沿袭着“喜头悲尾”框架,但却令观众不反感。

因为里面掺杂着许多真实的情感,并未脱离现实生活,将这些情感拧在一起,电影由内至外,便散发出看得见的特殊味道——

真挚。

这份真挚,在《你好,李焕英》里许多地方是隐忍和克制的。

举个例子。

电影里,贾晓玲和李焕英喝酒时,贾晓玲面露笑容,却眼含热泪的祝福李焕英,明明很难过,却要硬装坚强,对李焕英说:下辈子我来当妈。

饭局结束后,李焕英背着喝醉的贾晓玲回家,瘦弱的身形在昏黄的灯光下,摇曳前行...

这就是,女儿对母亲,母亲对女儿,那份隐忍和克制的爱。

可以说,电影的外衣的喜剧,底色是真挚,内核是悲剧。

03

但当我走出电影院,脱离电影情感渲染后,再捋剧情回溯一遍,也相应逢生出一些缺点。

最明显的有两点。

一是,电影框架还是小品的框架。

整部电影还是偏向小品式的俗套表达:拼凑。

有些笑料,是堆砌式的,缺少与主线的关联性。

就像陈赫扮演的冷特,无论从人物塑造到人物情感,都是可有可无,莫名其妙的存在,是游离电影叙事之外的一个角色。

他的作用,仅仅是增添包袱和笑点。

同时,电影的喜剧表达手法,也是延续着小品的单一。

甩包袱的人,一条直线往下铺,接包袱的人,一条直线往上接,和小品无异,电影的视听语言单一,布局转场的缺乏,以及剪辑的稚嫩。

二是,哭戏\感情戏的失重和多余。

相交于小品,感情戏和哭戏的桥段,在电影中溢出太多了。

尤其是在最后的尾声,贾玲得知重伤住院的母亲也穿越后,眼泪横流地奔跑回去的场面,更像一次肆无忌惮的释放。

不仅突显刻意煽情,也将之前那些所有克制,隐忍的表达,彻底湮灭。

相反,那场饭馆里,母女的对话与情感展现,更高级,更真挚,更打动人心。

更客观来讲,高口碑,高评分的《你好,李焕英》,包含了许多观众的主观情绪,泪水和宽容的。

04

回归电影本身,其实《你好,李焕英》讲了一个很俗套的故事。

刚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和母亲李焕英在庆祝后回家时,突然横遭车祸,悲痛万分,女儿贾晓玲情绪崩溃的状态下,竟意外的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相遇,相处过程中贾晓玲决定帮李焕英改变命运...

猛一看,就像沈腾主演的《夏洛特烦恼》。

区别是,夏洛回到过去想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命运,贾晓玲想要的改变的是母亲的。

显然,故事是老旧的,但不同的是,贾玲在里面灌进了许多新鲜的东西。

新的人物动机。

起初,电影中贾晓玲的想法,并不是帮母亲改变命运,而是一直萦绕在她脑海中的那句:从没做过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

因此贾晓玲的人物动机,是由让母亲“高兴”,引申到“改变命运”上。

所以,贾晓玲扮瞎装傻帮李焕英抢到工厂的第一台电视机。

想尽办法,劝导李焕英参加工厂女排排球赛。

为了让李焕英有个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厂长儿子沈光林追求她。

这些,都只是想博得李焕英(母亲)脸上的那一簇笑容。

也为贾晓玲(女儿)的人物动机,赋予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爱意。

再就是新的剧情反转。

这种电影的反转是很难再拍出新意的,往往观众顺着剧情走,很容易便猜出后面的反转。

但这次,贾玲打破了桎梏,设置了出人意料两层反转。

第一层,电影把落点放在了年轻李焕英为贾晓玲缝制“熊头补丁”上,看到补丁,穿越过来的贾晓玲意识到母亲此时还不会缝卡通补丁。

用这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徐徐揭开母亲李焕英也穿越过来的反转。

将电影中,一切蹩脚,理不顺的地方,全都一一解释明了。

在反转的勾衬下,直到女儿身份的李焕英那句:我这几十年过的很幸福,怎么就没人相信那!

才格外珍贵,戳人心窝。

第二层,是电影末尾,贾晓玲回归21世纪,随着耀眼的阳光投射进病房,恍惚中,原来这些发生的故事都只是一场梦。

仿佛洇进骨子里的情感落空,让观众更加揪心,但也侧面告诉我们。

这是贾玲写给母亲李焕英的一封“情书”。

结束前,想简单说一下电影的片名。

电影英文名是《Hi,MOM》,而中文名却是《你好,李焕英》,贾玲曾在接受采访时解释:

我觉得妈妈不只是我的妈妈,她也是他自己。

最后,再把关于电影到底好不好看的问题,放在台面上。

我想,给出的答案是——

《你好,李焕英》不够好,但是好看!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