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内娱实名制吃瓜第一人,哪都少不了他勤奋吃(引)瓜(战)的身影。
在不大不小的娱乐圈里,有一个牛轰轰的存在。
他小嘴巴巴的,吵架从没输过。
网友亲切的称他为“于妈”,小名“死丫头”。
作为内娱实名制吃瓜第一人,哪都少不了他勤奋吃(引)瓜(战)的身影。
前段时间,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2》担任导师,各种“骚操作”让他多次登上热搜。
最近《演员2》收官,本以为可以清净一段时间了。
没想到又等来了《我就是演员3》开播。
同样类型的综艺,同样都有大爷李诚儒。
同样有会抓热点的于妈,学着郭导担任起了导师,去评价演员们的演技。
凭着自己的毒舌大胆,频频上热搜,成功为节目赚取了不少收视。
可能是这两人平时太过“猖狂”,得罪的人太多,引起了相关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反感。
两天时间里,有156位影视从业者联名发表署名公开信,抵制抄袭剽窃者,特别点出了有案底的郭敬明和于正。
好家伙,在编剧紧缺的娱乐圈里,这么大的阵仗真是难得一见。
02
话说被联名抵制这事,于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7年前,琼瑶阿姨准备开拍电视剧《梅花烙传奇》,却听说这部作品被于正抄袭了,马上要在湖南卫视播出。
琼瑶与湖南卫视交涉,打电话给台长,要求他停播《宫3》。
但台长坚持,多次谈判失败后,作品已经堂而皇之地播出了。
琼瑶写信给广电总局无果,走投无路,终于决定把于正告上法庭。
亲自出手起诉后,有139名编剧制片人联名谴责于正,支持维权,其中包括赵冬苓、刘和平、薛晓璐、史航、宋方金、李潇等著名编剧。
网友们帮琼瑶找出了《宫3》中的115处抄袭情节,还将#于正有难,八方点赞#的话题顶上热搜。
开庭9个小时,于正败诉赔钱,却拒不道歉。
媒体人王小山说:“年轻人引以为戒,宁可穷死也别活成于正这样。”
但有了公案案底的于妈,见过了大风大浪,越发的放肆起来。
03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于正小时候可是个害羞的内向孩子。
他从小不喜欢出去玩,也没半点男孩气概。
整天只知道看书,什么金庸、琼瑶、席绢都是他的最爱。
1997年,19岁的于妈想考“上戏”当演员,结果连续两年落榜。
没办法他只好“曲线救国”,去上了新闻系,随后当起了编剧。
2001年7月,李惠民邀请于正撰写电视剧《荆轲传奇》,承诺有报酬有署名。
结果,40集剧本写完,只拿到了5000块的红包,编剧还没有于正。
于是,乖巧的学生一纸诉状,将恩师告上法庭,纠纷热度一度超过了电视剧。
后来编剧王秋雨出来解释,于正编写的部分不符合李导要求,于是由编剧孟蕊(李惠民夫人)重新编写。
并批评于妈,“创作者不是商人,多用些心在创作上,少用些心在炒作上。”
“一战成名”的于妈怎么会听劝,甚至意识到原来“闹”是能名利双收的。
2002年,从李惠民处学成后,则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独立编剧身份在影视圈出道。
2003年,于正编剧的首部电视剧《带我飞,带我走》播出并发行了同名小说。
2004年,TVB《金枝欲孽》红遍亚洲。
2006年,于正顺势也搞起了清朝宫斗剧《大清后宫》。
没想到收视率一路飘红,于正开始有了一点点名气。
“于抄抄”这个江湖诨号也随之而起。
2007年于正开始转型做制片人,第一次操盘《最后的格格》就获得了《电视剧》杂志评定的“年度十大编剧”称号。
2009年,于正把剧本《美人心计》交给经纪人穆小勇看。
并试探性问了一句:“写的时候借鉴了网络小说《未央·沉浮》,你看要不要联系下作者买版权?”
穆小勇翻开一看,人物和故事主线一毛一样,赶快联系作者,先给钱,再补合同。
2010年,《美人心计》开播后成为当年的爆款电视剧,林心如还凭该剧瞬间翻身。
尝到红利的于妈屡试不爽:
《胭脂雪》抄袭TVB剧《凤凰四重奏》;
《贤妻良母》抄袭《溏心风暴之花好月圆》;
《锁清秋》被网友扒出来,各种抄袭90年代的老港剧《恨锁金瓶》。
2011年,“集大成”的《宫锁心玉》播出,创新收视纪录,于正算是真正在业内大爆。
为此于妈还嘚瑟了好几年。
结果有网友到唐人老板蔡艺侬微博下面问:
为什么《宫》和《步步惊心》那么像呢?
蔡艺侬直接回复:因为一个是正版,一个是盗版。
于妈哪受得了这份气,直接人身攻击,从此开启了他的撕逼大业。
04
后来因为“限古”“限偶”,加上抄袭案,于正一蹶不振。
直到2018年《延禧攻略》的爆红,于正再次风头无两。
不仅获得爱称“死丫头”,还瘦了。
之后担任总制片人的《鬓边不是海棠红》也收获了不少好评。
我敢说于妈不管在什么年代、做任何一行都一定会有所成就。
因为他具备成功人士的必备三要素:
第一,坚持;
第二,不要脸;
第三,坚持不要脸。
在娱乐圈里,混的就是个名气,于妈深知这个道理。
编剧出身的他,原本是做着隐于幕后的职业。
但他做事高调,不怕骂,还“戏精”附身。
在圈内闯出名堂后,开公司捧人,热度和知名度一点不输旗下艺人。
不论此刻在热搜上的是谁出了什么事,有什么话题,
于正就是有种特殊的本事,能让自己扯到当下的热度里来。
而有关他的争议和流量,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可以说他是凭一己之力操纵流量、掀起娱乐圈腥风血雨的男人。
05
网友对于妈的态度,是又爱又恨。
虽然觉得他有时很烦人,作的要命,但有的人也认为娱乐圈需要于妈。
至少拥有了吃瓜的快乐呀,而且在某些事情上他也确实得到了认可。
就拿前段时间汉服的争议,就很让人解气。
当时于妈旗下的演员许凯,在微博发了一张身着明制汉服的剧照。
于妈也随机转发并表示:这是明朝的汉服,别被没文化的说成韩服了。
然而韩国网友知道后不干了,不仅罔顾事实说这就是韩国服饰,甚至疯狂吐槽起了于正。
说实话,嘴挺脏。
对此网友说:“棒子们骂你了,给国家争光的时候到了。”
于妈立马跑到外网开火,唰唰唰发了张汉服图,然后强调:
“韩国在古代就是中国的藩国,服装就是沿用明朝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们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
其实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于妈一直在普及推广。
于正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好难!但所幸也完成了京剧、“家”文化、皮影、美食……我不知道自己的影视生涯能有多长?”
就如之前郭敬明说,我就是曾经在天安门看升国旗哭了的人,我就是每次看奥运听见国歌就眼红哽咽的人,我就是曾经半夜看网上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时,中国人保护火炬的图片,看得嚎啕大哭的人。
当争议主角燃烧起道德的光环,似乎再很难指责他种种不是了。
06
其实于正和郭敬明一样,就是一个追随市场的商人。
他们懂得与时俱进,懂得怎么去迎合大众的喜好。
所以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抄袭被诟病,还一次次被爆款作品拉回市场主流位置的原因。
以至于现在活的风生水起的于妈理直气壮:
“大千世界的故事就这么多,没有什么新意的,关键是你要传达的感觉是对的。我觉得故事都是一样,所有的戏别人都写过了,无非生老病死,这个桎梏一旦脱开了,我的创作就顺利了很多”。
抄袭“文贼”掌握了财富密码,成为资本的宠儿,进而掌握了话语权。
在劣迹艺人被强势封杀的今天,这两人却步步高升,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甚至还能用商业上的成功为自己辩护,以此来洗白自己的行为。
这或许是让编剧们如坐针毡的原因。
百位影视从业者的联合抵制,不仅仅单纯抵制的个人,而是现下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
试问,如果说只要能制造话题,获取流量,就能横行娱乐圈,
那么以后谁还会愿意兢兢业业,沉下心来做好作品呢?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