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的《水饺皇后》,我只能给2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1 03:24 1

摘要:当看到银幕上的臧健和挥舞着菜刀吓退混混,相信很多观众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截止今日,《水饺皇后》已经上映第10天。

上映后,从身边看过的人那里了解到,都是好评如潮。

而影片在猫眼的评分也一直在9.6分。

本以为应该又是一场视觉盛宴,

但看完之后,说实话,挺失望的。

原本想着

可以见证一位女性企业家的商战传奇。

结果却是

像看了一部被母爱聚焦的创业童话

当看到银幕上的臧健和挥舞着菜刀吓退混混,相信很多观众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我甚至都听见了身边的人在拍大腿。

可但凡查过湾仔码头发家史的人都知道,

真实故事里,最锋利的从来不是菜刀,

而是商业嗅觉

电影把传奇简化成

“摆摊遇阻→改良工艺→品牌崛起”

的三段式套路。

硬是活生生把“商海沉浮”拍成了一部“新手教程”。

要知道,真实的臧健和,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

就光说改良饺子皮这事,就让臧健和绞尽了脑汁。

当年香港人嫌北方饺子皮厚,说它像鞋底,

在香港那边,这种饺子压根就不受待见,更别说受人追捧了。

于是臧健和就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三天三夜,就是为了改良这个饺子皮厚度。

通过她不断地尝试各种面粉配比

最后才把皮擀得“薄如蝉翼”。

里面再包裹着沉甸甸的猪肉,

既满足了当时香港人对饺子的口味,又保留了北方特色。

哪是电影里轻飘飘一句“改薄点”就能概括的?

还有离谱的,是电影里对冷冻技术的描写处理。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大家正常买饺子,都还只是停留在去菜市场现买现包。

而臧健和就敢赌上全部身家搞速冻水饺。

这可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

而电影里却把这个关键转折,拍成了“灵光一闪”?

殊不知,

当年她为了说服经销商接受冷冻概念,

跑遍了九龙新界,还现场演示解冻后的口感,

才把“冷冻链饺子”给做起来。

原本可以在这一块侧重描写,给观众一定的代入感,而给电影加分。

这种表现,实在是有点太大打折扣。

观影后的一种错觉就是

银幕上的臧健和,好像都是被生活推着走:

因为丈夫的出轨,被迫留在了香港;

因为女儿高昂的学费,被迫逼着摆摊;

因为街头的混混闹事,被激出了斗志。

可翻开企业年报就知道,这位“商界花木兰”,

从来都是一个“主动出击”的狠角色。

1983年香港地铁开通,导致码头客流量几乎腰斩。

这时的臧健和马上就察觉到了商机,转头就向批发市场去找客源

哪怕是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大家都人心惶惶的时候。

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缩减经费,而是大胆地扩大生产线。

就连和日资谈判时,她都敢开出“批发价比零售价贵”的“霸王条款”。

遗憾的是,这些“商业名场面”在电影里都没有呈现,

只看到了一堆母爱和一个为了孩子拼命的母亲。

而最让我意难平的是,

电影里对时代机遇的误读

导演把香港经济的腾飞拍的过于模糊,

似乎忘记了臧健和当年,是如何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切换:

用自己的山东手艺,征服了香港人的味蕾;

同时借着香港自由港跳板,进军国际市场;

等到内地改革开放,又立马杀回老家。

这种跨地域的商业谋略,本该是电影的高光时刻,

却被影片压缩成了工厂流水线的“蒙太奇快进”。

电影里的街坊送葱姜、摊主让位置桥段,看着确实令人暖心。

但八十年代真实的湾仔码头,可从来不是“童话镇”。

那个年代,香港小贩们为了抢地盘,能抢出人命。

还有那个年代的黑帮保护费,卫生署突击检查,

这些对于小贩们来说,可都是麻烦事。

还有供货商那边,也需要经常周旋,防止他们坐地起价。

这些充满火药味的商业博弈,

在电影里却变成了简单的恶霸收保护费情节,

完全没展现出臧健和当年创业的真实艰难。

更让人遗憾的是,电影悄悄地抹去了

那个年代,香港对内地移民的地域歧视

要知道,现实中的臧健和当年去申请牌照时,

就是因为大陆身份被卡了半年。

最后还是靠着产品的“合格质检报告”才过的关。

这些制度性歧视的缺席,

让故事少了历史的真实感,

让电影的深度和批判性大打折扣

影片让我觉得最反感的是,把主角的所有商业决策都和“母爱”联系在了一起。

饺子改良配方,是为了女儿吃得香;

产品扩大生产,是为了女儿过得好;

就连品牌命名的理由,都变成了“给女儿留个念想”。

可现实里的臧健和,可是很清楚自己的商人身份。

她自己也说过:

“我不是在做慈善,是在经营企业。”

电影把她“在董事会上拍桌子的狠劲”,

“在国际展会上舌战群儒的锋芒”,

全都简单拍成一个裹着围裙,贤妻良母的模样。

这种通用的表现形式,就像是电影对成功女性的偏见解读:

女性的商业价值,似乎只有背上“母爱伦理”才值得被歌颂。

当电影的镜头执着于拍她为女儿擦汗,

却似乎忘了:

是她率先引进HACCP食品安全体系;

是她开创了透明包装的先河;

是她把山东水饺做成了估值60亿的国际品牌。

这些本该是电影歌颂臧健和闪光点,却全都成了“母爱伟大”的注脚。

散场时,听见后排有观众感慨:

“当妈妈的,真的很不容易。”

而这句话,恰恰体现了影片表述的一个缺陷:

为什么当我们谈论女性时,总要强调她是谁的母亲,而不是她创造了什么?

最后,我想说

也许观众更希望看到这样的镜头:

马丽脱掉了围裙,穿上了西装。

在董事会上,用擀面杖敲打着财务报表。

而她的身后,不是温馨的厨房,

而是铺满全球的商业版图。

来源:city电影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