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事件不仅揭示了娱乐圈中一些艺人虚伪的双面性,还暴露了资本逐利下的选角失察和行业乱象,李凯馨的起点堪称"天选之女",14岁被许鞍华选中出演苹果微电影《老唱片》,凭借清纯形象一炮而红。
文|怿筱札记
编辑|怿筱札记
李凯馨辱华事件的曝光,并非仅仅是一位女星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娱乐圈中深层次问题的缩影。
这个事件不仅揭示了娱乐圈中一些艺人虚伪的双面性,还暴露了资本逐利下的选角失察和行业乱象,李凯馨的起点堪称"天选之女",14岁被许鞍华选中出演苹果微电影《老唱片》,凭借清纯形象一炮而红。
她的“星途”始终伴随着质疑:父亲是新加坡过气艺人,母亲权怡凤为台湾演员,14岁改姓认新加坡理发师李荣达为义父,被指利用跨国身份获取资源。网友戏称:“内娱捧人,连外籍‘空降兵’都比本土演员吃香。”
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内地演员在本土市场竟会比不过外籍艺人?李凯馨的争议早有端倪,2023年韩国采访中,她用“Lunar New Year”替代“Chinese New Year”被批淡化春节的中国属性;2024年春节动态沿用同样表述遭网友围攻后删帖。
类似行为不仅反映了她对中华文化的尊重缺失,更暴露了她在公众面前和私下截然不同的两面性。此次事件的爆发,也暴露了娱乐圈选角的乱象。《赴山海》原定女二号陈钰琪突遭替换,李凯馨空降成为“隐形女主”。
戏份远超古力娜扎,与顶流成毅组CP贯穿全剧。业内人士透露,其经纪公司欢瑞世纪与剧组存在资本捆绑,强推“资源咖”导致选角失察。这种“流量优先”的逻辑,为今日危机埋下了祸根。
录音曝光后剧组反应堪称“神预判”:4月9日删除李凯馨宣传内容10日撤档延期,最新片花中其镜头被删减至“隐身”,成毅单人镜头撑起全片,李凯馨饰演的“云霜仙子”戏份占比超40%,AI换脸成本预估千万若删减则剧情崩坏若保留则无法过审。
投资数亿的S+项目沦为“烫手山芋”,折射出资本对艺人风险评估的严重失职。李凯馨事件再一次拷问外籍艺人的职业底线,作为新加坡籍艺人,她在中国市场享受高片酬、高曝光,却私下贬损观众,被批“吃饭砸锅”。
对比《万里归途》中尊重中国文化的国际演员尤金,李凯馨的“双面做派”凸显行业对跨国艺人筛选机制的失效。网友们愤怒地呼吁建立“艺人黑名单”,要求剧组选角时纳入道德评估,避免“带雷上岗”。
事件发酵后,李凯馨未道歉、未澄清,仅关闭评论区,助理更与网友对骂,被批“冷处理激化矛盾”。对比张娜拉2009年“圈钱门”后的诚恳道歉,她的沉默被视为“蔑视中国市场”,加速了舆论反噬。
李凯馨曾在采访中自称“INFJ人格”,擅长“看透人心”,并坦言“痛苦是成长的养分”。这种“清醒人设”与辱华言论形成撕裂:一边在杂志封面大谈“活出真实自我”,一边对观众极尽贬损,暴露其“精英式傲慢”。
李凯馨事件绝非偶然,而是资本逐利、行业失序、艺人失德的综合产物。当“捞金至上”的价值观侵蚀职业伦理,当跨国身份成为“免责金牌”,娱乐圈的每一次“塌房”都在透支公众信任。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封杀一两个艺人,而在于重构“尊重与责任”的行业准则。外籍艺人若想立足中国市场,需以真诚取代算计;资本若想长远发展,需以品质取代投机。
饭后茶余的李凯馨事件,让我们看到娱乐圈虚伪和逐利的本质,然而观众的力量不可小觑,他们可以捧红一个“资源咖”,也能用脚投票让其彻底退场。
李凯馨的沉默不会让事情平息,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感和抵制。娱乐圈需要一场彻底的反思和改革,才能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来源:怿筱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