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9岁的黄多多以主演身份出现在程耳新片《人鱼》的演员表中时,舆论场瞬间分裂——这到底是天赋少女的华丽转身,还是又一次"拼爹"的娱乐圈特权展示?这个从《爸爸去哪儿》走出来的"国民女儿",正在经历着从童星到演员最残酷的成人礼。
当19岁的黄多多以主演身份出现在程耳新片《人鱼》的演员表中时,舆论场瞬间分裂——这到底是天赋少女的华丽转身,还是又一次"拼爹"的娱乐圈特权展示?这个从《爸爸去哪儿》走出来的"国民女儿",正在经历着从童星到演员最残酷的成人礼。
事件的起点要追溯到2024年底。当时电影圈内流传着程耳导演筹备新作《人鱼》的消息,这部横跨中国、越南、日本三地的文艺片,试图通过"人鱼"意象探讨人性救赎。令人意外的是,在2025年5月11日公布的阵容中,除了王一博、汤唯等实力派,新人黄多多的名字赫然在列。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个从未有过银幕主演经验的星二代,竟要挑战需要复杂情感表达的日本女大学生角色。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毕竟就在两年前,她曾因在读书视频中将"河堤"读成"河堤"而被贴上"绝望的文盲"标签。
随着更多细节曝光,争议愈演愈烈。剧组透露,黄多多为角色提前半年进行闭气训练,在零下环境中浸泡冷水池超12小时,还将程耳前作逐帧拆解成200页表演笔记。这种"自虐式努力"确实赢得部分尊重,汤唯评价她"像海绵吸收养分",王一博也称赞其"对角色的执念"。但另一方面,网友挖出导演程耳与黄磊是多年好友,曾合作《罗曼蒂克消亡史》,而黄多多13岁时就在该片片场获得过指导。这种"家庭关系"与"专业机会"的模糊边界,让"资源咖"质疑声不绝于耳。
回望黄多多的成长轨迹,这种争议几乎如影随形。2006年生于演艺世家,8岁凭借综艺走红,12岁染发上热搜,15岁陷入早恋绯闻,17岁放弃常春藤选择北电导演系……每个选择都被放在"星二代特权"的放大镜下审视。她13岁参演赖声川话剧《水中之书》时被赞"天赋过人",17岁执导《海鸥》入围国际艺术节,这些艺术积累在反对者眼中却成了"父母铺路"的证据。更讽刺的是,当她穿泳装拍照被批"早熟"时,同龄男星同样造型却被赞"阳光"——这种双标折射出公众对星二代近乎苛刻的道德审判。
类似的星二代困境在娱乐圈并不鲜见。陈飞宇靠《点燃我温暖你》短暂翻红后因私生活跌落神坛,欧阳娜娜从"天才少女"到被群嘲演技,就连黄多多在《爸爸去哪儿》中的"小伙伴"森碟,转型运动员后也难逃"靠父母"的指摘。但黄多多的特殊性在于,她身处文艺片这个更讲究演技的领域,面对的不仅是流量争议,更是专业能力的终极拷问。就像网友的尖锐提问:"如果她不是黄磊女儿,程耳会给她200页笔记的机会吗?"
5月底的全国电影推介会上,《人鱼》释出更多片段。黄多多饰演的角色在冰川与都市间穿梭,那种"文化碰撞中的迷失感"确实展现出不俗潜力。程耳强调选角只看重她眼神中的"破碎感",制片人则透露她拒绝威亚导致膝盖淤青的细节,似乎都在回应"特权论"。但影片尚未公映,这场关于"资源与实力"的辩论注定没有赢家——豆瓣12万"想看"的数据里,多少是冲着电影本身,多少是出于对星二代的好奇?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个人成败,成为观察内娱生态的切片。当我们在批判"星二代特权"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人鱼》最终是成为黄多多的"破局之作",还是又一个"强捧"案例,或许答案就像深海中的光,需要时间才能看清。但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对19岁少女的严苛远超电影本身时,是否已经背离了艺术评判的初衷?
来源:橙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