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先锁定高价值成员:王珞丹在四公选人时,第一轮迅速选择人气飙升的李晟,并承诺“舞台以她为准”,甚至不惜与宋妍霏展开争夺。
#王珞丹 在《浪姐6》四公选人环节的表现引发了关于她的争议。
结合节目细节和过往性格分析,她的行为更像是策略性利用情感纽带与团队信任,而非单纯的情感驱动。
甚至她对谭薇的行为,还被部分观众解读为“享受被依赖的救赎感”。
1. 选人策略中的“情感牌”与利益权衡
优先锁定高价值成员:王珞丹在四公选人时,第一轮迅速选择人气飙升的李晟,并承诺“舞台以她为准”,甚至不惜与宋妍霏展开争夺。
这一举动明显基于李晟的舞台实力和人气价值,而非单纯的情感因素,因为害怕李晟被选走,王珞丹还打破了她选人的原则,优先带走了老队员李晟。
对谭薇的进行“情感绑架”,谭薇原本是王珞丹一公时的队友,但王珞丹前三轮选人均未选择她,直到宋妍霏三次争取谭薇后,王珞丹才以“信任”为名行使抢人权,并暗示谭薇“背弃承诺”。
这种操作被网友批评为“道德绑架”,实际是利用谭薇的愧疚心理巩固团队稳定性。
2. “救赎感”背后的团队掌控欲
强调“老队员优先”的抱团逻辑,王珞丹在选人前已与李晟、祝绪丹等老队员达成默契,试图维持原班人马。
这种抱团行为虽能保证默契,但也限制了团队多样性,被观众批评为“缺乏新意”,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团内的地位。
利用弱势成员的依赖心理,谭薇在节目中长期处于淘汰边缘,王珞丹一公时“收留”她的举动被反复强调,形成情感债。
当谭薇动摇时,王珞丹通过强化“守护者”形象,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威,同时强化谭薇的归属感。
3. 性格底色:直率与掌控欲的矛盾
过往的“棱角”与“不讨好”人设仿佛一直伴随着她,王珞丹从出道以来便以直率著称。
拒绝吻戏、公开呛声导演等,这种性格在《浪姐6》中延续为“反内耗”的果断决策。
但她的直率也包含对团队绝对主导权的追求,例如在“双C位”争议中强调“资历是过去的勋章”,暗示对资源的掌控。
她在节目中多次强调团队信任,说舞台是当下的战场,但实际选人时更倾向于利益最大化。
她放弃个人情感深厚的《平凡之路》选择团队协作曲目,表面上强调集体,实则通过掌控团队方向巩固自身地位。
4. 与其他队长的对比:情感策略的差异化
侯佩岑的“高情商拉票”:侯佩岑在争取吴宣仪时,通过坦诚自身短板、强调对方价值、提供情绪支持等策略,成功打动对方。这种真诚的情感互动与王珞丹的“情感施压”形成鲜明对比。
叶童的“人格魅力”:叶童虽屡战屡败,但凭借敬业态度和直率性格吸引队员主动加入(如VAVA为助其取胜选择离队)。这种吸引力源于真实的人格魅力,而非策略性情感绑定。
王珞丹的绑架策略:在选人之前,把所有人绑在了一条船上,完全没考虑到低喜爱度成员应该怎么办,其实她没有把握带领谭薇赢,但是她还是争取谭薇,阻止她更好的选择。
王珞丹的选人行为本质上是情感外衣下的理性决策。她善于利用团队情感纽带增强凝聚力,但核心目标仍是通过控制高价值成员和弱势成员的依赖心理,确保舞台胜率与个人权威。
这种“救赎者”形象的塑造,既符合她一贯的强势性格,也反映了内娱竞技综艺中常见的生存策略——在流量与实力之间,情感成为可操控的工具。
来源:星灯如豆